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女子解放的诉求 1
一、有关概念及其理论 1
(一)五四运动及其社会背景 1
(二)妇女解放回应家国振兴的诉求 3
二、核心概念的要义 4
(一)女子解放的含义 4
(二)男女的不同声音 7
(三)女子解放概念的演变 8
三、女子解放的理论背景 12
(一)“天赋人权”理论 12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 13
(三)进化论 13
(四)人道主义理论 14
(一)妇女问题的提出是道德与知识进步的结果 18
一、妇女问题的缘起 18
第二章 妇女何以成为“问题” 18
(二)解放女子是男子的道德自觉 20
(三)妇女问题是“人类进化的污痕” 22
(四)妇女问题的述说是男性主体建构的方式 23
二、妇女问题的属性 27
(一)妇女问题是人类问题 27
(二)妇女问题是文化问题 30
(三)个人主义是妇女问题之精神 34
(四)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 36
第三章 女子的“去人格化” 41
一、女子人格的要义 41
(一)人格是一种理性精神 41
(二)女子人格的“三个要素” 42
二、女子人格的退化 43
(一)女子是否有人格 43
(二)两性分工的文化价值偏差 43
(三)琐碎的家务对理性的消磨 45
(四)在关系中“失权” 50
三、销蚀女子人格的“两种主义” 51
(一)诱感之一:性别等级伦理化 51
(二)诱感之二:“周公制礼” 52
(三)诱感之三:“贤妻良母” 54
(四)势力主义之一:将女子物化 56
(五)势力主义之二:“驱避”女子 60
(六)势力主义之三:男子的勖勉 64
(七)势力主义之四:“保护” 66
四、女子人格的养成 67
(一)女子:思人之所思,为人之所为 68
(二)男子:自醒自律 68
第四章 性的道德 70
一、“灵肉一致”观 70
(一)“兽性+神性=人性” 71
(二)诚实对待情欲 71
二、“圣母”与“恶魔” 72
(一)家庭中的“圣母” 73
(二)“人生要有一点恶魔性” 74
(三)“圣母”与“恶魔”之间 75
(四)“母妇”与“娼妇” 78
三、女子“性的被动” 79
(一)男性主体的“恶果” 79
(二)性的压迫甚于经济压迫 80
四、女子的“不净观” 81
(一)肉体之于生命的意义 81
(二)“人欲”宜疏不宜阻 83
(三)男子的道德无涉 84
第五章 男女界域 86
一、打破男女界域的意义 86
(一)男女界域造成两性隔离 86
(二)以人类待人,乃肯以人类自居 87
(一)尊重“美人” 89
二、性/性别的解放 89
(二)“第二天性”的特别标识 90
(三)以同性的心态对待异性 92
(四)展露“桃花腮” 93
(五)两性同观 94
(六)“女性之花”的优美 95
三、男女交往的切身感受 96
(一)“纳履正冠”与“摸瓜偷李”之异 96
(二)“女子无知”,“此果也,非因也” 97
(三)“红粉销愁”、“蛾眉破寂”之大谬 98
(四)“异性的爱情是座大偶像” 100
(五)“闭入深闺”与“开放节操” 102
第六章 “贞操”论辩 108
一、胡适的贞操论 109
(一)“劝人做烈女等于故意杀人” 109
(二)何谓贞操 110
(三)圣人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3
(四)褒扬条例何其荒谬 114
二、鲁迅的“节烈观” 118
(一)关于为何褒奖节烈 118
(二)何为“节烈” 119
(三)“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121
(四)“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 123
(五)关于道德的“自他两利” 125
(六)生与死的“道德” 126
(七)多妻主义与“节烈” 127
(八)“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便要女人守节” 128
第七章 家族主义 134
一、“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134
(一)农业文明与家族主义 134
(二)家族主义的人伦关系 136
(三)西洋文明的冲击 137
二、家族主义之下:妇女与婚姻 139
(一)家族主义对女子地位的限定 140
(二)家族主义的婚姻 141
(三)家族主义的性伦理 142
(四)关于女子的“嫉”癖 143
(五)“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 144
三、家庭改制理论 146
(一)家庭改制与“主义”无关 146
(二)“家庭是孳生私有制的土壤”——倍倍尔 148
(三)“家庭使人偏狭利已”——加本特 149
(四)“女子主义”和“女权主义” 150
(五)“家庭的罪恶不在制度本身”——爱伦凯 151
(六)“工作并不致妨碍母职”——纪尔曼 151
(七)“我是相信社会主义的”——沈雁冰 152
第八章 家庭之民本化 155
一、家庭关系系统的裂痕 155
(一)互助——两性关系及亲子关系的支点 155
(三)养儿防老与父母神圣——代际关系 156
(二)家族协作——男女分工 156
(四)兄弟关系与妯娌关系 157
(五)同居协作——“人类欲求发展的表征” 158
(六)欲望的力量——贱视体力薄弱者 158
二、家族制度的“离心力” 160
(一)亲情的淡漠 160
(二)缺少爱情的媒介 161
(三)产业革命造成的夫妻“各自分飞” 162
(四)社会流动对养儿防老观念的冲击 163
三、旧家族制度职能的蜕变 165
(一)各自为战,以维系生存 165
(二)社会主义对私有制的冲击 165
