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生物统计的功用 1
二、生物统计学在研究工作中的地位 2
三、全群和样本 4
四、研习生物统计的方法 5
五、提要 5
第二章 统计及频数分布 7
一、表示数量的方式 7
二、算术平均数 8
1.算术平均数的意义 8
2.平均数的重要特性 9
3.计算平均数的简捷法 10
三、标准差 12
1.标准差的意义 12
2.用自由度估计方差 13
3.自由度的意义 17
4.标准差的计算 18
5.计算平方和的简捷法 19
四、频数表的构制 22
1.构制频数表的需要 22
2.构制频数表的方法 22
五、频数表的图示 25
1.图示的型式 25
2.图示的方法 26
六、由频数表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 28
1.由频数表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的简捷法 28
2.校对平均数及标准差的计算 33
3.矫正由分组引起的偏差 34
七、变异系数 37
八、其他代表值 37
1.中位数 37
2.众数 39
3.几何平均数 41
4.调和平均数 42
九、提要 44
习题 45
第三章 概率及理论分布 47
一、概率 47
1.概率理论在统计分析上的重要性 47
2.概率的意义 47
3.概率的基本定理 48
4.掷币试验中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 50
二、正态分布 56
1.正态分布的概念 56
2.正态分布的特征 58
3.正态曲线方程的推导 62
4.正态曲线的纵高 67
5.正态曲线一定区间的面积 69
三、配合正态曲线 74
1.样本资料配合正态曲线的目的 74
2.配合正态曲线的方法 74
四、偏度及峰度的测定 78
1.偏离正态的类型 78
2.用动差测定偏离正态 79
3.用积差测定偏离正态 84
4.测定偏离正态的实例 87
五、二项分布 89
1.二项分布的意义 89
2.二项分布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95
3.n,p及q的数值对二项分布形状的影响 98
六、波松分布 101
1.波松分布的概念 101
2.波松分布公式的推导 102
3.波松分布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106
4.波松分布的实例 108
5.波松分布的形状 111
七、提要 112
习题 113
第四章 显著性检验 115
一、显著性检验的原理 115
1.显著性检验的意义 115
2.超过实得差异的概率的推求 117
3.显著平准 119
4.显著性检验的步骤 122
二、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122
1.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122
2.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公式的推导 125
3.检验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 127
4.利用t分布检验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 129
5.t分布 131
6.t分布的特点 134
7.t分布的纵高及一定区间的面积 137
8.全群平均数的信任范围 141
三、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143
1.样本平均数差异的分布 143
2.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标准差公式的推导 145
3.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集群比较法) 147
4.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配对比较法) 150
5.集群法及配对法的采用 153
6.特种情况下的集群比较法 154
四、百分数或成数的显著性检验 156
1.样本成数的显著性检验 156
2.两个样本成数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159
五、提要 160
习题 162
第五章 方差分析 164
一、方差分析的功用和原理 164
1.方差分析的功用 164
2.方差分析的原理 165
二、方差的显著性检验 173
1.方差显著性检验的原理 173
2.F分布 177
三、平方和及自由度的分拆 180
1.单方面分类资料的分拆 180
2.两方面分类资料的分拆 182
四、方差分析的方法 187
1.观察值按照单方面分类的方差分析 187
2.每组包含观察值的个数不相等的方差分析 192
3.观察值按照两方面分类的方差分析 197
五、试验因子的相互作用 200
1.试验因子及连应的意义 200
2.包含两个或更多因子的分析 203
六、复因子试验的分析 214
1.2×2×2试验的方差分析 214
2.m×p×q试验的方差分析 217
七、选用确实的误差 225
1.方差的组成部分 225
2.选用确实的误差 228
八、数据的转换 235
1.应用方差分析所需的条件 235
2.计数资料转换为平方根 235
3.成数或百分数的转换 242
4.计数资料转换为对数 244
九、提要 244
习题 247
第六章 直线回归 249
一、两个变数的共同变异及回归的意义 249
1.两个变数各对观察值的共同变异 249
2.回归的意义 249
二、配合回归直线 251
1.回归直线的要求 251
2.回归直线方程的推导 253
3.回归方程计算的实例 256
三、由相关表求回归方程 259
1.相关表 259
2.由相关表计算回归系数 261
