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颂扬优良传统 3
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民族干部而努力——庆祝中央民族学院建校36周年 3
校庆之际思改革——迎接校庆37周年 5
高举“12·9”运动的爱国主义旗帜——纪念“12·9”运动54周年 8
继承反帝爱国传统勇挑社会主义重担——纪念“12·9”运动55周年 12
沿着共产党人的发展道路前进——从法律系同学积极参加业余党校学习所想到的 14
坚持为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庆祝中央民族学院建校40周年 16
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而努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 18
继承和发扬反帝爱国传统做反和平演变的自觉战士——纪念“12·9”运动56周年 21
让新的里程碑大放光辉——祝贺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23
光辉的日子崭新的起点——庆祝“中央民族大学”校牌揭幕 25
进入“211”工程的重要保证——热烈祝贺我校第五次党代会召开 27
高举团结进步的爱国旗帜——庆祝新中国建立45周年 29
为党的未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31
评述教改实践 34
认真学习党中央教改决定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34
珍视整党成果发展大好形势 35
改革设想鼓舞人心今后贯彻需靠实干 37
谈“议论” 39
要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 41
乘改革之风腾飞 43
用实际行动让各族人民放心 44
经受了考验再提高认识 46
学习领会十三大报告要点 47
大胆改革严格管理 48
彼此倾听意见共同克服困难 49
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鲜艳 51
积极献计献策重视各方建议 52
为维护学校和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而奋斗 54
维护学校稳定提高教学质量 56
把亚运精神发扬光大 58
乘胜前进 60
必须有一种团结奋进的主人翁精神 61
心系两会任重道远 64
愿大家都来优化育人环境 65
为树立优良的学风而努力 66
把新学期的工作要点落到实处 69
机关干部下基层好 71
真正发挥教学检查作用促进我院工作全面发展 72
算计民院与民院意识 74
抓住新的契机开创新的局面 75
在抓改革、促发展中加强管理工作 78
要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贯彻学校工作要点 80
事事需抓落实 82
报道校内新闻 85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举行总结大会 85
把工作重点转到教学上来 87
心花——观访香港青年赴京学习汇报民族舞蹈团 90
探讨商品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94
从形势教育入手全面抓好工作 96
开展对学生的形势和社会主义教育 98
赛福鼎、司马义看望新疆贫困地区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 100
两岸同胞的诚挚交流——我院教师与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大陆访问团”座谈 103
探讨当前和今后民族理论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召开北京地区理事、顾问座谈会 105
积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 108
回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参加美术系首届学术研讨会的感想 10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12
加强理论队伍建设——我院召开理论研讨会 112
他们的方向对作风正成果佳——我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祝活动侧记 115
认清形势克服困难做好工作 118
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工作要点 120
都要参与“文明校园”建设 124
把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到教学和科研之中 126
传达上级讲话强调扎实工作 128
我院外语教学质量在提高 130
认真学习贯彻十四大精神 132
以改革的姿态做创造性工作 134
经济系领导为何害怕讲成绩? 136
学者谈民族学院的改革和发展 139
在改革中坚持在坚持中改革——我校马列教科部关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思路 140
与改革实践 140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 143
音乐系领导班子学习理论成绩优秀 145
教材建设有了新起点 147
林耀华教授答记者问——对大学生和青年教研人员谈成才、成功的经验和条件 150
访问著名教授 150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访马学良教授 164
王锺翰教授就民族史的教学和科研问题答本报记者问 176
一位民族语言学家的公式机缘·奖掖·勤奋·奉献——李森教授就民族语言教学与科研等答本报记者问 184
顾肇基教授就青年一代学习马克思主义问题答本报记者问 194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访我院马列主义教科部王炳煜教授 202
他为藏族文学研究留下珍贵遗产——佟锦华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经验 212
关注学生成才 223
“爱生”为本 223
为理解和鼓励青年进取向上而回顾 225
都来重视和支持学生宿舍管理工作 227
知识竞赛中争优胜遵守校规中做模范 229
当好班主任带出新班风——祝贺我院班主任工作会议闭幕 230
对人生价值和商品价值的思考 232
落水者不忘救命之恩救人者谢绝他人酬报 235
对坚持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的建议 237
给我所尊敬的某同志的信 239
无名之光 241
榜样就在我们身旁 244
老有所为利人益己——为我校老干部处举办“老有所为”展览写的 246
前言后语 246
明确今后方向坚持不断努力——寄语各族新生 248
寄语新同学 250
培养兴趣尽快入门——与九一级新同学谈谈端正专业思想 252
殷切的期望——致民大首批新同学 254
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致1988届新生们 256
培养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施展为他人服务的才华 259
大学生如何对待人才竞争 261
从社会发展的高度看待好学与厌学的问题 265
对青年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一点思考——兼谈“逆反心理” 269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大事——评11月11日八号楼火灾 273
漫谈考试 274
用实际行动来建设优良的校风 275
愿有更多的人像雷锋那样去学习和工作 277
向新入党的各族大学生们致敬 279
利用竞争机制积极进取 281
向晨读者致敬 282
人大代表希望学生适应时代需要 285
为母校歌唱——校歌应征稿两首 287
青春——献给毕业生 289
勇敢地走向生活——献给应届毕业生 290
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挑战 292
给晚辈的两封信 294
人大代表欢迎大学生到基层工作 299
