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刑法总论专题研究 1
第一章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
第一节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 1
一、创立、发展时期(1949年10月至1957年上半年) 2
二、萧条、停滞时期(1957年下半年至1976年10月) 4
三、复苏、繁荣时期(1976年10月至现在) 6
第二节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发展之前瞻 30
一、转换理论观念 30
二、调整研究方向 31
三、改革研究方法 32
四、拓宽研究视野 32
第二章 新中国刑法立法概述 34
第一节 刑法立法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34
一、刑法立法的概念 34
二、刑法立法的研究意义 36
第二节 中国1979年刑法典的制定及其局部修改补充 40
一、1979年刑法典孕育诞生的曲折历程 40
二、对1979年刑法典的局部修改补充 43
一、刑法典的全面修订:1997年刑法典的公布施行 47
第三节 刑法典的全面修订及其整体评价 47
二、对修订的刑法典的整体评价 48
三、修订刑法典之后的立法情况 50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研究 71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缘起与演进 71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肇始 71
二、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 74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蕴涵 78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78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蕴涵 81
一、法律主义原则 85
第三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85
二、禁止事后法原则 86
三、禁止类推解释原则 87
四、明确性原则 89
五、刑罚法规正当原则 90
第四节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确立 91
一、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确立过程之简要回顾 91
二、1997年刑法典确立罪刑法定原则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争议与研讨 95
三、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法中确立的重大意义 103
第五节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立法与司法贯彻中的缺憾 106
一、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法立法贯彻中的缺憾 107
二、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事司法贯彻中的缺憾 114
三、对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立法与司法缺憾的反思 116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研究 119
第一节 犯罪概念及犯罪的基本特征 119
一、我国刑法理论对各种犯罪概念表述之评价 119
二、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基本特征的争论 124
三、社会危害性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127
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认识)层次和分类 128
一、犯罪构成的(认识)层次 128
二、犯罪构成的分类 131
第三节 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 137
一、关于犯罪构成共同要件内容的争议 138
二、行为主体方面存在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要件) 139
三、行为侵犯的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要件) 143
四、犯罪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不应合并为一个要件、危害行为不应独立为一个要件 146
第四节 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 147
第五章 犯罪客观方面研究 154
第一节 危害行为概念研究 154
一、刑法中“行为”的立法及界说 154
二、危害行为的定义 156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研究 160
一、不作为犯罪的概念和行为性 160
二、不作为犯罪的种类和规范构造 166
三、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根据 170
第三节 危害结果研究 173
一、对危害结果概念的争议 173
二、正确界定危害结果概念的几个问题 174
第四节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180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180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地位 182
三、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 185
第六章 犯罪主体研究 194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194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功能 194
二、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 199
三、犯罪主体的类型 202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205
一、未成年人犯罪之界定 205
二、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之犯罪范围 206
三、未成年人犯罪之特殊刑事责任原则 213
一、精神障碍的含义 220
第三节 精神障碍人的危害行为及其刑事责任 220
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223
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 227
第四节 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230
一、单位犯罪的界定 230
二、单位犯罪的处罚 236
第七章 犯罪主观方面研究 242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242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功能 242
二、罪过形式和无罪过事件 245
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250
四、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 253
第二节 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内容问题 255
一、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本身的认识 256
