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自序 1
第一章 后现代文化论述——利奥塔与詹姆逊 1
一、前言 1
二、“后设叙述”瓦解后的中国图像 2
导论——有形/无形的中国图像 3
三、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新图景 10
四、消费主义之下的图像文化 15
五、“世界性”系统中的中国图像 18
六、小结 22
第二章 权力与解构——福柯与德里达 27
一、前言 27
二、权力架构与知识组构 28
三、从“作者功能”看中国图像的主体位置 30
四、解构的知识组构中的中国图像的他塑 34
五、中国图像的自我抹掉/出现 37
第三章 从东方主义到文化帝国主义——萨义德 41
一、前言 41
二、《东方主义》时期的图景 43
三、《东方主义》之后的论述生产 46
四、文化帝国主义时期的新图景 51
五、“知识分子的再现”所再现的问题 54
第四章 后殖民论述——从法农到芭芭 59
一、前言 59
二、黑皮肤白面具的含混身份 60
三、后殖民的“后” 61
四、阅读殖民范例的阅读 64
五、含混、戏谑、超出性——第三空间 69
六、后殖民之后 74
一、前言 81
第五章 女性主义——第一世界:克里斯蒂娃——第三世界:斯皮瓦克与郑明河 81
二、白人女性论述中的中国女性 82
三、第三世界女性看第一世界女性 87
四、第三世界女性论述中的无形“中国” 90
五、论述实践的自我示范 94
六、“中国”、“女性”、“他者” 99
第六章 海外华人论述Ⅰ——张隆溪与周蕾 104
一、前言 104
二、西方眼中的中国 105
三、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二分看中国 109
四、“他者”论述工业下的新图景 112
五、中国图像的“论述商品化” 116
六、小结 118
第七章 海外华人论述Ⅱ——杜维明与李欧梵 123
一、前言 123
二、“文化中国”: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124
三、从“边缘作为中心”到“解除中心” 129
四、国际主义式的本土主义? 134
一、前言 139
第八章 汉学论述——马克林、宇文所安与林培瑞 139
二、外国人的中国观的历史脉络 140
三、西方眼中的中国图像的延续与移转 144
四、汉学凝视背后的焦虑 153
五、“中国”知识分子的论述迷思 158
六、小结 166
第九章 流行/消费文化——文化场、影像、媒体 171
一、前言 171
二、文化工业的受众的被动性 172
三、日常生活实践的主动性 174
四、高等/流行文化之等次迷思 177
五、流行文化在文化生产场的中心/边缘 181
六、影像文化中的中国图像之共谋/颠覆 184
七、媒体与中国图像的“超本文化” 193
代跋——跨文化论述的“欲望”与“责任” 198
主要参考书目 202
附录 213
全球化论述生产年代的中国图像 213
一、前言:“后九七”论述场景 213
二、后现代“中国”市场 215
三、全球/本土论述生产:“中国”职业表演? 221
四、从“中国性”到多元并济的中国性(Chinesenesses) 227
五、后话 233
全球化年代的国族主义 240
一、前言 240
二、全球化论述年代的国族观念 241
三、(后)国族意识的省思 244
四、中国国族论述:本土化与全球化 246
五、国际学术分工:全球化的零和游戏? 252
后记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