(三)人的本性与宗法制的冲突 166
(四)家庭是家族制度破产过程的过渡形式 166
四、旧家庭制度与君主专制政治的关联 168
(一)“蔑视个性的道德律” 168
(二)祖先崇拜与家长制度 169
五、家庭制度变动是大势所趋 172
(一)家族公产分析 173
(二)政治上的“谋新” 173
(三)异质文化的重建 174
六、家庭的民本化建设 176
(一)民本化:发挥个性,自我实现 176
(二)独身主义如“片轮之车” 177
(三)“男女之对等的结婚” 178
(四)“男女年龄之相若” 179
(五)“男女教育程度之相当” 180
(六)“家庭生活之单纯化” 180
(七)“我的子女,非为我而生于此世” 182
(八)“给女孩以特权,方可适得其平” 182
(九)新妇女与旧家庭 183
一、何谓女子经济独立 186
第九章 女子解放与经济独立 186
(一)做“两性天地以外的事” 187
(二)男女共同参与“自存的活动” 189
(三)女子经济独立的相对性 190
二、女子经济独立问题的由来 194
(一)人类食物不足的恐慌 194
(二)资本剥削的结果 195
(三)宗法家庭的崩溃 196
(四)女子经济独立的意义 196
三、女子怎样才能得到经济独立 197
(一)“食与性”——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 197
(二)“女子经济独立,只有打破私有制一途” 198
(三)“女子为经济独立的美名所欺” 200
第十章 “妇人”与阶级 204
一、妇人运动与阶级 205
(一)妇女与妇女运动的“四阶级” 205
(二)“妇人的劳动运动” 206
(一)第三阶级与第四阶级的“姊妹运动” 207
二、“四阶级”妇女运动之关联纠葛 207
(二)“女人”与“穷人”的差异 208
(三)妇人运动与劳动运动 210
三、劳动者与妇女 211
(一)劳动者与妇女的差异 211
(二)劳动者与妇女的共同点 213
四、妇女运动的中坚 216
(一)“有识无产的女子” 216
(二)“第三等”对“第二等”妇女的支持 217
五、女权运动与劳动运动 219
(一)“力的法则”——女权运动的含义 219
(二)女权运动与劳动妇女运动 220
(三)妇女整体是一个被压迫阶级 222
(四)性别、阶级与妇女 225
一、生产方式、性别分工与妇女地位 228
第十一章 溯源与寻途 228
(一)妇女曾是人类的供养者 229
(二)“妇女专事烧煮裁缝之事” 230
二、“女子征服的起源与奴隶一样” 231
(一)“得了土地和奴隶的人,君临人上” 232
(二)分明父系与对女性的防范 232
(三)商品交易与掠夺女人 232
(四)女子性的商品化 233
三、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妇女地位 234
(一)“紊乱婚” 234
(二)“个别婚” 235
(三)女子为政治中心的“执牛耳者” 237
(四)男子在战争中习得合作与互助 238
(五)女子作为“生活的根底” 240
(六)希腊与罗马的淫风 241
(一)妇女解放是“人道主义的第一声” 242
(二)“人类智慧无甚差别” 242
四、为什么“女子要解放” 242
(三)男女平等的生物基础 243
(四)“妇女不解放是社会最大的障碍” 243
(五)妇女解放是世界政治的一部分 244
(六)妇女解放的经济原因 246
五、妇女解放的途径 247
(一)“超于良妻贤母” 247
(二)男女共同教育 248
(三)妇女的职业解放 250
第十二章 男子与妇女解放 252
一、关于女子解放词语的辩议 252
(一)妇女问题要不要用“解放”一词 253
(二)女子“解放”的两个字是自动词 253
二、妇女解放与男子的利害关系 254
(一)男子是压迫女子的受益者 255
(二)男子“言”与“行”的相悖 255
(一)婚姻中的交换 259
三、女子的地位——娼妓与奴隶 259
(二)女人为“代价”而守贞操 262
(三)“奴隶的证明” 264
第十三章 女性“本质”的建构 268
一、“永远女性” 268
(一)“繁殖否定” 269
(二)原始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269
(三)处女神化 269
二、“母性尊重” 270
(一)“繁殖肯定” 270
(二)“性的关系”之神圣 271
(三)“性的恋爱” 271
(四)“母性价值” 272
三、两性差异的实证研究 273
(一)两性的差异是分化的极点 273
(二)保存“个性”与“保种” 274
(三)身体构造无贵贱之分 275
四、关于“第三性” 276
(一)男女精神状态之不同,是人类进步的结果 276
(二)“第三性”——一种压迫的建构 277
五、“性择”与两性关系 279
(一)“性择”与“第二性” 279
(二)“性择”凭借“特别武具” 280
六、女性是生命的主体 281
(一)生命的根本是“蕴能” 281
(二)在交合中女性是受事 282
(三)男性的多变需要女性的沉稳来控制 283
(四)男性趣味与女性趣味 283
(五)男性选择使人类退化 283
第十四章 余论 287
一、关于“父系制” 287
(一)纵横寻索的方法 287
(二)“父权制”的含义 288
二、恋爱与婚姻 289
(一)关于恋爱 290
(二)关于结婚 290
(三)结婚中的两性“对等”关系 291
(四)两性“相须”的排他性 292
(五)“贞操”只存在于“相须”关系之中 293
(六)关于“离婚” 294
三、两性的强弱 295
(一)“男女分界是臆想” 295
(二)以偏概全的性别偏见 296
(三)“女性以美丽为力量的源泉” 297
四、对男性标准的质疑 298
(一)“新妇女的形象” 298
(二)批评“男女平权” 300
结语 302
参考文献 309
后记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