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报告及编图原则与方法 15
第二章 地下水形成条件 20
第一节 气象水文 20
第二节 地形地貌 24
第三节 地质特征 29
第三章 含水层系统及地下水系统划分 42
第一节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 42
第二节 区域地下水系统划分 62
第四章 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 67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 67
第二节 焦作九里山岩溶水流动系统特征 82
第三节 小南海泉域岩溶水流动系统特征 90
第四节 百泉泉域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 94
第五节 主要城市地下水流动特征 97
第五章 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100
第一节 主要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00
第二节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14
第六章 地下水系统资源评价 134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简史 134
第二节 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天然资源评价 137
第三节 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可开采资源计算与评价 149
第四节 浅层潜水(微承压水)资源潜力评价 157
第五节 深层承压水资源评价 158
第七章 黄河影响带子系统综合研究 164
第一节 黄河影响带地下水子系统边界的确定 164
第二节 黄河影响带地下水子系统特征 169
第三节 黄河影响带地下水子系统资源评价 174
第八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96
第一节 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196
第二节 地下水人为污染组分的分布规律 208
第三节 地下水质量评价 211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脆弱程度评价 216
第五节 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218
第一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0
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展望 220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 223
第三节 2010年、203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展望 226
第四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30
第五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公共政策建议 233
第六节 平原(盆地)实施地下水库调蓄战略 235
第七节 黄河影响带实施补源增采战略 239
第八节 岩溶水地区实施以补定采、泉域统一规划开发战略 248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250
后记 254
英文摘要 255
参考文献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