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1章 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
1.1 空间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4
1.1.1 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规划 4
1)空间发展规律与空间规划 4
2)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规划 6
3)空间规划与经济建设规划 8
1.1.2 我国城市与区域空间规划现状 9
1.2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10
1.2.1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 11
1.2.2 生态与环境日益受到重视 11
1.2.4 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 12
1.2.3 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深化 12
1.2.5 以人为中心的人居学蓬勃发展 13
1.3 一个交叉研究领域——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14
1.3.1 空间发展的概念与涵义 14
1)空间的涵义 14
2)空间发展的涵义 14
1.3.2 空间发展研究与相关学科 15
1)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地理学 15
2)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社会学 15
3)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经济学 15
4)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16
5)空间发展研究与城市生态学 16
3)从专门研究到综合研究 18
2)从分工协作到整体理论 18
4)从理想方案到动态模型 18
1.3.3 空间发展研究的特征与途径 18
1)从机械混合到生态系统 18
第2章 发展理论与城市发展新观念 19
2.1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发展观方面的问题 19
2.1.1 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19
2.1.2 规划目标与建设能力的分离 20
2.1.3 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的冲突 20
2.1.4 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失衡 20
2.1.5 传统文化与空间秩序的丧失 20
2.2 发展理论概述 21
2.2.1 发展理论溯源 21
2.2.2 发展理论的历程 21
2.3 发展观的转变与城市发展新观念 25
2.3.1 发展观对空间发展的战略作用 25
1)增长与发展——不同的概念,不同的价值观 27
2.3.2 区域与城市发展新观念 27
2)赶超与超越——成长模式的突破 28
3)工业与农业——城乡发展的辩证关系 28
4)结构与极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29
5)环境与生态——持续发展的保证 29
6)技术与人文——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30
7)调控与引导——综合决策的管理观 30
第3章 空间发展的深层结构 32
3.1 空间发展的社会文化结构 32
3.1.1 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 32
1)社会关系与空间联系 34
2)社会分化与空间分离 35
3.1.2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41
1)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 41
2)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 42
3.2.1 经济发展与空间形态 45
3.2 空间发展的经济技术结构 45
1)生产方式与空间形态 46
2)经济规律与空间发展 48
3.2.2 科技水平与空间形式 49
1)科技发展与城镇结构 49
2)相关技术与空间构成 51
3.3 空间发展的建设环境结构 54
3.3.1 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 54
1)自然条件与空间特征 54
2)自然观与空间生态 57
3.3.2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59
1)建成环境与空间肌理 59
2)历史观与旧城更新 60
1)政治制度与空间格局 62
2)政府干预与空间规划 62
3.4 空间发展的政治政策结构 62
3.4.1 政治制度与空间行为 62
3.4.2 政策法规与空间建设 63
1)技术政策与城市发展 63
2)建设法规与空间设计 64
第4章 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66
4.1 规模门槛律 66
4.1.1 规模效应与门槛 66
4.1.2 规模门槛与城市规模分布 67
1)序列大小分布 67
2)首位式分布 69
3)集群式分布 70
4.1.3 城市发展规模预测 72
1)合理规模问题 72
4)城市内部规模布局 72
2)规模预测与城市规划 73
4.2 区位择优律 75
4.2.1 区位、生态位与区位理论 75
4.2.2 城市发展与空间区位 75
1)城市区域发展区位 75
2)城市内部发展区位 78
4.2.3 区位择优与城市规划 80
