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晚庐随笔》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舜徽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62233306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

爱晚庐随笔之一·学林脞录 3

卷一 3

清代殿试规制 3

进士 4

进士与翰林 4

翰林院 5

科场舞弊 5

科举与人才 6

破格任才 7

储学待用 大器晚成 7

慕寿祺 8

杨贵妃手迹 8

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 9

赵宽碑 9

西瓜 10

经世文编 11

清史稿 11

改修清史 12

清史稿艺文志 13

簿录群书亦须辨伪 14

清史稿儒林文苑传 14

改修旧史之不易 15

补史宜知原书体要 17

评史应从大处着眼 18

史记一书实开诸史体例 19

通鉴对旧史料翦裁镕铸之功 19

汉书艺文志 20

文献通考经籍考 23

四库全书馆中撰述总目提要之草率 24

缮写四库全书时之缺脱舛讹 25

簿录古书之新类例 26

卷二 27

读字与读书 27

研究金文甲文必以说文为基础 28

研究金文甲文宜注意之事 28

治学贵有功力 29

钞书亦复不易 30

黄季刚之声韵学 31

治学贵能以愚自处 32

治学不可囿於师说 33

黄季刚之评断章太炎 34

王静安之推服罗叔言 35

高邮王氏之小学 36

嘉定钱氏之小学 36

金坛段氏之小学 37

双声之学不可不讲 38

汉人声训之学 39

群雅悉由後人分类纂辑传注而成 40

九雅全书 41

翼雅丛编 42

由识字进於读书 44

读书之广狭 44

读书贵能明识要理 45

书籍名经原非尊称 45

读书宜於可受用处细心体会 46

周易阐发谦德之用最为精要 46

周易中理论之可取者尚多 47

尚书二十八篇中之精语 49

伪古文尚书可降低时代去读 49

诗三百篇中可取之语 52

卷三 54

儒家经传名数多少无关读书弘旨 54

仪礼之名晚出 55

周代以诗书礼乐造士 55

诗礼二者尤教民之本 56

礼乐之体用 56

诗礼交相为用 57

诗教 58

礼教 58

人道之极归於爱敬 58

六籍次第 60

古代传注有拘泥处不可尽从 61

诗篇叙次先後有异 62

诗篇旧秩未可轻移 62

诗诂中有通训有定名 63

诗篇中或用本义或用借义 63

博治群经而後能通一经 64

宋人经说可矫汉唐注疏之偏蔽 65

史字本义及史册起原 66

用新观点理解远古传说 66

帝皇王名称之由来 67

革命一词起原甚早 68

宜除尊古卑今之见 68

宜去重中轻外之论 69

左史右史 70

逸周书 70

君 71

师 71

天地君亲师 72

神道设教 72

儒 73

孔子与六经 74

孔子生前与死後 74

孔子言论之精华 75

孟子言论之精华 76

卷四 78

宜知孔孟之弊短 78

不可对孔孟迷信太过 78

孔子後裔世为民患 79

战国以後儒学分为二途 80

荀子之论教论治 81

汉学宋学渊源 81

荀卿鄙薄子思孟轲 82

诸子与群经比重 83

管子十八篇在法家 83

周秦法家对後世政治家之影响 84

徒儒不足以致治 85

李斯乃千古人杰 85

威名震主者多蒙奇祸 86

三纲 87

妇节 87

先秦诸子言治相尚以法 89

周秦政论 89

周秦道论 90

内明外昧 91

百家言主术同宗无为 92

用人 93

道与器 94

科学制造 95

诸子与王官 95

四民可增为六 96

古代毁誉失准 97

秦法禁止颂古 98

知今之学最要 99

读无字书 100

卷五 101

君子与小人 101

才学识 102

小学 102

朱子主编小学书 103

清代所谓小学 104

道咸以下治小学者之流弊 105

必兼通金文甲文而後可以治古文字 106

盘古 108

