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1
一、本书研究的理论背景 1
第一章 导论 1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 4
第二节 国外制度变迁理论的回顾及思考 9
一、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10
二、新旧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12
三、进化博弈论的制度变迁理论 19
四、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2
五、评价与思考 23
一、国内关于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 26
第三节 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论述评 26
二、国内关于银行业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 29
第二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的生成与变迁动因 35
第一节 制度的生成:自然演化还是人为设计 36
一、制度生成机制的传统认识论Ⅰ:演化生成论 36
二、制度生成机制的传统认识论Ⅱ:制度设计论 39
三、对制度生成机制传统认识论的评析 41
四、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生成历史的简要考察 43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动因: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44
一、制度的需求与制度的供给 44
二、制度的供给:关于国家理论的思考 47
三、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54
第三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非均衡轨迹 58
第一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需求分析 58
一、银行业特许经营权价值的获取 59
二、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融资需求的增长 59
三、国家关于银行业对民间资本准入的政策变化 62
第二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供给分析 64
一、民间资本与地方政府制度利益追求力量的结合 65
二、国家控制金融资源净收益拐点的出现 66
三、社会公众对国内银行业市场放开的预期 68
四、国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要求 70
五、中国入世的外部冲击 72
第三节 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非均衡轨迹 73
一、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供给阶段(1978年—1984年) 74
二、民间资本借助地方政府力量开始进入银行业阶段(1984年—1996年) 75
三、民间资本制度需求表述力量的大幅增长阶段(1996年—2001年底) 76
四、入世冲击导致国家制度供给显著增加阶段(2001年底至今) 79
第四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81
第一节 动态博弈视角下的银行业制度变迁 81
一、模型Ⅰ的建立:轮流出价博弈模型 82
二、模型Ⅱ的建立:动态匹配博弈模型 84
三、模型的运用: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实证分析 86
一、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 91
第二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特点分析 91
二、起点模式所决定的制度变迁的高成本性 93
三、制度变迁方式转变的三阶段性 97
四、多方博弈下的政府相机决策与制度供给的试错性 103
五、行业特殊性所决定的制度变迁的滞后性 104
第五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 106
第一节 制度变迁绩效的微观基础 106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绩效模型及其拓展 110
一、制度变迁的短期绩效模型 110
二、制度变迁的长期绩效模型 112
三、制度变迁长期绩效模型的拓展 114
一、制度变迁绩效分析的实证研究 116
第三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变迁绩效分析 116
二、制度变迁长期绩效模型的运用及经验验证 123
第六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金融努力、约束及异化 127
第一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金融努力研究 127
一、经济努力与金融努力模型 127
二、转型期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金融努力模型 130
三、模型结论及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134
第二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努力的约束 135
一、银行业的进入壁垒 135
二、民间资本自身条件的约束 139
第三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金融努力异化 140
一、金融努力异化现象及其制度危害 141
二、金融努力异化的制度原因 144
三、金融努力异化的治理 148
第七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现实路径的选择 154
第一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争论与思考 155
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选择:观点考辨 155
二、评价与思考 158
第二节 M型组织结构与区域渐进主义观点的提出 160
一、M型组织结构与U型组织结构的比较 160
二、区域渐进主义观点的提出 161
第三节 区域渐进主义途径的政策含义 162
第八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特殊风险及其防范 165
第一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特殊风险 165
一、银行业的一般风险分析 165
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特殊风险分析 167
第二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特殊风险的防范 172
一、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72
二、金融监管法律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176
三、深化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 177
四、建立与完善高效的银行业风险防范体系 180
参考文献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