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跨界旅游区研究的必要性 1
一、现实:跨界旅游区发展困境解围的必要性 1
二、实践:跨界旅游区利益冲突缓解的重要性 3
三、需求:跨界旅游区旅游合作提升的必然性 3
第二节 跨界旅游区的相关概念界定 4
一、跨界旅游区基本概念 4
二、跨界旅游区的特征和类型 10
三、跨界旅游区空间结构 11
第三节 国内外边境旅游研究进展 12
一、国外边境旅游研究进展 13
二、国内边境旅游研究进展 17
三、研究述评 20
第四节 旅游地合作研究进展 22
一、西方研究进展 23
二、国内研究进展 26
三、研究述评 30
第五节 本章小结 31
第二章 跨界旅游区合作理论溯源 32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
一、利益相关者的出发点和核心思想 32
二、利益相关者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33
三、应用后的效应评价 33
四、跨界旅游区利益主体界定 34
第二节 社会网络理论 35
一、起源与概念 35
二、理论方法 36
三、在旅游学上的应用 36
第三节 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 39
第四节 跨界治理理论 40
第五节 本章小结 42
第三章 跨界旅游区的空间特征及交通方式的影响 43
第一节 大别山区域概况 43
一、大别山基本概况 43
二、“大天堂寨”跨界旅游区概况 44
第二节 跨界旅游区空间特征 50
一、大别山跨界旅游区基本特征 50
二、天堂寨跨界旅游区空间特征 50
第三节 交通方式对跨界旅游区景区可达性影响 54
一、案例地选取及旅游景区选取 54
二、研究方法 55
三、交通方式对景区区内可达性影响测度 57
四、交通方式对景区区外可达性影响测度 62
五、交通方式对景区整体可达性测度 67
六、大别山跨界旅游区旅游集散地的选择 6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9
第四章 跨界旅游区利益主体合作感知 71
第一节 跨界旅游区合作感知调查样本区域概况 71
一、六安市概况 71
二、黄冈市概况 72
三、信阳市概况 73
第二节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74
一、样本的基本统计分析 75
二、信度分析 76
第三节 跨界旅游区合作感知 76
一、大别山跨界旅游区竞合感知 77
二、合作制约因素感知 79
三、合作促进因素感知 81
四、省级边界旅游影响感知 84
五、利益主体合作效果感知差异 86
六、大别山旅游开发现状评估 8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88
第五章 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和经济影响域网络结构 90
第一节 跨界旅游组织界定 90
第二节 跨界旅游组织际社会网络结构——以天堂寨为例 91
一、天堂寨跨界旅游组织界定 91
二、跨界组织际社会网络评价指标体系 93
三、天堂寨跨界旅游组织际社会网络结构 96
第三节 跨界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网络结构——以壶口瀑布为例 104
一、经济影响域网络结构构建思路 105
二、数据来源 106
三、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106
四、经济影响域网络结构实证分析 108
五、成因分析与模型构建 11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17
第六章 跨界旅游区的边界效应研究 119
第一节 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界定 119
一、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含义 119
二、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特征 120
第二节 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测度 121
一、边界效应测度指标 121
二、天堂寨边界效应测度实证 122
第三节 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转化 132
一、边界效应转化动力 132
二、边界效应转化途径 132
第四节 边界效应与跨界旅游区合作关系 133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34
第七章 跨界旅游区利益相关者冲突 135
第一节 八公山跨界旅游区概况及主要利益相关者界定 135
一、八公山跨界旅游区发展概况 135
二、八公山主要利益相关者界定 137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调查结果 140
一、数据来源 140
二、调查结果 141
第三节 八公山跨界旅游区利益冲突表现及其成因 147
一、八公山区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表现 147
二、八公山旅游区主要利益冲突的成因 15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59
第八章 跨界旅游区合作与影响机制 161
第一节 跨界旅游区合作含义 161
一、区域旅游合作概念辨析 161
二、跨界旅游区合作一般特征 163
第二节 跨界旅游区合作演化模型构建与影响机制 164
一、跨界旅游区合作演化模型构建 164
二、天堂寨跨界旅游区合作阶段判定 166
三、跨界旅游区合作影响机制 171
四、跨界旅游区合作社会网络路径 176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79
第九章 跨界旅游区合作的网络组织形态——基于政策网络的跨界旅游联盟 181
第一节 跨界旅游联盟概念和组织形式 181
一、跨界旅游联盟概念 181
二、跨界旅游联盟组织形式 182
第二节 跨界旅游区旅游政策网络内涵、分类和特征 182
一、旅游政策网络内涵 182
二、旅游政策网络分类 183
三、旅游政策网络特征 184
第三节 太湖跨界旅游区的旅游政策网络评价 185
一、数据来源 186
二、太湖跨界旅游区旅游政策网络评价指标体系 186
三、太湖跨界旅游区旅游政策网络指标评价 188
第四节 太湖跨界旅游战略联盟形态与动力机制 195
一、跨界旅游战略联盟形态 195
二、跨界旅游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力机制 198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00
第十章 跨界旅游区品牌个性——以太湖旅游区为例 202
第一节 案例地概况和研究假设 202
一、案例地概况 202
二、研究假设 203
第二节 研究设计 206
一、目的地品牌个性的获取 206
二、研究变量的测量 206
三、问卷调查 208
四、数据分析 208
第三节 太湖旅游区品牌个性与自我一致性、游客忠诚度的关系 208
一、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旅行特征描述 208
二、太湖旅游形象和个性的定性描述 210
三、太湖旅游区样本信度、效度和因子分析 212
四、太湖旅游区品牌个性、自我一致性和游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 217
第四节 太湖旅游区子区域间旅游对比分析 224
一、旅游区子区域间旅游形象和品牌个性的定性描述 225
二、旅游区子区域间品牌个性的对比分析 227
三、旅游区子区域间自我一致性的对比分析 233
四、旅游区子区域间游客忠诚度的对比分析 234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34
英文参考文献 237
中文参考文献 244
附录 254
附录一、大别山跨界旅游区合作调查 254
附录二、天堂寨游客登记卡 260
附录三、“大天堂寨”跨界旅游区合作调查 261
附录四、安徽省八公山旅游区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264
附录五、八公山跨界旅游区利益主体调查问卷 266
附录六、太湖跨界旅游战略联盟调查问卷 269
附录七、太湖旅游区品牌个性调查问卷 272
后记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