洪水 109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110

道法自然 111

百姓 111

三族 112

刑之由宽而严 113

奴婢 114

农奴 116

所谓什一之制 116

孟子所言古制多不足据 117

周礼 118

左传 119

两戴礼记 120

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121

以儒相诟病 122

卷六 124

书生喜清谈 124

书生何以被称为老九或臭老九 125

游说 125

秦皇统一之业 126

汉武拓地之功 127

秦皇汉武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 128

文景黄老之治 129

道家无为之用有二 130

汉文谦谨 131

所谓三十税一 132

古代君臣不甚疏远 133

跪拜 鞠躬 点头 133

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 134

帝王崇文之用意 135

魏晋人之放诞 136

胡与汉 137

谢安与王猛 137

均田 138

秦隋之速亡 139

帝王之愚昧无知 140

武则天自是人杰 140

重男轻女之俗 142

妇女首饰之由来 143

韩柳解放奴婢 144

韩柳古文 145

卷七 147

韩愈对後世学术之影响 147

唐初傅奕辟佛最先 148

宋之道学 149

宋代学术之广博成就 149

宋人右文之说 154

王安石之气度 155

北宋党争之误国 156

宋徽宗之艺术成就 157

朱子之朴学 157

四书 159

四书文 160

科学时代之人才 161

科第高下与学问文章无关 162

汉魏选士制之弊 163

科举制下之失意者 164

欧阳修之学问文章 164

唐宋八家文 165

万事成於摹仿 166

学文首在讲求虚字用法 167

文章所重在气 167

文须朗诵不宜默看 168

古文选本 168

卷八 170

耶律楚材之才略 170

道学迂谈为书之厉 171

宋末士大夫攻诋道学 171

明代进一步提倡理学桎梏思想 172

混杂不淳之理学 173

理学成为帝王维护权位之工具 174

道统 175

十六字心传 175

杨慎反对宋明理学 176

杨慎之著述 177

陈第朴学 178

明代学术不可全谓为空疏 179

语言狱与文字狱 180

明代私家藏书之盛 181

文献学家胡应麟 181

张居正之果毅 182

明王朝虐待臣工之酷 183

明思宗以身殉国之惨 184

明末遗民亡国之痛 185

清初非君论之兴起 186

清初学者之坚苦卓绝讲求实用 186

张履祥之学术 187

颜李实用之学 188

二陆异同 189

顾阎高下 190

毛奇龄之才 190

汉学名义之非 191

卷九 193

惠栋治学之专固 193

戴学重在求是 194

钱大昕学问之博 194

嘉定九钱 195

有福读书之人 196

奋发自立之士 196

清世之伪理学 197

乾嘉考证学 198

四库馆开对清学之影响 199

清人说经之书皆可目为考史之资 199

袁枚之才识 200

汪中之通博 201

功力与学问 201

主编与独撰 202

专家与通人 203

嘉道以下之学风 203

魏源之奋发有为 204

龚自珍教子之言归於平实 204

曾国藩读书录 205

曾国藩论文语 205

湘报类纂 206

皮锡瑞论学语 207

张之洞有志匡济 210

学术三反 211

谭献友朋书札 211

章炳麟实谭献弟子 214

卷十 216

早起之益 216

日常卫生通便为亟 217

强身重在运动 217

节食寡欲乃养生之本 218

养神 219

少欲 219

清心 220

怡情 221

惜阴 221

轻名 222

祸福相倚 223

臧否无常 223

清季各省官书局所刻书 224

古今图书集成 226

四库全书 227

类书、丛书之体用异同 228

诗词佳句 228

新治家格言 232

张元济之博学高行 234

缪荃孙与书目答问 235

艺风堂友朋书札 236

姚振宗之目录学 236

书估中之目录学家 237