1)综合择优区位 80
2)积极开拓新区位 81
4.3 不平衡发展律 82
4.3.1 城市空间生长过程 82
4.3.2 不平衡发展律 82
1)聚散演替 82
2)空间差异 84
2)组织空间发展时序 87
4.3.3 城市规划与空间时序 87
1)促进增长极与生长点 87
4.4 自组织演化律 88
4.4.1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演化 88
4.4.2 自组织演化的发生机制 89
4.4.3 自组织演化的结构系统 91
4.4.4 自组织演化与规划设计互动 95
1)城市规划的干预作用 95
2)自组织结构的危机 96
第5章 空间发展的形态特征 97
5.1 空间互动与区域形态 98
5.1.1 空间互动与城市体系 98
1)空间互动原理 98
2)空间互动的作用 99
5.1.2 城市体系与区域空间形态特征 99
5.2 空间发展与外部形态 101
5.2.1 空间发展结构类型 102
1)均匀分布型结构 102
2)交通辐射型结构 102
3)主轴线型结构 102
5.2.2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 103
1)物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103
2)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 103
3)发展轴与整体生长 103
5.3 空间演替与内部形态 108
5.3.1 城市内部用地形态 108
1)空间类型 108
2)空间演替与用地结构形态 110
3)空间演替与中心位移 112
2)空间中心的区位特征 112
1)空间中心与空间节点 112
5.3.2 中心位移与节结地 112
5.3.3 空间关系与网络演进 113
5.3.4 城市空间的三维特征 115
5.4 空间形态的量化研究 117
5.4.1 拓扑分析 117
5.4.2 分形研究 118
5.4.3 特征值法 118
第6章 区域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干预 119
6.1 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模式分析 119
6.1.1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120
1)按战略目标选择分类 120
2)按战略的层次结构分类 121
6.1.2 增长极战略模式分析 121
1)理论渊源 121
2)核心—边缘发展模式 122
6.1.3 内发型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123
1)理论渊源 123
2)内发型发展战略模式 123
3)评析 123
3)评析 124
6.2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实践考察 125
6.2.1 城市规划干预与城市理想模式 125
6.2.2 花园城市理论与新城建设运动 126
6.2.3 带型城市与东京规划 130
6.2.4 堪培拉规划与城市生态学发展 134
6.3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137
6.3.1 空间集中型发展的必然性 137
1)节约土地的基本国策 137
2)城市化发展的制约 137
1)控制无序漫延的手段 138
2)改善空间环境的措施 138
3)城市扩张力的限制 138
6.3.2 空间间隙式布局的必要性 138
6.3.3 空间形态山水化的中国理念 139
1)生态景观的中国理念 139
2)开放有机的生态系统 139
第7章 城市设计与城市空间优化 141
7.1 空间发展全过程中的城市设计 141
7.1.1 全过程的城市设计 141
1)现代城市设计概念 141
2)现代城市设计对象 142
3)设计过程的整体性 143
7.1.2 “综合规划”与“形体规划”的融合 144
2)空间设计评价准则 147
1)城市设计目标特点 147
7.2.1 空间发展目标与评价准则 147
7.2 空间优化设计准则与目标 147
7.2.2 优化适住的城市空间 149
1)空间区位平等 149
2)环境生态平衡 149
3)亚文化的保护与扩散 150
4)发展社会空间 151
5)满足人对场所需求 151
7.3 现代城市设计发展 152
7.3.1 空间形体视觉分析 152
1)空间视觉经验 152
2)空间几何关系 154
3)空间视觉秩序 156
7.3.2 场所、文脉研究 157
1)从空间艺术到社会场所 157
4)模式语言 158
2)人的认知意象 158
3)人的行为观察 158
7.3.3 空间形态学发展 160
7.3.4 多层次的控制与设计 162
1)法规条例细化 162
2)物质空间要素设计 162
3)公众参与过程 167
第8章 空间规划的发展观与方法论 169
8.1 空间规划的发展观 169
8.1.1 整体与综合观念 169
1)功能上综合规划 169
2)空间上整体规划 170
3)部门间协同规划 170
3)规划方案简化有效 171
2)时间上远近有别 171
8.1.2 管理与控制观念 171
1)目标上动态渐近 171
8.1.3 环境与生态观念 173
1)空间发展与环境共生 173
2)规划创造适宜环境 173
8.1.4 历史与文化观念 173
1)空间发展的历史延续 173
2)空间规划的文化特色 175
8.1.5 使用与参与观念 175
1)空间的社会使用 175
2)设计的公众参与 175
2)理性的决策行为 176
8.2.1 空间规划方法的多种取向 176
8.2 空间规划的方法论 176
1)科学的思想方法 176
8.1.6 科学与理性观念 176
1)空间形态的集中与分散 178
2)空间结构的封闭与开放 181
3)空间组织的均质与多样 182
4)空间分布的平衡与不平衡 184
8.2.2 空间发展规划的战略决策 187
1)空间持续发展的“三环”原则 187
2)空间发展规划决策程序 187
3)空间整体规划方法 189
后记 193
注释 194
参考文献 198
图表参考资料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