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南方本》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鸿川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841834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植物细胞、植物组织、根、茎、叶、花、种子与果实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演化、被子植物主要分科等十章内容。

绪论 1

一、植物界的多样性 1

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植物界的划分 2

三、植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四、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 7

五、植物科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发展趋势 8

六、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课程的内容、学习目的和方法 8

第一章 植物细胞 10

第一节 细胞概述 10

一、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0

二、细胞的基本概念 11

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11

四、真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特征 13

第二节 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 15

一、原生质的基本化学组成 15

一、细胞壁 19

第三节 细胞的外被结构——细胞壁与细胞膜 19

二、原生质的物理性质和生理特性 19

二、细胞膜 22

第四节 细胞间的联络结构——纹孔与胞间连丝 24

一、纹孔 24

二、胞间连丝 25

第五节 细胞质 26

一、胞基质 26

二、细胞器 27

三、细胞骨架系统 35

第六节 细胞核 36

一、细胞核的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 36

二、细胞核的结构 37

三、细胞核的功能 39

第七节 后含物 39

一、淀粉 39

二、蛋白质 40

五、次生代谢物质 41

四、晶体 41

三、脂类 41

第八节 细胞的繁殖 42

一、细胞周期 42

二、有丝分裂 43

三、无丝分裂 46

第九节 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47

一、细胞的生长 47

二、细胞的分化 48

第二节 分生组织 52

第二章 植物组织 52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概念与类型 52

一、细胞特点 53

二、分类 53

第三节 营养组织(薄壁组织) 54

一、同化组织 55

二、贮藏组织 55

五、传递细胞 56

四、通气组织 56

三、吸收组织 56

第四节 保护结构 57

一、表皮 57

二、周皮 60

第五节 机械组织 61

一、厚角组织 61

二、厚壁组织 61

一、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组成分子 63

第六节 输导组织 63

二、运输同化产物的组成分子 65

第七节 分泌结构 68

一、外分泌结构 68

二、内分泌结构 70

第八节 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71

一、复合组织 71

二、组织系统 72

二、根的特殊功能 75

一、根的一般功能 75

第三章 根 75

第一节 根的功能 75

第二节 根的形态类型 76

一、定根和不定根 76

二、直根系和须根系 77

第三节 根尖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的形成 78

一、根尖分区及其初生生长 78

二、根的初生结构 82

二、侧根的形成及其在母根上的分布 86

一、侧根原基的发生 86

第四节 侧根的发生 86

第五节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87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 88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周皮的形成 89

第六节 根瘤与菌根 90

一、根瘤 91

二、菌根 92

一、茎的性质 96

第四章 茎 96

第一节 茎的性质、生长习性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96

二、茎的生长习性 97

三、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97

第二节 芽与枝条 98

一、芽 98

二、枝条的形态特征及分枝方式 100

第三节 茎尖的分区及茎的初生生长 103

一、茎尖的分区 103

二、茎的初生生长 106

第四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06

一、表皮 107

二、皮层 107

三、维管柱 108

第五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及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特点 108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组成及其活动 109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 111

