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1.生物的基本特征 1
▲2.生物科学的发展 2
▲3.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2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4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4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5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5
▲4.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5
▲5.水 5
▲6.无机盐 6
▲7.糖类 7
▲8.脂质 8
▲9.蛋白质 8
▲10.核酸 11
▲1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12
第二章 细胞 14
▲1.引言 14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5
▲3.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16
▲4.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一) 18
▲5.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二) 19
▲6.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0
▲7.细胞增殖 21
▲8.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25
▲9.细胞的分化 27
▲10.细胞的癌变 27
▲11.细胞的衰老 28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29
▲1.酶的发现 29
▲2.酶的特性 30
▲3.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 31
▲4.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实验 32
▲5.ATP的结构简式 34
▲6.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35
▲7.ATP的形成途径 35
▲8.光合作用的发现 36
▲9.叶绿体中的色素 36
▲10.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37
▲11.光合作用的过程 39
▲12.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41
▲13.渗透作用的原理 42
▲1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43
▲15.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44
▲16.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合理灌溉 46
▲17.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48
▲18.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49
▲19.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 50
▲20.糖类代谢 52
▲21.脂质代谢 52
▲22.蛋白质代谢 53
▲2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54
▲24.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55
▲25.内环境 57
▲26.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57
▲27.有氧呼吸 58
▲28.无氧呼吸 59
▲29.细胞呼吸的意义 61
▲30.新陈代谢的概念 62
▲31.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63
▲2.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的实验 66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66
▲1.植物的向性运动 66
▲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68
▲4.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68
▲5.植物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 70
▲6.体液调节 71
▲7.神经调节 76
▲8.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80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82
▲1.生殖的类型 82
▲2.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84
▲3.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88
▲4.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90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93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93
▲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 95
▲3.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 96
▲4.基因的表达 99
▲5.基因的分离定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04
▲6.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10
▲7.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115
▲8.染色体组型 118
▲9.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的实验 118
▲10.性别决定 119
▲11.伴性遗传 120
▲12.基因突变 122
▲13.基因重组 126
▲14.染色体变异 127
▲15.人类遗传病 131
▲16.优生的概念和措施 134
▲1.自然选择学说及其发展 136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136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39
▲3.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40
▲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40
▲5.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42
▲6.人类的起源 144
▲7.人类的发展 146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148
▲1.引言 148
▲2.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 148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52
▲4.种群的特征 155
▲5.种群数量的变化 156
▲6.生物群落 158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59
▲8.生态系统的结构 163
▲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66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69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71
第九章 人与生物圈 175
▲1.生物圈的概念 175
▲2.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175
▲3.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176
▲4.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80
▲5.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实验 181
▲6.生物多样性 182
▲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82
▲8.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183
▲9.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84
参考答案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