目录学家之职志 238

卷十一 240

读朱子书 240

朱子语类录要 241

朱子文集录要 248

朱子之学之影响 260

卷十二 261

诸子书中有裨治学修身之精言 261

诸史所记有裨饬躬治人之精言 266

正气歌及其序 277

文天祥诗词 278

史可法文 279

有志不在年高 279

历史上之英杰人物 280

历史上之奇诡人物 281

卷十三 283

沈万三富可敌国 283

胡雪岩财能通神 284

爱惜人才 284

尊重前人 285

子斥父书 286

左宗棠之於郭嵩焘 287

曾国藩之於王? 287

胡林翼之於周寿昌 288

曾国荃之於王闿运 288

湘军将领之掠夺 289

清末湘学 289

湘潭孙氏之学 290

清末湖南二才子 291

才士亦知尊重朴学 291

易顺鼎自叙生平及其联语 292

清末二王之学 293

自得之学甚难 294

文才与学力 294

文与学之分合 295

文人相轻之习 296

编史不嫌袭用旧文 297

旧史重视少数民族 297

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 298

宜去诬蔑少数民族之词而厚抚之 299

兄弟阋於墙外御其侮 300

少数民族君长勤学汉人文化典籍 301

各族文化大融合 302

清康熙帝之博学多能 302

徽州诸儒之朴学 303

戴震之学出於江永 304

卷十四 306

程瑶田之通艺录与论学小记 306

清初桐城钱澄之学行文章之大 307

方苞、刘大櫆文辞之弊短 307

桐城文派之兴起 308

方东树有志救乾嘉学风之失 308

清人朴学成就多得力於刻苦 309

清人之书虽多仍当分别观之 310

必有雄厚功力而後能成精深之学问 310

处境艰困可以磨炼成材 311

学贵有识 312

有学无识未可大成 312

书不在多 313

史文有因後人误解而失其原意者 314

史文有因後人误读而失其本旨者 314

俗语有因声近傅会而臆造故实者 315

俗语有因声近讹变而误生辞说者 316

古人所称黄金非即今之黄金 316

古人所用名词含义多与今异 317

古代流行口语可以补证史传 318

古代俗谚亦多有本 319

语体文起原甚早 319

古诗词多有语体 320

可终身写语体文不可只读语体书 320

无论文言语体首必辞理通畅 321

款识 322

铜器刻辞多不可据 322

铜器刻辞之佳者可补经史 323

铜器之形式 323

铜器之花纹 324

铜器之种类 324

地不爱宝重见太古遗文 325

石简 326

古器物学 326

古器物之功用 327

金石学乃古器物学之主要部分 328

卷十五 329

石刻亟待整理 329

石刻之类别 330

田野考古之重要 330

古人书札中之谨空二字 331

古人书札之精者 332

胡林翼书札多可观者 332

骈文施之书札章奏有绝佳者 333

文章骈散之分 334

骈文与四六之异 335

为文惟说理最难 336

战国时文风之盛 336

五官并用 337

十行俱下 337

读书不宜卤莽 338

读书备忘之法 338

书日多而学益荒 339

标点日新而读者愈少 340

须有魄力读大部书 340

为学不止於读书 341

见知於同时之人甚难 342

著述文字当分别其高下 343

著述文字之高下与难易 343

读书之便今胜於昔 344

有志之士不为逆境所困 345

人才不出於一途 345

曾国藩张之洞学术思想之影响 346

新文化运动 347

梁启超治学规模之弘博 348

蔡元培办学思想之开明 349

评尊孔与读经 350

卷十六 352

善自得师者在能以天地万物为师 352

以人为师者不能局限於孔子一人 353

为学不可拘守一先生之言 354

师弟之间宜以友道相处 355

英雄求才不拘常格 355

古之自爱重者恒以秽德自掩 356

人生有四大欲 357

《湘军志》与《湘武记》 357

士有真才实学终必见知於世 358

古人书有灼见者虽久湮而必章 359

骄奢淫逸乃倾败之原 360

胡雪岩骄奢淫逸之一斑 361

左宗棠赏拔胡雪岩 362

胡雪岩为左宗棠筹办洋务 363

胡雪岩凭藉官方权势发展私人经营 363