3.回归方程的计算及回归线的图示 265
四、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266
1.回归方程估测的误差 266
2.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269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269
4.两个回归系数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72
五、回归的应用 273
六、提要 274
习题 275
第七章 相关 277
一、相关程度的度量 277
1.相关的意义 277
2.度量相关程度的基本公式 277
3.用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程度 279
4.相关系数的数限 282
二、相关系数的计算 283
1.由各对观察值计算相关系数 283
2.由相关表计算相关系数 285
三、相关系数的解释 286
1.相关与回归的关系 286
2.相关系数的理解 290
四、相关系数的显著性 291
1.相关系数的取样分布 291
2.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295
3.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296
五、r转换为z 300
1.由r转换为z的需要 300
2.由r转换为z的方法 301
3.由r转换为z的应用 302
六、提要 305
习题 306
第八章 净回归与复回归及净相关与复相关 308
一、净回归 308
1.净回归的意义 308
2.求净回归的方法 309
3.净回归系数的计算(两个自变数) 311
4.用高斯氏法求净回归系数(两个自变数) 314
5.净回归的显著性检验(两个自变数) 320
6.净回归系数的计算及显著性检验(三个自变数) 321
7.取消一个自变数 332
二、复回归 333
1.复回归的意义 333
2.复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334
三、净相关 335
1.净相关的意义 335
2.求净相关系数的方法(三个变数) 335
3.由净回归系数求净相关系数(变数为四个或四个以上) 340
4.净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343
四.复相关 343
1.复相关的意义和计算 343
2.复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344
五、提要 345
习题 347
第九章 互变差分析 349
一、互变差分析的应用和方法 349
1.互变差分析的应用 349
2.互变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349
二、乘积和的分拆与计算 354
1.乘积和的分拆 354
2.各项乘积和的计算 356
三、互变差分析的示例 358
1.互变差分析(两方面分类资料) 358
2.互变差分析(单方面分类资料) 364
四、提要 364
习题 365
第十章 曲线回归 367
一、曲线回归概述 367
1.曲线回归的意义及配合的目的 367
2.曲线回归方程的类型 368
二、配合多项式的方法 371
1.配合多项式的公式 371
2.检验配合的适当次数 372
三、配合多项式的简例 374
1.配合简单抛物线 374
2.抛物线的图示 375
四、相关表的资料配合多项式 378
1.配合多项式方法的概要 378
2.配合三次方曲线并检验各次曲线配合的适度 380
3.二次方曲线的配合 390
4.二次方曲线的图示 391
五、配合多项式的累加法 394
1.用累加法配合多项式所需的条件和优点 394
2.多项式值(Y)各个差数的特点 395
3.用累加法配合多项式的示例 395
六、用对数方程配合 406
1.选用适合的对数方程类型 406
2.用对数方程配合的方法 408
七、其他曲线类型 413
1.Y=1/a+bx的类型 413
2.变形双曲线 415
八、提要 420
习题 421
第十一章 x2(卡平方)检验 423
一、x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 423
1.计数资料 423
2.x2基本公式的意义 423
二、x2显著性检验 426
1.x2的分布 426
2.x2分布的特性 428
3.x2的显著性检验 429
4.连续性的矫正 431
三、适合性检验 433
1.一样本包含两组的适合性检验 433
2.一样本包含三组或更多组的适合性检验 436
3.间杂性检验及x2的相加 440
4.曲线配合的适合度 442
四、独立性检验 444
1.独立性检验的性质 444
2.2×2表的独立性检验 445
3.2×c表的独立性检验 448
4.r×c表的独立性检验(r及c都>2) 454
五、由2×2表直接计算概率(P值) 457
1.2×2表用x2方法估计概率的近似值 457
2.2×2表用直接法计算概率 458
六、提要 463
习题 464
可以省读的部分 467
附表 468
附表1 正态曲线下的纵高(z) 468
附表2 正态曲线下一定区间的面积(即α/2) 470
附表3 t分布的一定双尾面积的t值 472
附表4(A) F分布的单尾面积为0.05的F值 474
附表4(B) F分布的单尾面积为0.05的F值(续) 476
附表4(C) F分布的单尾面积为0.01的F值 478
附表4(D) F分布的单尾面积为0.01的F值(续) 480
附表5 x2分布一定单尾面积的x2值 482
附表6 自1至100阶乘数的对数 484
附表7 由百分率转化为角度 485
附表8 r及R的显著数值 488
附表9 由r转换为z值 490
附表10 2×2表内离开独立性的P值表 491
索引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