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质监测与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仇雁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583262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饮用水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第1章 绪论 1

1.1 水资源 1

1.1.1 水资源概念 1

1.1.2 我国水资源状况 2

1.2 水污染 2

1.2.1 水污染概念 2

1.2.2 水污染现状 2

1.2.3 水污染类型 3

1.2.4 水污染源类型 3

1.3 水中的污染物质 4

1.3.1 水污染物的来源 4

1.3.2 水污染物的类型和危害 4

1.3.3 优先控制污染物 6

1.3.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8

1.4.1 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目的 9

1.4 饮用水水质监测 9

1.3.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9

1.4.2 饮用水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 10

1.5 饮用水水质标准 12

1.5.1 我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 12

1.5.2 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 14

1.5.3 美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 14

1.5.4 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 15

1.5.5 日本的水质标准 16

1.5.6 各国饮用水水质标准比较与发展趋势 16

1.6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标准与规定 17

第2章 水质分析方法基础 18

2.1 水质分析方法概述 18

2.1.1 分析化学的分类 18

2.1.2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9

2.1.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9

2.2 重量分析法 21

2.2.1 沉淀法 21

2.1.4 水质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21

2.2.2 气化法 22

2.3 滴定分析法 22

2.3.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22

2.3.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23

2.3.3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4

2.3.4 标准溶液的配制 24

2.3.6 酸碱滴定法 25

2.3.5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25

2.3.7 配位滴定法 26

2.3.8 氧化还原滴定法 27

2.3.9 沉淀滴定法 28

2.4 光谱分析法 29

2.4.1 分光光度法 30

2.4.2 原子吸收光谱法 34

2.5 电化学分析法 38

2.5.2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39

2.5.1 电位分析法简介 39

2.5.3 离子选择性电极 41

2.6 色谱分析法 42

2.6.1 气相色谱法 43

2.6.2 高效液相色谱法 48

2.6.3 离子色谱法 50

第3章 饮用水及其水源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53

3.1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53

3.1.1 饮用水地表水源水质监测 54

3.1.2 饮用水地下水源水质监测 57

3.2 水生生物监测 60

3.2.1 生物监测的采样垂线(点)布设 60

3.2.2 生物监测采样时间和频次 61

3.3 底质(沉积物)监测 61

3.3.1 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 61

3.3.2 监测点的布设 61

3.4.1 自来水公司水质监测 62

3.4 供水系统水质监测 62

3.3.3 底质柱状样品采集 62

3.3.4 采样时间和频次 62

3.4.2 给水管网系统水质监测 63

第4章 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64

4.1 水样采集 64

4.1.1 水样采集类型 64

4.1.2 地表水水样采集方法 65

4.1.3 地下水采样方法 70

4.1.4 生物样品采样方法 71

4.1.5 饮用水供水系统采样方法 72

4.1.6 底质样品的采样方法 72

4.2 样品保存 73

4.2.1 样品的运输 73

4.2.2 样品的保存 73

4.3 样品预处理 75

4.3.2 测定金属元素的样品预处理 76

4.3.1 样品前处理 76

4.3.3 样品分离与富集 79

4.3.4 挥发和蒸发浓缩法 80

4.3.5 蒸馏浓缩法 80

4.3.6 液-液萃取法 81

4.3.7 沉淀分离法 82

4.3.8 吸附分离法 83

4.4 样品预处理技术新进展 84

5.1 温度 88

第5章 感观性状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 88

5.2 色度 89

5.3 浑浊度 91

5.4 臭与味 93

5.5 肉眼可见物 95

5.6 电导率 95

5.7 水中的固体物质 96

5.8.1 酸碱质子理论 98

5.8 pH值、酸度、碱度 98

5.8.2 水的pH值 99

5.8.3 水的酸度 101

5.8.4 水的碱度 102

5.9 总硬度 104

5.10 钠、铝、铁、锰、铜、锌 106

5.10.1 钠 106

5.10.2 铝 106

5.10.3 铁 108

5.10.4 锰 109

5.10.5 铜 109

5.10.6 锌 111

5.11 挥发酚类 111

5.12 硫酸盐 112

5.13 硫化物 114

5.14 氯化物 115

6.1 耗氧量 117

第6章 有机物综合指标 117

6.2 化学需氧量 118

6.3 溶解氧 119

6.4 生化需氧量 122

6.5 总有机碳 125

第7章 毒理学指标 127

7.1 砷、硒 127

7.1.1 砷 127

7.1.2 硒 128

7.2 汞、镉、铅、镍、铍和银的测定 129

7.2.1 汞 129

7.2.2 镉 130

7.2.3 铅 131

7.2.4 镍 132

7.2.5 铍 132

7.2.6 银 133

7.3 铬 134

7.4 氰化物、氟化物 134

7.4.1 氰化物 134

7.4.2 氟化物 137

7.5 三卤甲烷 138

7.6 四氯化碳 140

第8章 细菌学指标 142

8.1 实验室及水样采集要求 142

8.1.1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142

8.1.2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43

8.2 细菌总数 143

8.2.1 原理 143

8.2.2 测试方法 144

8.3 总大肠菌数 145

8.3.2 测试方法 146

8.3.1 大肠菌群的形态及生理特性 146

8.4 粪大肠菌数 148

8.4.1 原理 149