胡雪岩之倾败早已有人预知 364

胡雪岩假公肥私久招众怒 364

胡雪岩事迹仍待搜辑 365

道教不可混同於道家 366

道教形成之渊原 366

道教之主要内容皆有所本 367

道教与房中术 367

初期道教对社会之影响 368

後期道教得帝王之支持 369

太上感应篇在道教理论中之作用 369

太上二字释义 370

善恶必报之说起原甚早 370

庸言庸行皆易知易行 371

在京和尚出京官 371

京官清闲可肆力於学问 372

爱晚庐随笔之二·艺苑丛话 375

品书画第一 375

最早之文字 375

最早之绘画 376

商周时期之书法 376

战国时期之绘画 376

秦汉时期之书法 377

两汉时期之绘画 378

魏晋南北朝时之书画 378

隋唐五代时之书画 379

宋元明清之书画 381

书画之继承与创新 384

书画之聚散与保存 385

赏览书画易辨识高下难 386

黄庭坚书 387

李山画 388

马远画 388

张雨画 388

王鉴画 389

揭傒斯书 389

康里巙巙书 390

赵孟俯书画 390

沈周书画 391

文徵明书画 391

文粗沈细 392

唐寅画 392

仇英画 393

蓝瑛画 393

王守仁书 394

徐渭书画 394

陈淳书画 394

吴伟画 395

焦竑书 395

孙克弘画 396

释德清书画 396

米万钟书画 397

李流芳画 397

邵弥画 397

程嘉燧画 398

董其昌书画 398

陈继儒书画 399

宋旭画 399

谢时臣画 399

张瑞图书 400

凌必正画 400

项圣谟画 400

吴伟业画 401

戴本孝画 401

恽本初画 401

戴明说画 402

徐枋书画 402

梅清画 403

查士标画 403

朱耷书画 403

道济书画 404

髡残画 404

弘仁画 405

祁豸佳画 405

黄道周书画 406

倪元璐书画 406

马守贞画 407

四王画 407

吴历书画 408

恽寿平书画 408

郑簠书 409

高其佩画 409

李世倬画 410

陈书画 410

袁江画 410

董邦达画 411

边寿民书画 411

钱维乔画 412

潘恭寿画 412

刘墉书 412

钱沣书画 413

伊秉绶书画 414

邓石如书 414

钱坫书 415

朱为弼书 416

乾嘉学者书画 416

华岩画 416

高凤翰画 417

扬州八家书画 418

黄易画 419

张廷济书画 420

金石学家书画 420

汤贻汾画 420

戴熙画 421

张士保画 421

司马钟画 421

何绍基书 422

包世臣书 422

吴熙载书 423

莫友芝书 423

张裕钊书 424

赵之谦书画 424

周寿昌书 425

曾、左书 425

杨沂孙书 426

吴大澄书 426

杨守敬书 427

黄山寿画 427

曾衍东画 427

翁同和书 428

陈、李书 429

徐、黄书 429

张、赵画 429

沈曾植书 430

康、梁书 430

姚华书画 431

吴昌硕书画 432

陈衡恪画 432

齐白石画 433

曾、谭书 433

评工艺第二 435

工艺之起源 435

由石器发展为玉器 436

奴隶社会玉器之被重视 437

封建社会玉器之被著录 437

古代玉器之作用 438

陶器出现为新石器时代特徵 438

进入阶级社会之陶器 439

秦汉时期之制陶工艺 439

由陶器发展为瓷器 440

宋代以前之瓷器制造 440

宋瓷名窑 441

名瓷泑色 442

商代以前已能铸造铜器 443

合金术之发明 443

铜器出土之奇观 444

铜器时代之区分 444

战国铜器之精美 445

铜器由多而少 445

所谓“赝鼎” 446

後世仿铸古铜器之风 446

石刻绘画 447

石画内容 447

石刻宗教画 447

文字刻石之始 448

石鼓为六国时秦物 448

秦统一天下後之刻石 449

碑之本义 449

後世刻文於石谓之碑 450

碣与摩崖 450

古之摩崖石刻 451

汉熹平石经为经典石刻之始 451

魏三体石经与唐石经 452

孟蜀石经、两宋石经与清石经 452

