绪论 1
0.1 逻辑的研究对象 1
0.2 逻辑的基本规律 6
0.2.1 同一律 8
0.2.2 矛盾律 11
0.2.3 排中律 15
0.3 逻辑的功能定位 17
0.4 逻辑的历史演进 21
练习题 25
第1章 命题逻辑(一) 28
1.1 命题和推理的概述 28
1.1.1 命题、判断与语句 28
1.1.2 命题的分类 29
1.1.3 推理及其有效性 30
1.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1.2.1 联言命题 32
1.2.2 联言推理 33
1.3 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5
1.3.1 选言命题 35
1.3.2 选言推理 37
1.4 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9
1.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9
1.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41
1.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43
1.5 负命题及其推理 45
1.5.1 负命题 45
1.5.2 复合命题的负命题 46
1.5.3 负命题的等值推理 47
1.6.1 什么是二难推理 49
1.6.2 二难推理的形式 49
1.6 二难推理 49
1.6.3 二难推理的应用 51
1.7 其他复合命题推理 53
1.7.1 假言联言推理 53
1.7.2 假言连锁推理 54
1.7.3 假言易位推理 54
1.7.4 归谬推理 55
1.7.5 反三段论 55
练习题 58
2.1 真值联结词 64
2.1.1 真值联结词概述 64
第2章 命题逻辑(二) 64
2.1.2 五个基本的真值联结词 65
2.2 真值形式 68
2.2.1 什么是真值形式 68
2.2.2 真值函项 69
2.2.3 重言式 71
2.3 真值表方法 73
2.3.1 列真值表的方法 73
2.3.2 真值表的判定作用 74
2.3.3 简化真值表方法 76
2.4 范式及其应用 78
2.4.1 范式 78
2.4.2 求范式的方法 80
2.4.3 简化范式和优范式 81
2.4.4 范式的应用 85
练习题 91
3.1 命题逻辑自然推理概述 94
3.1.1 初始符号 94
3.1.2 形成规则 94
3.1.3 推演规则 94
第3章 命题逻辑(三) 94
3.2 推理规则及其应用 95
3.2.1 推理规则 95
3.2.2 推理规则的应用 97
3.3 置换规则及其应用 99
3.3.1 置换规则 99
3.3.2 置换规则的应用 101
3.4 条件证明规则及其应用 105
练习题 110
4.1.1 直言命题及其组成 113
4.1.2 直言命题的分类 113
第4章 谓词逻辑(一) 113
4.1 直言命题 113
4.1.3 直言命题的真假 114
4.1.4 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116
4.1.5 直言命题的文恩图解 118
4.1.6 词项的周延性 122
4.2 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123
4.2.1 对当关系推理 123
4.2.2 命题变形推理 126
4.3 三段论 131
4.3.1 对三段论的一般考察 131
4.3.2 三段论的规则 131
4.3.3 三段论的格与式 133
4.3.4 运用文恩图解方法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136
4.3.5 三段论的还原 138
4.3.6 三段论的带证式 141
练习题 143
第5章 谓词逻辑(二) 148
5.1 个体词、谓词与量词 148
5.2 直言命题符号化 151
5.3 关系命题 154
5.3.1 关系命题的结构成分 154
5.3.2 关系命题的形式 155
5.3.3 带等词的命题形式 159
5.4 否定式的量化与量化式的否定 161
5.5 普遍有效性和可满足性 163
5.5.2 不可满足式 164
5.5.1 普遍有效式 164
5.5.3 可满足式 165
练习题 166
第6章 谓词逻辑(三) 167
6.1 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 167
6.1.1 量词销去与引入的规则 167
6.1.2 量词互换的规则 176
6.1.3 “引进主词假设”的规则 178
6.2 带量词的关系命题推理 179
6.3 转换判定方法 185
6.3.1 全称式转换为合取式 185
6.3.2 存在式转换为析取式 186
6.4 解释方法 186
练习题 191
7.1.1 什么是真值模态命题 193
