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
第一章 主体性教学的认知论观 7
一、教学发展沿革 7
◎思想渊源◎形成特征◎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二、主体性认知的哲学范畴 11
◎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主体教育◎主体性教学三、基于教学认知的策略 24
◎主体间性分布图◎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四、认知动力学特征 37
◎创新意识—外在评价曲线◎课堂表现◎个体属性五、认知论观的发展走向 39
◎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融合:主导主体◎并立:双主体说◎教育本原六、认知领域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51
一、新课程实施中的认知建构 60
◎文化倾向◎怀疑、批判与摧毁◎主客二元论反思◎后现代主义对教学主体性的审视第二章 教学认知的建构性视野 60
◎支架式教学中的动力学问题◎对抛锚式教学的变量审视◎教学链整合◎要区分的问题二、教学认知的建构层面 69
◎去同化—平衡—互反◎经验—感知◎活动—交往◎环境—学习◎认知—建构◎评价—发展三、认知建构的课堂分析 87
◎真实性教学◎适应性教学◎课堂多因素分析◎经验背景下的元认知◎加工时期四、从解构到重构:教学认知的基本属性 96
◎接受性学习比较◎主动性◎情境性◎过程性◎课堂观察第三章 教学认知的心理动力 105
一、教学认知的内在动力机制 105
◎知识容量—教学时间曲线◎情感体验◎基于矛盾性认知的心理能量二、行为主义心理透视 111
◎中间变量缺损的黑箱作业◎反思R—S机制◎后应答性学习行为三、认知心理的相关因素 122
◎教学策略的操作因素◎认识发生的层级因素◎教育哲学的不同视野四、认知心理能量的调控 130
◎后ARCS能量模型◎评价心理机制五、教学认知的心理场 134
◎心理场解构◎场效应◎行为环境中的认知应力六、内驱力牵涉体系 140
◎作用力矢量叠加◎内驱力机制七、教学认知心理解构 142
◎自信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挫折心理◎让学生走出压抑八、增强内在动力的入手点 174
◎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原点◎从课堂教学认知入手◎从个性塑造入手第四章 基于记忆心理的教学认知 183
一、记忆——认知的耦合因素 183
◎谁是“生手”◎记忆牵涉◎短时记忆应力改善◎混合音串实验◎识记监控二、教学认知的信息流交互 196
◎编码因素◎提取属性◎信息组块◎信息量中间效果曲线三、从认知规律展开的记忆方式 208
◎三环节说◎运动记忆◎逻辑联想记忆◎形象感知记忆◎情绪记忆◎稳态识记曲线四、教学认知中的记忆心理改善 228
◎基于认知品质的记忆差异◎材料组织化◎有效练习第五章 认知潜能开发 237
一、右脑潜能概说 237
◎模象化认知◎“图像—语言共感”说◎潜能比较二、潜意识 244
◎关联作用◎教学潜意识◎相关表达◎灵感怎样产生三、从潜质到潜能外显化 250
◎潜质说◎认知潜能外显化◎认知敏感期—激活态潜能说◎可变性四、简快阅读训练 260
◎阅读成就人才◎从问题到课题◎图像式认知的脑生理基础◎辨析传统阅读认知◎段位标准本土化五、向抽象过渡的教学认知 271
◎观察◎比较◎配对◎排序◎对应◎探究六、认知潜能建构观 285
◎在课堂调控中发现◎学业水平—期望曲线◎解除信息过剩的环境◎从微观环节入手建构第六章 教学认知的发展性内涵 293
一、教学认知是高品位的文化集成 293
◎新人本主义视野里的教学认知◎科学人文主义对教学认知的渗透◎教育儒学观对认知思维模式的影响二、教学认知是极具潜在力的个性表达 303
◎教学认知: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建立在认知个性上的人格驱动力三、教学认知风格的多质性整合 307
◎形成条件◎多质性◎制约因素◎教学认知风格形成的四个时期◎教学生态周期曲线四、教学认知是深层次的自我反思 313
◎异位解析◎知识结构的相关度分析◎对“未知境界”的艰难抉择◎影响反思的因素◎教学反思的若干途径◎教学案例撰写◎校本教研备忘录五、教学认知是有序建构的和谐 335
◎质的规定性◎节奏与节律◎和谐教育要素参考文献 343
后 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