二、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的评价性认识 259
第三节 犯罪间接故意问题 266
一、间接故意的概念与构成特征 266
二、间接故意的认定 269
第四节 疏忽大意过失中的“应当预见”问题 272
一、应当预见的内容 272
二、预见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275
第八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研究 280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80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性质 280
二、犯罪既遂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84
三、犯罪预备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90
四、犯罪未遂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93
五、犯罪中止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 297
第二节 犯罪实行行为含义的理解与认定 302
一、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含义 302
二、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 304
第三节 犯罪完成与否的含义与认定 308
一、犯罪完成与否的含义 309
二、犯罪完成与否的认定 310
第四节 犯罪分子意志内外原因的含义与认定 314
一、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含义 314
二、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认定 317
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 320
一、共同实行犯与教唆犯的犯罪未遂问题 321
二、共同实行犯与教唆犯的犯罪中止问题 324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328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说 328
第九章 共同犯罪研究 328
二、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 330
三、共同犯罪的形式 334
四、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337
五、我国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347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基本认定 349
一、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 349
二、认定共同犯罪中几个值得研究的疑难问题 350
一、共同犯罪人分类概述 355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355
二、关于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的争论 360
第四节 犯罪集团及其认定 363
一、犯罪集团概念的法定化问题 363
二、犯罪集团的构成特征 365
三、犯罪集团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368
第五节 共同犯罪与身份 371
一、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 371
二、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应如何定性 374
第一节 实质的一罪和法定的一罪若干问题研究 378
一、关于继续犯 378
第十章 罪数问题研究 378
二、关于想像竞合犯 380
三、关于结合犯的设置规律 386
第二节 处断的一罪若干问题研究 388
一、关于连续犯 388
二、关于牵连犯 392
三、关于吸收犯 401
第十一章 正当防卫研究 408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化根据和意义 408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408
二、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 413
三、正当防卫的意义 415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415
一、正当防卫成立条件若干争议问题辨析 416
二、正当防卫成立条件探析 418
三、不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非法防卫行为 429
第三节 防卫过当的定罪与量刑 430
一、防卫过当的定罪 431
二、防卫过当的量刑 434
第四节 特殊防卫问题 435
一、特殊防卫的称谓 435
二、特殊防卫与普通正当防卫的关系 437
三、特殊防卫的适用 438
第十二章 刑事责任研究 442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历史考察 442
一、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历史考察 443
二、刑事责任承担主体的历史考察 448
三、刑事责任解决方式的历史考察 452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 455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455
二、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460
一、刑事责任的法律事实根据 462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 462
二、刑事责任的哲学理论根据 468
第四节 刑事责任的实现过程 472
一、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 472
二、刑事责任的终结时间 473
三、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 475
第十三章 刑罚功能与刑罚目的研究 477
第一节 刑罚功能 477
一、刑罚功能概说 477
二、刑罚功能观点概览 478
三、刑罚功能分述 480
第二节 刑罚目的 484
一、刑罚目的的界定 484
二、中外刑罚目的诸学说及其评析 489
三、刑罚目的应当是特殊预防与报应的统一 503
第十四章 死刑研究 506
第一节 死刑概说 506
一、死刑的历史沿革 506
二、关于死刑价值、死刑立法及死刑司法的争议疑难问题 509
一、中国死刑立法进程的回顾 513
第二节 中国死刑立法及其争论的回顾与评价 513
二、如何合理设置死刑的立法之争 517
三、修订刑法典对于死刑立法的抉择 520
第三节 中国死刑司法适用的疑难争议问题 526
一、如何理解《刑法》第48条规定的“罪行极其严重” 526
二、如何正确把握适用死缓的条件 529
三、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关于处理死缓犯的规定 530
第十五章 罚金刑研究 536
第一节 罚金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536
第二节 罚金刑的适用范围问题 541
一、关于罚金刑适用的犯罪主体 541
二、关于罚金刑适用的犯罪类型 545
第三节 罚金刑的数额问题 549
一、确定罚金数额的依据 550
二、罚金刑数额的法律规定方式 552
第四节 罚金刑的适用方式 557
一、并科罚金制 558
二、选科罚金制 559
三、复合罚金制 560
四、单科罚金制 560
五、易科罚金制 561
一、关于罚金刑缓刑的问题 563
第五节 关于罚金刑的执行问题 563
二、关于罚金易科问题 565
第十六章 自首制度研究 568
第一节 关于自首的本质 568
