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中国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群著
  • 出 版 社:东方红书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962825305X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上古文化与《诗经》 5

第一章 牧野之战:中国文化的转折与起点——孕育‘诗三百’的文化土壤 5

第一节 尚在蛮荒中跋涉的殷商文化 6

第二节 西周:从神治走向人治 19

第三节 从帝俊到天子舜:殷周文化交替的一个标本 32

第四节 制礼作乐,‘郁郁乎文哉’——《诗经》的母体和载体:周代礼乐文化 41

第二章 ‘诗三百’:周文化的奇葩——《诗经》文化现象论 53

第一节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礼乐文化推出的一部音乐作品 53

第二节 比兴:原始文化疑结的符号与讴歌人性的基本主题 63

(一)关于《诗经》文化人类学猜想的源起和历程 64

(二)解谜:《诗经》比兴中几组‘性’意象的史前文化探源 70

(三)比兴:牵着原始意象讴歌人性主题 83

第三节 史诗与颂史诗:关于中国有史诗与《诗经》无史诗的思考 88

(一)《诗经》史诗讨论的尴尬 88

(二)史诗,一个必然的文化现象 91

(三)诗与歌,造型艺术与音乐 96

(四)颂史诗:关于《诗经》中‘史诗’的一个新概念设想 100

第四节 关于《诗经》文化品性的轮廓描述 104

(一)规矩懂事的少年人生:《诗经》的主要性格特征 105

(二)任性、自然:礼乐之‘和’中的几个不和谐音符 110

第三章 从‘诗三百’到《诗经》:文本阐释中的三部曲 117

第一节 ‘赋诗言志’:‘诗三百’从音乐走向语言的契机 118

第二节 孔子与《诗》教:《诗》学阐释导向的确立 130

第三节 ‘毛诗’:‘诗三百’重塑后的‘新版本’ 140

(一)‘潜龙勿用’:先秦时代‘诗三百’在儒家手中传递的命运 141

(二)时来运转:秦汉更迭与‘诗三百’登上‘经’的宝座 147

(三)‘三家诗’与‘毛诗’ 152

(四)‘毛诗’:‘诗三百’重塑后的‘新版本’ 155

下篇 《诗经》与中国丈化 167

第四章 ‘二雅’作者的终极关怀与中国文人学士的政治怀抱和史命意识 167

第一节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献诗与诗志传统的形成 168

第二节 忧患:兼济:中国古代士人的崇高情怀 177

(一)立志高远的兼济之心 178

(二)投身政治的施济作为 186

(三)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190

第三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193

第五章 《风》诗情歌的魅力及其命运 204

第一节 《风》诗中的性爱与情爱 205

(一)性爱诗:言‘性’是坦然的 206

(二)情爱诗:姑娘由‘放肆’、被追求到任人摆布 212

(三)质朴率直与含蓄蕴藉:《风》诗情歌的两种境界 217

(四)几点认识:《风》诗情歌的文化特征 222

第二节 情系何处:中国古代文人情爱心理剖视 225

(一)爱情在这里不是主题 226

(二)‘载妓随波任去留’:中国古代文人的情爱对象与‘秾诗’‘艳词’的审美特征 230

(三)‘欲’的释解与无‘话’可说 242

第三节 浓情·真情:与《风》诗情歌一脉相承的民歌系统 246

(一)同样的情热似火 247

(二)同样的直白如话 256

第六章 ‘诗言志’与中国偏于主观的艺术表现传统 260

第一节 一个由‘现实主义’涵义辨析引出的话题 260

第二节 情真景虚与舍‘事’重‘发’:《诗经》偏于主观心理的创作特征 265

(一)因景抒情而情真景虚 266

(二)‘缘事而发’而舍‘事’重‘发’ 273

(三)‘我’在所赋之内,并非‘不加一辞’ 278

第三节 意蕴生动的艺术之河 281

(一)心灵之诗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发展脉胳及其强化 281

(二)唐诗宋词及其逸响:心灵之窗 289

(三)画向诗靠拢:‘中国人之画,意中之画也’。 294

第四节 从‘感物吟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条围绕着心物、情景立说的主观诗学之路 297

第七章 中和:《诗经》的审美理想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 309

第一节 ‘温其如玉’:一个独特的人品喻体 309

第二节 君子,理想的人格范型 316

(一)“君子”内涵小考 317

(二)温柔敦厚与贤淑端庄:《诗经》中的人物美 320

(三)‘君子’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代名词 324

(四)文化对两种性格的取舍臧否 330

第三节 整饬中节、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文学语言形式 332

(一)寻找《诗经》声乐之‘和’ 332

(二)从声韵、篇章、语词看《诗经》语言形式之‘和’ 335

(三)永明体和声律论的诞生 345

(四)律诗、曲词:中国古诗追求形式美的典型 349

第四节 《诗》情《诗》境之‘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尚‘和’精神 354

(一)在矛盾关系中寻找平衡:《诗经》情感世界的‘中和’之美 354

(二)儒道汇合与‘天人合一’构想的提出 361

(三)尚‘和’心理在文学窗口的闪现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