8.4.2 测试方法 149

8.5 水中其他病原微生物 149

8.5.1 水传疾病病原菌 149

8.5.3 水中病原原生动物 150

8.5.4 检测方法 150

8.5.2 水中的病毒 150

8.6 余氯 151

8.6.1 余氯的产生 151

8.6.2 余氯的标准规定 151

8.6.3 余氯的测定 152

第9章 放射性指标 155

9.1 饮用水中的放射性 155

9.1.1 放射性的基本概念 155

9.1.2 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及危害 155

9.1.3 放射性物质的计量方法 156

9.2.1 饮用水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测量的意义 157

9.2 饮用水中放射性的测量 157

9.2.2 测量原理及仪器 158

9.2.3 总α放射性的测定 158

9.2.4 总β放射性的测定 162

9.2.5 总α、β活度测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63

第10章 其他水质指标 165

10.1 含氮化合物 165

10.1.1 硝酸盐氮 165

10.1.2 氨氮 166

10.1.3 亚硝酸盐氮 167

10.1.4 凯氏氮 168

10.1.5 总氮 168

10.2 总磷 168

10.2.1 概述 168

10.3.1 概述 169

10.2.2 测定方法 169

10.3 卤乙酸 169

10.3.2 测定方法 170

10.4 苯系物 172

10.4.1 概述 172

10.4.2 测定方法 172

10.5 苯并[α]芘 174

10.5.1 概述 174

10.5.2 测定方法 175

10.6 农药类 176

10.6.1 概述 176

10.6.2 测定方法 179

10.7 氯酚类 184

10.7.1 概述 184

10.7.2 测定方法 184

10.8.1 概述 186

10.8.2 测定方法 186

10.8 硝基苯类 186

10.9 藻毒素 188

10.9.1 藻毒素的类型 188

10.9.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89

10.9.3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特征 190

10.9.4 藻毒素的分离提纯 190

10.9.5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191

10.10 分子量分布 194

10.10.1 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特性 194

10.10.2 不同水源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 195

10.10.3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 195

第11章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198

11.1 分析误差 198

11.1.1 误差来源 198

11.2 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 199

11.2.1 准确度 199

11.1.2 误差的表示方法 199

11.2.2 精密度 200

11.2.3 灵敏度 200

11.2.4 检出限 200

11.3 监测数据的处理 200

11.3.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00

11.3.2 可疑数据的取舍 202

11.3.3 分析结果的统计学表示法——置信区间 203

11.4.1 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 204

11.4 环境监测的分析质量控制 204

11.4.2 实验室外部分析质量控制 209

第12章 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器和自动化监测系统 210

12.1 便携式水质分析仪 210

12.2 自动化监测系统 212

12.2.1 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212

12.2.2 数据通信及数据处理系统 213

12.2.3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213

12.2.4 GSM水质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214

12.2.5 基于单片机多机通讯原理的水质在线检测系统 215

12.2.6 基于Web的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216

12.2.7 水质连续自动监测仪 217

12.3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和质量保证 220

12.4 自动化监测系统发展趋势 221

12.4.1 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现状 221

12.4.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221

实验 222

实验一 酸度和碱度的测定 222

实验二 总硬度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225

实验三 铜、铁、锰、锌、镉和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27

实验四 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230

实验五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232

实验六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标准法) 234

实验七 溶解氧(DO)的测定 235

实验八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237

实验九 氨氮的测定 238

实验十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240

实验十一 硝酸盐氮的测定 242

实验十二 氰化物的测定 243

实验十三 挥发酚类的测定 245

实验十四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247

实验十五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 249

实验十六 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52

实验十七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254

实验十八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256

附录 260

附录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60

附录2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268

附录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70

附录4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274

附录5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278

参考文献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