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传播概论 5
第一章 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5
传播的定义 5
传播的层次 9
传播的发展史 13
语言传播时代 13
文字传播时代 15
印刷传播时代 18
电子传播时代 20
第二章 传播学的源流及发展 24
传播学形成的社会背景 24
传播学的源流 26
三大思想潮流 26
三个学派 27
经验主义主流的形成 29
拉斯韦尔 30
勒温 31
拉扎斯菲尔德 33
霍夫兰 34
施拉姆 36
批判学派的崛起 39
传播学采用的范例 42
社会学范例之结构功能论 43
社会学范例之进化观 44
社会学范例之社会冲突模式 44
社会学范例之符号互动论 44
传播研究的引进 46
心理学范例之认识论范例 46
传播学在中国 46
传播学中国化 49
第三章 传播的过程和功能 54
传播的模式 55
什么是模式 55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56
香农—韦弗模式 58
德弗勒的双向环形模式 59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60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62
对传播功能的理论探讨 63
传播:工作VS游戏 64
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到施拉姆和麦奎尔的总结 65
三功能说(正功能和负功能) 67
传播:一柄双刃剑 71
监视环境功能 71
协调/解释功能 74
传递社会遗产/社会化功能 76
娱乐功能 76
第四章 人际传播 79
什么是人际传播 79
人际传播网络 80
人际传播的特点 81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82
建立人际关系的规范 84
人际传播的符号 85
语言符号 86
非语言符号 90
人际传播的主要形式:面对面的传播 95
面对面传播的优点 95
面对面口传的三种形态 96
第五章 组织传播 99
什么是组织 99
什么是组织传播 101
组织传播的功能 104
组织内的传播 106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 106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107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111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113
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114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114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115
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之比较 116
第二编 大众传播论 125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控制分析 125
资本主义的媒介控制理论 126
《报刊的四种理论》 126
《世界新闻多棱镜》 134
《权力的媒介》 137
《报刊与民主的衰落》 140
实践中的大众传播控制 143
政治势力的控制 144
经济集团的控制 145
文化的控制 147
大众传播从业人员的控制 148
我国的传播控制理论 151
通过立法控制 152
党委政治领导 152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依法管理 154
传媒组织自我控制和从业人员自律 154
集团调控 155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内容分析 157
信息的概念 157
哲学层次的概念 158
学科层次的概念 159
生活层次的概念 160
信息的特点 161
大众传播信息的种类 162
新闻:特殊的信息 164
媒介内容倾向的规律 166
大众传播内容的本质 168
大众传播内容的流向 171
西方研究内容的三个不同的切入点 174
信息式内容研究 174
符号化内容研究 174
批判性内容研究 175
如何有效传播内容 176
信息本身的内容 176
信息的形式 177
关于大众传播内容的一般性结论 178
什么是媒介 181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媒介分析 181
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 182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及其特点 185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189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92
媒介即讯息 193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94
“热媒介”和“冷媒介” 195
梅罗维兹的媒介理论 197
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 198
不同行为的分离取决于不同情境的分离 199
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促成情境型式的变化 200
受众的基本特点 203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分析 203
受众使用传播媒介的目的—满足自身需要 205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 206
社会因素 207
自我因素 207
左右认知和制约理解的主观因素 208
影响感知的因素 208
制约理解的因素 211
受众的心理选择机制 213
选择性注意 213
选择性理解 213
选择性记忆 214
对受众选择性心理的解释 215
认识连贯论的解释 215
实用主义或使用与满足论的解释 216
可获得性论的解释 217
受众态度改变的心理层次 218
顺从 218
认同 218
内化 219
有关态度改变的几种理论 220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220
平衡论 222
认知失调论 224
传播学中受众地位的变化 225
我国的受众研究 226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上) 230
“大众社会”的看法——孤立无援的受众 232
宣传分析 234
宣传分析和“魔弹论”的形成 234
魔弹论 236
“火星人进攻记” 237
传播流研究以及“有限效果论”的形成 239
“人民的选择”——伊里县调查 239
创新扩散 244
克拉珀“有限效果论” 247
霍夫兰的军中实验和后续的耶鲁研究 250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下) 253
媒介环境:传媒建构世界 253
培养理论:周旋于“三个现实”之中 256
培养理论的内容 256
有关培养理论的争论 258
议程设置理论的内容 260
议程设置理论:学习和认知 260
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怀疑和争论 264
模仿论和含义论:媒介内容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265
模仿论 265
含义论 267
文化规范论和社会期待论 269
沉默的螺旋理论:意见的表达 270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 270
对“沉默的螺旋”的置疑 272
“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条件 274
“使用与满足说”:受众主体论 275
“使用与满足说”的内容 275
对“使用与满足说”的批评 278
知沟假说: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 278
“知沟假说”的提出 279
“上限效果假说” 280
第三编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287
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 287
行为科学实证方法的要则 287
研究的基本步骤 288
一些基本概念 290
实地调查法 291
概率抽样: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291
问卷 296
收集研究资料 299
实地调查流程 300
内容分析法 301
内容分析的定义 301
内容分析的作用 302
内容分析的程序 304
控制实验法 308
控制实验的作用 308
如何实施控制 309
关于控制的争议 311
实验方案 312
第十三章 传播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315
定性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315
自然观察法 318
观察法的种类 318
无结构非参与的观察 319
无结构参与的观察 320
有结构的观察 321
自然观察的步骤 322
访谈法 323
访谈法的类型 323
结构型访谈法与无结构型访谈法 324
访谈法的优点和缺点 326
文本分析 326
文本分析的不同取向 327
文本分析的类别 329
文本分析的目的与研究方法 331
文本分析实例 332
附录1 大众传媒研究 335
附录2 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比较 348
进一步阅读书目 350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