第二节 关于自首的成立要件 571
第三节 关于余罪自首的主体 573
第四节 关于余罪自首的“其他罪行” 577
第五节 关于自首从宽处罚的根据 579
第一节 数罪并罚制度概说 584
一、关于数罪并罚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584
第十七章 数罪并罚制度研究 584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587
第二节 我国刑法数罪并罚中若干问题研究 590
一、无期徒刑的并罚规则 590
二、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并罚规则 593
三、决定执行刑期的限度 596
四、附加刑的并罚规则 597
五、数个有期自由刑部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规则 601
第三节 不同法律条件下适用数罪并罚原则若干问题研究 604
一、判决宣告前的同种数罪的并罚研究 604
二、原判之罪为数罪的条件下发现漏罪的并罚研究 607
三、刑罚未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数个漏罪的并罚研究 610
四、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数个新罪的并罚研究 612
五、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新罪且发现漏罪的并罚研究 613
下编 刑法各论中若干具体罪专题研究 615
第十八章 交通肇事罪研究 615
第一节 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615
一、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615
二、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619
三、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625
第二节 关于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界限问题 627
一、如何理解《刑法》第133条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 627
四、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 627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632
第十九章 故意伤害罪研究 640
第一节 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640
一、故意伤害罪的客体特征 640
二、故意伤害罪的客观特征 642
三、故意伤害罪的主体特征 651
四、故意伤害罪的主观特征 651
第二节 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 652
二、区分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的界限 653
一、区分故意伤害罪与非罪的界限 653
三、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 656
四、几种特殊方法伤害行为的认定 657
五、关于刑讯逼供致人伤残的认定 659
六、共同故意伤害案件的认定 662
第二十章 绑架罪研究 667
第一节 绑架罪概述 667
第二节 绑架罪的概念和特征 668
一、绑架罪的概念 668
二、绑架罪的主要特征 671
一、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 677
第三节 绑架罪认定中应区别的界限 677
二、关于因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认定与处理 678
第二十一章 抢劫罪研究 680
第一节 抢劫罪的概念和特征 680
一、抢劫罪的概念 680
二、抢劫罪的特征 681
第二节 抢劫罪的认定 696
一、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696
二、抢劫罪与抢夺罪的界限 698
三、关于转化型抢劫罪(准抢劫罪)的认定 700
第三节 抢劫罪情节加重犯和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706
一、“人户抢劫”的认定 707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认定 708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认定 709
四、“多次抢劫和抢劫数额巨大”的认定 710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认定 710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认定 710
七、“持枪抢劫”的认定 711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认定 711
第二十二章 侵占罪研究 712
一、侵占罪的概念 713
第一节 侵占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713
二、侵占罪的构成特征 714
第二节 侵占罪的司法认定 726
一、区分侵占罪与非罪的界限 726
二、区分侵占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726
三、区分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727
四、区分侵占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730
第二十三章 贪污罪研究 731
第一节 贪污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731
一、贪污罪的概念 731
二、贪污罪的构成特征 732
第二节 贪污罪的司法认定 759
一、区分贪污罪与非罪的界限 759
二、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 762
三、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764
第二十四章 受贿罪研究 766
第一节 受贿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766
一、受贿罪的概念 766
二、受贿罪的构成特征 766
第二节 受贿罪的司法认定和刑罚适用 803
一、受贿罪与非罪的界限 803
二、受贿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805
三、受贿罪的特殊犯罪形态 807
四、受贿罪的刑罚适用 809
第二十五章 挪用公款罪研究 812
第一节 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813
一、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814
二、挪用公款罪的客体与对象 815
三、挪用公款罪的客观要件 819
四、挪用公款罪的主观要件 832
五、关于挪用公款数额的计算问题 833
一、挪用公款罪与非罪的界限 835
第二节 挪用公款罪的司法认定 835
二、挪用公款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837
第二十六章 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研究 841
第一节 滥用职权罪 841
一、滥用职权罪的立法沿革 841
二、滥用职权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争议问题 843
第二节 玩忽职守罪 852
一、玩忽职守罪的历史沿革 852
二、玩忽职守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争议问题 855
三、玩忽职守罪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