三、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特点 113

第六节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120

一、禾本科植物茎节间的结构 120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加粗 122

第七节 茎的生长特性与人的生活 123

一、纤维植物中茎纤维的特点 123

二、枝条生根与人工营养繁殖 124

三、茎的创伤愈合与嫁接 126

四、抗倒伏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127

第五章 叶 130

第一节 叶的生理功能 130

一、叶的普通生理功能 130

二、叶的特殊功能 130

第二节 叶的形态 131

一、叶的组成 131

二、叶片的形状 132

三、单叶和复叶 137

四、叶序和叶镶嵌 138

第三节 叶的发生和生长 139

一、叶原基的发生 139

二、完全叶各部分的发生 139

三、叶片的发育 139

第四节 叶的结构 139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140

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 145

第五节 叶片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50

一、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 150

二、水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 152

三、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153

第六节 叶的衰老与脱落 154

一、叶的衰老 154

二、叶的脱落 154

一、叶的生长特性与种植方式 155

二、不同叶位的叶与作物产量 155

第七节 叶的生长特性与农业实践 155

三、叶的再生长与草皮、牧草和饲用作物生产 156

第六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 158

第一节 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 158

一、营养器官功能的协同性 158

二、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 160

三、营养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163

二、根的变态 166

一、变态的概念 166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及其调控 166

三、茎的变态 170

四、叶的变态 174

五、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 175

六、变态的调控 176

第七章 花 179

第一节 花在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中的意义 179

一、花的概念与组成 180

第二节 花的组成及形态 180

二、花的形态类型 181

三、禾本科植物小穗和小花的构造 189

四、花程式与花图式 190

五、花序 191

第三节 花芽分化 193

一、花芽分化时的顶端分生组织的变化 193

二、花芽分化的时期 194

三、花芽分化的过程 194

第四节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197

一、花丝和花药的发育 197

二、花粉粒的发育过程 199

三、花粉粒的形态与结构 205

四、花粉粒的生活力 206

五、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现象 207

六、花药、花粉培养和花粉植物 207

一、雌蕊的组成 208

第五节 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208

二、胚珠的组成和发育 209

三、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210

第六节 开花与传粉 212

一、开花 212

二、传粉 213

第七节 受精 215

一、花粉的萌发 215

二、花粉管的生长 216

三、双受精过程 218

四、受精与双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219

五、多倍体的概念 219

六、传粉、受精作用的调控 220

第八章 种子和果实 223

第一节 种子 223

一、种子的发育 223

二、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30

三、种子的寿命和种子的休眠 234

四、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的形成 236

第二节 果实 241

一、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241

二、果实的类型 242

三、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245

第三节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245

一、借重力传播的果实和种子 245

二、借水力传播的果实和种子 245

四、借果实自身力量传播的果实和种子 246

三、借风力传播的果实和种子 246

五、借动物和人类传播的果实和种子 247

第九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演化 250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250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250

二、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251

三、植物的命名方法 252

四、植物检索表的编制与应用 253

第二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54

一、藻类植物 255

二、菌类植物 270

三、地衣植物 280

四、苔藓植物 281

五、蕨类植物 287

六、裸子植物 297

七、被子植物 310

第三节 植物界的发生和演化 314

一、细菌和蓝藻的发生和演化 314

二、真核藻类的发生和演化 314

三、黏菌和真菌的发生和演化 316

四、苔藓植物的发生和演化 316

五、蕨类植物的发生和演化 316

六、裸子植物的发生和演化 319

七、被子植物的发生和演化 322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 329

一、木兰科 329

第十章 被子植物主要分科 329

二、樟科 331

三、睡莲科 332

四、毛茛科 333

五、桑科 335

六、胡桃科 336

七、壳斗科 337

八、藜科 338

九、苋科 340

十、石竹科 341

十一、蓼科 342

十二、山茶科 343

十三、椴树科 344

十四、锦葵科 345

十五、西番莲科 346

十六、番木瓜科 348

十七、葫芦科 348

十八、杨柳科 350

十九、十字花科 351

二十、杜鹃花科 353

二十一、柿树科 354

二十二、蔷薇科 355

二十三、豆科 358

二十四、桃金娘科 363

二十五、大戟科 364

二十六、鼠李科 367

二十八、无患子科 368

二十七、葡萄科 368

二十九、漆树科 370

三十、芸香科 371

三十一、伞形科 372

三十二、夹竹桃科 374

三十三、茄科 375

三十四、旋花科 377

三十五、唇形科 378

三十六、木犀科 380

三十七、玄参科 381

三十八、茜草科 382

三十九、菊科 384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 388

一、泽泻科 388

二、棕榈科 389

三、天南星科 391

四、莎草科 392

五、禾本科 394

六、姜科 399

七、百合科 401

八、石蒜科 403

九、兰科 405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及分类原则 407

一、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种学说 407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409

三、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413

参考文献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