古代石经不可尽据 453

私人写作之石刻 454

佛经之刻石 454

道经之刻石 455

雕塑之始 456

雕造大佛 456

石窟内之大佛 457

塑造所以济雕刻之穷 457

塑造精品 458

帝王贵族墓葬内外之石雕 458

大臣名将墓前之石雕 459

石雕之其他施用 459

玉雕继石雕而起 460

牙雕继玉雕而起 460

木雕工艺之成就 461

新石器时代已有漆器 462

用漆液涂饰器物 462

商周时期漆器之发展 463

周末漆饰之用日广 463

秦汉漆器工艺之成就 464

画漆与雕漆 464

脱胎漆器 464

镶嵌漆器 465

新石器时代已有染色之法 465

草染 466

石染 466

石染草染有贵贱之分 466

古代染色之法有二 467

由染色进为印花 467

雕板印花术 468

雕板印花术起源甚早 468

印花术今犹盛行於少数民族地区 468

绣花 469

剥削阶级服用绣品之侈滥 469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刺绣 470

唐宋时期之刺绣 470

宋代之刻丝 470

明代之顾绣 471

民间之挑花与补花 471

由架木为巢进为建造房屋 472

造室皆南向 472

木构房屋之建造 473

古代帝王营造宫殿之侈靡 473

帝王大营宫殿亦所以重威 474

隋唐以下宫殿之富丽 474

历代帝王之地下宫殿 475

历代帝王营造之被毁 476

私营府第园林之胜 476

佛教建筑之兴起 477

塔之建立 478

历代孔庙之修缮 478

舟楫之创始 479

周末秦汉之造船工艺 479

隋唐两宋之造船工艺 480

明代航海大船之制造 480

车舆之创始 481

集众工而後能成一车 482

车轮制造最关重要 482

帝王贵族所乘之车 482

独轮车之出现 483

战车之兴起 483

桥梁所以济舟楫之穷 484

古代名桥之建造 484

拱桥 485

联拱桥 485

索桥 486

论图书第三 附论文具 487

作图之重要而传者少 487

绘制地图之始 488

周末地图名类渐繁 489

军事地图之兴起 489

保存至今之最早地图 489

汉史所称图书乃指地图与户口册 490

制绘地图之六例 490

缩制地图之法 491

活动地图之出现 491

用朱墨区别古今郡县 492

吸取外来技艺改进测绘方法 492

地图乃方志中之重要内容 493

制图之术可以推及其他 493

唐以前人重视作图 494

图与表相互为用 495

表之用於治经 495

表之用於治史 496

写作贵在创新 496

写作贵有根柢 497

写作必以勤读为基础 497

文士与学人之辨 497

为文力戒剽贼 498

不可窃人之书以为己作 498

纂辑之书日多而愈芜杂 499

写作虽丰传者甚罕 499

假手於人成书益滥 500

从事写作力求不假手於人 501

不轻为人序书亦不乞人序书 501

笔墨纸砚对文化发展之关系 502

毛笔之创始 502

笔之形制与作用 503

笔之硬软及装饰 503

远古以黑土作书 504

烟墨之制造 504

宋以前制墨工艺之发展 504

松烟、油烟及其成品之纹饰 505

清代徽墨之勃兴 505

清代善于制墨之人 506

佳墨日多之故 506

明代名墨 507

清代名墨 507

竹帛与篇卷 508

纸与帋 508

造纸始於漂絮之人 509

造纸之原料 509

纸质之优劣 510

远古之砚 510

汉砚之遗存 511

魏晋迄唐之各种砚材 511

自宋以来之制砚工艺 511

历代名砚 512

砚癖 512

谈武术第四 513

健身之术原於效法其他动物 513

强身健体系乎运动 514

习射击剑皆可强身 514

古代之集体运动 515

八段锦之功用 515

杂技之兴起 516

戏之本义为弄兵 516

武艺多出於古代练兵遗法 517

由角抵发展为百戏 517

西汉杂技之盛在能融合外来高艺 518

东汉杂技之继续发展 518

隋唐杂技 519

宋代杂技 519

明清杂技及今日之成就 520

后记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