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概述 1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1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4
一、整体观念 4
二、辨证施护 4
三、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5
第四节 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整体护理的关系 5
一、阴阳学说 6
第二章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6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6
二、五行学说 8
第二节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10
一、脏腑 10
二、经络 16
三、气、血、津液及其相互关系 17
一、病因 20
第三节 病因病机 20
二、病机 23
第四节 四诊与辨证 23
一、四诊 23
二、辨证 28
第三章 中医一般护理 29
第一节 病情观察 29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与要求 29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 30
三、病情观察的内容 30
第二节 预防护理 31
一、未病先防 31
二、既病防变 32
第三节 生活起居护理 32
一、起居有常 33
二、环境适宜 33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34
第四节 情志护理 34
三、劳逸适度 34
二、情志护理的目的 35
三、情志护理的原则 35
四、情志护理的方法 36
五、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37
第五节 饮食调护 37
一、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37
三、食物的性味与功效 38
二、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 38
四、饮食宜忌 40
第六节 用药护理 41
一、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41
二、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43
三、中药汤剂煎煮法 44
四、服药方法与护理 46
五、中草药中毒与不良反应的护理 47
六、常用中药介绍 48
二、防止因食复病 50
第七节 病后调护 50
一、防止因风邪复病 50
三、防止因劳复病 51
四、防止因情复病 51
第八节 康复护理 51
一、康复护理的对象 51
二、中医康复护理的原则 52
三、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52
四、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 54
第四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56
第一节 腧穴 56
一、概述 56
二、常用腧穴 58
第二节 针刺法 73
一、毫针刺法 73
二、皮肤针法 76
四、水针法 77
三、皮内针法 77
五、耳针法 78
六、三棱针法 81
第三节 灸法 81
第四节 推拿疗法 82
第五节 拔罐法 85
第六节 刮痧法 86
第七节 热熨法 86
第八节 湿敷法 87
第九节 熏洗法 87
第十节 中药保留灌肠 88
第十一节 中药离子导入法 88
第十二节 发泡法 89
一、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辨证资料 90
三、运用整体观与辨证观提出护理问题 90
二、运用辨证方法分析判断病情 90
第一节 辨证施护的程序 90
第五章 辨证施护 90
四、根据三因制宜原则与方法制定施护措施 91
五、运用中西医护理理论及时评价记录 91
六、运用中医养生康复知识进行宣教 91
第二节 辨证施护的原则 91
一、护病求本原则 91
三、扶正祛邪原则 92
二、标本缓急原则 92
四、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原则 93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 93
第三节 八纲证候辨证施护 94
一、表里证候辨证施护 94
二、寒热证候辨证施护 96
三、虚实证候辨证施护 99
四、阴阳证候辨证施护 101
附:头痛 102
一、心与小肠病 105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证施护 105
附:心悸 107
二、肺与大肠病 108
附:咳嗽 111
三、脾与胃病 112
附:腹痛 115
四、肝与胆病 117
附:眩晕 119
五、肾与膀胱病 121
附:水肿 123
第五节 卫气营血证辨证施护 125
一、辨证论治 125
二、评估要点 126
三、施护要点 127
附:风温 128
第六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证施护 129
一、辨证论治 129
三、施护要点 132
二、评估要点 132
附:消渴 133
第七节 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134
一、疮疡 135
二、肛肠疾病 138
三、乳房疾病 140
四、皮肤疾病 142
第八节 妇产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143
一、月经病 144
二、带下病 146
三、妊娠病 147
四、产后病 149
第九节 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150
一、常见病证 151
二、时行疾病 155
三、小儿杂病 156
四、新生儿疾病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