要求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是对他们的一种处罚吗? 302
从基层工作者到著书立说的专家——记原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历史系毕业生、广西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李甫春 304
让学术空气在我院更浓厚——与我院学生谈学术研究 310
也谈“学术自由” 313
谈社会调查 317
重视调查研究深化教育改革 320
寄希望于未来兴研究之风气 321
促进科研工作加速人才培养——院领导、院团委征集、评选和汇编在校学生科研成意义深远 324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各族知识分子学习的典范 326
热心理论探讨 32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和发展的根本标志 329
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民族经济学——读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所长施正一教授的《民族经济学和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一书的感想 331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若干问题 334
要团结要变革要上进——读《丑陋的中国人》杂感 340
应明确和掌握改革的要领 342
掌握科学方法坚持洋为中用——读施正一教授编的《西方民族学史》一书 343
列宁是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纪念列宁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345
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1991年元旦社论 351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 353
怎样衡量社会主义已经“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 355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民族团结 357
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事业——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 364
认真学习《纲要》深入研读《邓选》 366
要高度重视邓小平“特色理论”的精髓——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一点认识 367
坚定地立足于邓小平“特色理论”的基石——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371
学习,学习,再学习 375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问答 377
最大的贡献未竟的事业——悼念邓小平同志 383
服务读者作者 387
在改革中诞生在改革中发展——为《周报》发行一百期而写 387
全身心投入《周报》工作 388
现实的反映历史的足迹——中央民族学院院刊历史回顾 389
明确办报宗旨不断改进工作——《周报》二百期回顾 394
写在退休之际的话 400
关于改进院刊工作的建议与答复 403
期望教师利用院刊发挥横向指导作用 406
欢迎为中央民族学院歌唱——我院校歌应征稿件述评 409
为适应我院各项工作的需要院刊从本期起试办周报 410
编辑的职业心 412
关于改进本报工作的几点办法 414
从社会的广度和改革的深度抓好新闻报道 417
寄语学生诗作者 419
苦衷与规劝——致学生诗作者 421
写诗与成才——再致学生诗作者 422
灵感与技巧——三致学生诗作者 423
众人拾柴火焰高——对本报工作建议的答复兼谈本报编者、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 424
开展“大学生采访教师”征文启事 432
用共同的努力实现共同的愿望 433
致被采访教师的信 435
写给作者与读者的感谢信 437
关于反“和平演变”教育的征稿启事 438
适应读者要求便于作者投稿——本报将开辟相应的栏目 440
本报为开辟《治学之道》专栏 444
致我院老教师的一封公开信 444
解放思想打开思路——从多角度搞好院内新闻报道 446
愿全校师生员工都来关心《周报》工作 448
就《周报》工作与学生的对话 449
关于《周报》开辟“论坛”栏的通信 452
尊重事实沟通意见改进工作——就食堂工作谈本报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态度 454
关于写作问题的通信 456
关于办报宗旨的通信 459
给顾梅先同学的复信 461
给未用稿作者的信 463
致读者和作者的信 464
致四位学生作者 467
谈朦胧性作品 469
关于报纸质量问题的通信 471
关于开辟“学者之窗”专栏的通信 473
关于批评稿的通信 476
关于实习问题与学生的通信 479
为“办好《周报》之我见”专栏写的编者按 481
关于大学生怎样适应与改造社会问题的讨论综述 482
为讨论“厌学风”问题写的编者按 485
为顾阳文章写的编后语 486
为转载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和邓小平讲话写的编后语 487
为杨策《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由共产党领导》一文写的编者按 488
为发表我院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而写的编者按 489
为编发文明英《不忘党的培养》等五篇“心曲”征文而写的编者的话 490
为编发两位学生来信来稿而写的编者按 491
为编发《经典作家和我党领导人论马克思主义》而写的编者按 492
为发表无名的《中国能否把红旗打到底》和晓晖的《怎样对待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而写的编者按 493
为《想一想,你应该怎样做?》一组文章写的编后语 494
丰富民院意识的内涵增强民院意识的观念——为编发“民院人要有适应改革需要的意识”等七篇文章而写的前言 495
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设立“我和祖国共命运”专栏 496
未来共产党人的心声——为编发何健辉《前进道路上的新起点》等8篇学习 497
小结而写的前言 497
读校报思母校 499
让同学了解校报 500
淘金者——献给编辑的歌 501
呼唤阳刚之美——读院周报诗歌有感 502
一朵艳丽的鲜花 503
发挥《周报》对全院工作的督促作用 504
心魂——读《周报》百期有感 505
愿《周报》越办越好 506
多来点“《周报》精神” 507
《成功者》的作者来信 508
《我要走了》的作者来信 510
《山寨之夜》的作者来信 512
《冬韵》的作者来信 513
小议周报诗歌 514
它是有益于我成长的一块小“天地”——浅评《周报》 516
《周报》编辑部欢迎我为它指错 518
失落·选择·太阳雨——有感于《周报》近期文章之题旨 519
“三江”小议 520
希望《周报》开辟“校友之窗” 522
指错真有奖 523
大学生应到基层去开创成才之路——读《给晚辈的两封信》有感 524
心头的困惑顿时消失——感谢周报刊登好材料 526
组织同学讨论周末生活有益处 527
把自己锻造成祖国所需要的人才——读《林耀华教授答本报记者问》想到的 528
架设彩桥——评我院《周报》的“大学生采访老师”征文活动 530
从读报到投稿 531
读者的批评·建议·鼓励 532
与君同行 534
鼓起勇气来投稿 535
望多登激励民院人的好作品 536
《周报》是我们的贴心报 537
给《周报》的一封信 538
附录 540
把老师给予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学生 540
热情对待地方来稿是编辑的责任 542
竭力消除疑点提高报纸质量——审读工作的回顾与期望 544
四十年后的回报 547
给《云南日报》的信 548
后记 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