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3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2
(三)邓小平在创立科学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 17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0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0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0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1
(二)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庄严的历史责任 33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38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40
(一)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40
(二)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43
(三)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理论创新成果 4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 4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4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50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 5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5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5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7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72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7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78
(三)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83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7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88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与发展的曲折过程 88
(二)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90
(三)江泽民同志对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92
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93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93
(二)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94
(三)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95
(四)不惟书只惟实 97
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98
(一)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99
(二)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102
(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106
(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10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13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 115
(一)首要的根本问题的提出 115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回答 121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26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26
(二)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128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30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30
(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32
(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5
四、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9
(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139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关系 141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42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1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6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内容 152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5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5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15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161
(三)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162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64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 164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重大意义 168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71
一、“三步走”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72
(一)“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与实施 172
(二)“三步走”战略的基本特点 174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75
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76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7
(二)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179
(三)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180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182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82
(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84
(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85
(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87
四、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88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188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191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194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95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195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197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199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开放 203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204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205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6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0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07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09
(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11
(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212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4
(一)市场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214
(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框架 217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
(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23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23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28
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30
(一)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30
(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231
(三)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 233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236
一、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237
(一)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237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9
(三)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241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43
(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44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245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245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247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47
(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48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 249
(四)深化农村改革 250
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51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252
(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53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255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56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56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258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60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60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70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73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77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77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79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28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8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28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86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28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2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9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9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295
(一)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295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96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98
(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301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 306
一、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307
(一)增强国家战略实力的重要体现 30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309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 310
(四)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311
二、军队建设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 312
(一)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313
(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16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319
(四)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325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328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实力相适应 328
(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能力 331
(三)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 334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339
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340
(一)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41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41
(三)“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342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345
二、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348
(一)香港、澳门的回归历程 348
(二)“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350
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共同努力 357
(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57
(二)新世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 358
(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努力奋斗 362
第十三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67
一、正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态势 368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69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70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其两重性 371
二、积极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73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74
(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375
(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77
(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379
(五)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82
三、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85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385
(二)处理国际事务的方针和精神 387
(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389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39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394
(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395
(二)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400
(三)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402
(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0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07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407
(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 409
三、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410
(一)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41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412
(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414
(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416
(五)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418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419
结束语 425
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