7.1 真值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193
第7章 模态逻辑 193
7.1.2 真值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 196
7.1.3 真值模态推理 200
7.2 规范命题及其推理 204
7.2.1 什么是规范命题 204
7.2.2 规范命题间的对当关系 205
7.2.3 规范推理 206
7.3 时态命题及其推理 207
7.3.1 什么是时态命题 207
7.3.2 时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 209
7.3.3 时态推理 210
练习题 212
8.1 归纳逻辑概述 216
第8章 归纳逻辑 216
8.2 枚举归纳推理 218
8.3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222
8.3.1 求同法 222
8.3.2 求异法 223
8.3.3 求同求异并用法 224
8.3.4 共变法 225
8.3.5 剩余法 226
8.4 类比推理 227
8.5 概率推理和统计推理 230
8.5.1 随机事件和概率 230
8.5.2 统计推理 233
练习题 235
9.1 语境概念的提出 239
第9章 语用逻辑(一) 239
9.1.1 国外学者的语境观 241
9.1.2 国内学者的语境观 243
9.2 语境的分类 244
9.2.1 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 245
9.2.2 内涵语境与外延语境 246
9.2.3 真实语境与虚拟语境 247
9.3 语境的实质——认知语境 248
9.3.1 认知语境的基本特征 248
9.3.2 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 250
9.4 语境的交际功能 251
练习题 255
第10章 语用逻辑(二) 257
10.1 言语行为理论的缘起 257
10.2 语旨行为的分类 260
10.3 间接言语行为 264
10.3.1 间接言语行为的提出 264
10.3.2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264
10.3.3 间接言语行为的丰富性 267
10.4 语旨行为的恰当性条件 268
练习题 272
第11章 语用逻辑(三) 274
11.1 预设的特征 274
11.2 衍推、断言与预设 277
11.3 预设的分类 279
11.3.1 存在预设、事实预设与种类预设 279
11.3.2 事实预设与理论预设 280
11.4 从预设规则到预设定义 282
11.5 预设的合适性与共识性 284
练习题 287
第12章 语用逻辑(四) 289
12.1 合作原则的提出 289
12.2 会话含义的定义与特征 290
12.3 QIM三原则 293
12.3.1 量准则(Q-原则) 293
12.3.2 信息原则(I-原则) 294
12.3.3 方式原则(M-原则) 295
12.4 礼貌原则 295
12.5 扩展了的合作准则 297
练习题 300
第13章 非形式逻辑(一) 303
13.1 真实定义 303
13.1.1 内涵定义 303
13.1.2 外延定义 306
13.2 语词的定义 308
13.2.1 说明定义 309
13.2.2 规定定义 310
13.3 定义的规则 311
13.4 定义的作用 312
练习题 313
第14章 非形式逻辑(二) 317
14.1 论证的概述 317
14.2 论证的方法 320
14.2.1 直接论证 320
14.2.2 间接论证 323
14.3 论证的规则 325
14.4 反驳 330
14.4.1 反驳及其组成 330
14.4.2 反驳的方法 333
练习题 337
第15章 非形式逻辑(三) 341
15.1 谬误的定义与分类 341
15.1.1 什么是谬误 341
15.1.2 谬误的分类 342
15.2 歧义性谬误 344
15.2.1 词义混淆 345
15.2.2 构型歧义 346
15.2.3 强调谬误 347
15.2.4 合谬与分谬 349
15.3 不相干谬误 350
15.3.1 诉诸权威 351
15.3.3 因人废言 352
15.3.2 人身攻击 352
15.3.4 因人纳言 354
15.3.5 诉诸公众 355
15.3.6 诉诸无知 357
15.3.7 诉诸感情 357
15.3.8 诉诸威胁 359
15.4 论据不足的谬误 359
15.4.1 统计谬误 359
15.4.2 轻率概括 362
15.4.3 因果谬误 366
15.4.4 类比不当 368
15.5 研究谬误的意义 370
练习题 371
主要参考文献 375
后记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