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内容提要 1
绪论 6
一、对传统笙管乐的基本认识 6
(一)笙管乐——源于华夏中原文化的古典音乐 6
(二)南方少数民族芦笙音乐与笙管乐的区分 7
(三)“笙管乐”词源及其释义 10
(四)笙管乐的定义 11
(五)笙管乐的“高文化”特征 11
二、课题计划之萌生 12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13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6
五、研究方法 19
一、笙管系乐种研究与乐种冠名 22
第一章 当代笙管乐的系属研究 22
二、民间俗语中的乐种名称 24
三、笙管乐系与传统音乐分类理论 34
(一)鼓吹乐和吹打乐的分类问题 34
(二)“曲随鼓走”与“曲鼓交替” 40
(三)对传统音乐分类理论的反思 45
四、笙管乐和鼓乐的雅俗分野 47
(一)雅俗分野与共存 47
(二)雅俗的历史形成 49
(三)音乐会的善举与尴尬 52
(四)僧道乐班 52
(五)音乐演奏中的雅与俗 55
五、民间乐社组织称谓 56
第二章 笙管乐与鼓吹乐辨析 64
一、“民间鼓吹乐”统称失当 64
二、汉代鼓吹乐的起源 66
三、唐宋时期的鼓吹乐 68
四、明清时期的鼓吹乐 70
五、“细乐”、“鼓乐” 72
六、笙管乐和鼓吹乐的风格差异 73
第三章 民间崇尚笙管乐 76
一、崇尚笙管乐的集体潜意识 76
二、民间的雅乐观念 78
三、老百姓对笙管乐的呵护 80
四、笙管乐的教化作用 81
第四章 宗教信仰、礼仪文化中的笙管乐 85
一、五台山佛教寺院 85
二、其他地区佛教寺院 88
三、道教法事 89
四、庙会朝顶仪式 92
五、冀中坐坛祭神仪式 95
六、孔庙祭祀礼乐 96
七、上党地区迎神赛社 98
八、婚丧礼仪 104
第五章 笙管乐的传承与变异 108
一、笙管乐的稳定性 108
二、笙管乐的传承 108
三、笙管乐师的教养与才艺 111
四、乐师的交流合作 114
五、笙管乐和鼓乐的合流现象 117
第六章 笙管乐器溯源 120
一、远古传说中的笙管乐器 120
二、贾湖骨笛和筹 121
三、篪、横笛 124
四、笙、竽 128
五、竽瑟之乐 129
六、笙师与笙管乐 131
七、管 132
八、笙钟、笙磬 134
九、笙乐、歌诗、合乐 135
十、周代的乐器和乐律 140
第七章 中原和西域的乐器交流 145
一、中原乐器西去和西域乐器东进 145
二、西域乐器与中原乐器的音律差异 148
三、中原乐律对西域的影响 150
第八章 笙管乐队基本配置之形成 155
一、隋九部乐的乐器配置 155
二、唐《清乐》、《讌乐》乐队双管定制 157
三、双管乐队的历代承续 158
四、佛教笙管乐队 159
五、道教笙管乐队 168
第九章 笙律研究 173
一、十二律笙的产生时代 174
二、17管笙可以十二律齐备 177
三、“笙·母律居中八五度调律法”与其他生律法的比较 181
(一)三分损益法 181
(二)笙·母律居中八五度调律法 182
(三)朱载堉19簧竽、19簧笙上五度下八度调律法 188
(四)不同生律法的比较 189
四、笙律中的重复音 191
五、17簧笙合音法 193
六、笙管乐黄钟律音高 197
(一)远古、上古时代陶埙 198
(二)远古时代特磬 199
(三)商代特磬 200
(四)上古时代编钟、编磬 200
(五)中古时期的黄钟律音高 204
七、律本之人声 205
八、十二律实践与历代律名变易 206
第十章 乐器与宫调研究 211
一、尚存笙管系乐种的用调情况 211
二、北京成寿寺字谱抄本云锣七调音位图 212
三、云锣七调与方响 213
四、曲笛七调及筹 217
五、管子七调 221
六、洞箫七调 226
七、古代乐器黄钟大吕二均声 229
八、笙管乐黄钟大吕二均传统 232
第十一章 笙管乐实践中多调运用的实例分析 239
一、晋北笙管乐和冀中音乐会“成寿寺型七调” 239
二、宁夏同心县莲花山水会音乐“西安鼓乐型七调” 239
四、字谱抄本中的多调记谱、宫调辨识及其他 240
三、佛教瑜伽焰口音乐中的多调运用 240
五、套曲中的多调并用 244
六、只曲中的多调并用 246
七、乐师韵曲中的谱字变异现象 255
结论 258
一、“笙管乐系”概念的提出 258
二、17管笙与十二律旋宫实践 259
三、笙管乐七调 260
四、笙管乐的传承问题 260
附录 262
一、乐谱 262
宁夏同心县莲花山青苗水会祭祀音乐 262
二、主要参考文献 264
(一)著作 264
(二)论文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