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代表人物及其学术传承 7
一、论医讲学,卢之颐开先河 7
二、尊经崇古,张遂辰创派别 10
三、承上启下,张志聪集大成 11
四、竭尽全力,张锡驹助师兄 14
五、呕心沥血,高世栻传衣钵 15
六、前赴后继,仲学辂终善局 17
七、结语 19
附:“侣山堂”小考 20
第二章 医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22
一、育人才,开中医教育讲学模式之先河 22
二、研医经,创民间集体编注之新例 27
三、精临床,善疑难病证之诊治 30
四、结语 33
附:医学著作简录 36
(一)本草类 36
(二)内经类 37
(三)伤寒、金匮类 37
(四)临证类 38
第三章 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 42
一、社会经济背景 44
二、科技文化教育背景 46
三、思想政治领域背景 48
四、中医药学背景 50
五、结语 53
第四章 治学态度及特色 55
一、医经为本,理医相参 56
二、教学相长,师徒共参 57
三、医经互证,临床相佐 58
四、遇难不默,注重创新 60
五、重在说理,轻于释词 62
六、维护原貌,疏略校勘 63
七、结语 65
第五章 主要学术思想 66
一、倡导气化,禀承《内经》 67
二、气化概念,内涵丰富 71
三、气化配合,五运六气 78
四、气化本质,源于阴阳 80
五、气化运用,临床辨分 82
六、科学分析,正确评价 84
(一)体例合理,层次分明 87
第六章 《内经》研究的学术成就 87
一、张志聪注释《内经》的特色与贡献 87
(二)集体研经,博采众长 90
(三)旁征博引,多方论证 92
(四)以经解经,以哲释医 95
(五)拾漏补缺,阐扬经旨 97
(六)铺陈直叙,详略得体 101
(七)精于训诂,重注轻校 102
(八)钩玄探幽,多有创意 109
二、高世栻注释《内经》的特色与贡献 113
(一)注解力求完整 114
(二)阐述简捷明了 115
(三)解释时创新见 116
(四)校勘审慎精细 119
第七章 仲景学说研究的学术成就 122
一、注释《伤寒论》的特色和贡献 124
(一)维护原书旧貌 124
(二)反对三纲鼎立 127
(三)提倡气化学说 130
(四)六经统治百病 135
(五)伤寒传经新解 136
(六)重视顾护胃气 138
(七)注重以经解经 139
(八)学术推崇成氏 142
(九)见解独特全面 145
(十)文字训诂校勘 148
(十一)通俗善解难点 150
(十二)注意病症鉴别 152
二、注释《金匮要略》的特色和贡献 153
(一)就难而上注《金匮》 154
(二)杂病辨治用经气 155
(三)引经注经特色明 157
(四)注释依据重临症 159
(五)见解允正且独特 160
(六)编注方式求务实 164
(七)具体论治有新法 165
(八)避重就轻粗校勘 166
第八章 方药研究的学术成就 169
一、方剂研究的特色和贡献 169
(一)方剂大小在分量 169
(二)反对炮制倡生用 171
(三)立方大义明气化 172
(五)双向调节病中求 173
(四)恶反合用有奇功 173
二、本草研究的特色和贡献 174
(一)辑复《本经》,端本洞源 174
(二)尊经复古,以经释经 176
(三)格物致知,阐发药理 180
(四)厘名定种,辨别正伪 183
(五)纠订缪误,阐发己见 186
第九章 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成就 189
一、阴阳中阳重于阴 189
二、血气为医学大纲 190
三、脏腑经络举大略 193
四、辨两肾命门归属 198
五、悟三焦有形无形 200
六、明包络督脉何处 202
七、发九窍七门功能 204
第十章 病因病机研究的学术成就 206
一、六淫外感有误 207
二、七情心神为主 208
三、时气发病释义 209
四、饮酒损伤脾肺 210
五、正虚邪实发病 211
六、阴证本于阳虚 212
七、内外阴阳虚脱 213
八、亢害承制生化 214
第十一章 诊法研究的学术成就 216
一、诊脉当识审 217
二、望诊重辨舌 222
三、闻音声言语 224
四、问诊应详细 225
五、辨证分阳阴 226
第十二章 治则与治法研究的学术成就 228
一、治病应中庸不偏 228
二、养生有平调之法 229
三、祛邪宜因势利导 230
四、平有余补其不足 231
五、新病久病治不同 232
六、扶抑脾胃有侧重 233
七、发汗利水巧配伍 234
八、下法温法要在“急” 236
九、瘫劳鼓膈理脾胃 237
十、阳脱治当分内外 238
第十三章 临床学术经验 239
一、伤寒 239
三、恶寒 241
二、发热 241
四、寒热往来 242
五、潮热 243
六、咳嗽 243
七、喘 246
八、呃 247
九、嚏 248
十、中风 249
十一、头痛 251
十二、心腹痛 253
十四、吐血 256
十三、消渴 256
十五、衄血 257
十六、便血 258
十七、胀肿 259
十八、蛊 260
十九、隔 261
二十、疟 262
二十一、暑 265
二十二、利 266
二十三、痢 267
二十四、痧 268
二十五、痘 269
二十六、疹 274
二十七、乳痈鼠瘿 276
二十八、胎产 277
二十九、婴儿 279
附:原著选评 282
一、《芷园臆草存案》 282
二、《芷园素社痎疟论疏》 282
三、《本草乘雅半偈》 284
四、《学古诊则》 287
五、《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 287
六、《张卿子伤寒论》 288
七、《侣山堂类辨》 289
八、《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292
九、《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307
十、《伤寒论宗印》 314
十一、《伤寒论集注》 314
十二、《伤寒论直解》 316
十三、《医学真传》 318
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325
十五、《本草崇原集说》 352
十六、医案选录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