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道与言:形而上学研究 1
目录 1
一、未始有物:本体论研究 2
二、有物:现象学研究 6
三、言有是非:价值论研究 10
四、以为有封:知识论研究 13
五、历史陈述:史实或特殊性 18
六、道隐于言:我们对本体保持沉默 21
七、还原理论 25
八、从语言到言说 29
小结 32
第一节 道德形而上学 33
一、善恶与价值论研究 33
第一章 道与德:道德学研究 33
二、道德知识论与普遍道德原则的破产 43
三、道德现象学与功利主义分析 49
四、道德本体论 53
小结 59
第二节 恕与同情——道德发生的机制 59
一、善与价值判断的发生 60
二、恕即同情 66
三、儒家道德产生的逻辑线路 71
小结 81
第二章 德与善:儒家价值论研究 82
第一节 仁:善与价值 82
一、仁是价值 82
二、善恶的对象 84
三、善恶是私意的表达 87
四、私意不是任意 92
五、私意的普遍性 94
六、善是名 96
七、名不副实 100
小结 102
第二节 仁的本真与道德本体 103
一、仁即生生 103
二、日用而不知 109
小结 117
第三章 德与真:儒家道德知识论研究 118
第一节 道德现象学:义为人路 119
一、义是事实 119
二、事实是合理的 123
三、假仁假义 126
小结 127
第二节 义与实践理性 128
一、义是原则 128
二、义内:道德陈述与价值观的一致性 134
三、履义:道德原则的真正所在 147
小结 151
第四章 德与文:儒家道德文化学研究 153
第一节 价值与传统 153
一、价值判断与德性的形成 153
二、需要与文化 159
三、文化存在论 161
四、自然、自觉与自得 168
五、道德是传统的主要内容 172
小结 173
一、礼:立身、序与天理 175
第二节 礼乐与情志 175
二、忠信之薄与礼之本体 179
三、乐:人情与善心 183
四、乐之本体:叙志与宣情 186
五、似是而非的言说 188
小结 回归礼乐本体 190
第三节 德性与政治 191
一、公正与正义:国家道德 191
二、忠:行政的道德 203
三、仁慈:君主的根本德性 208
小结 213
第五章 德与教:伦理儒教研究 214
第一节 从道德原则到绝对宗教:儒教何以可能? 214
一、知识的困惑 215
二、因果必然性与宗教 221
三、由呼吁到吼叫 231
四、从生养到天意 233
第二节 人—神—圣:儒家理想人格的演变历程 239
一、早期文献:睿作圣 239
二、先秦儒家:圣人,人伦之至也 242
三、汉代儒家:圣人天子 246
四、神圣合道 249
五、从圣看儒学道德形而上学之路 253
第三节 神圣与本体 256
一、本体名神 256
二、六合之外是本体 257
三、圣人与本体 260
四、圣人会通本体 262
五、圣人教诲 264
六、价值观的吼叫 266
七、名教与集体性 269
第四节 化性起伪:道德教化 271
一、义者伪也:教化的道德意义 271
二、仁义婴心:教化的批判 275
第六章 德与性:儒家德性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278
第一节 德性伦理学纲要 278
一、德是什么 279
二、德即性 281
三、德是中庸 286
四、德是品德:道德的理性精神 291
五、德即美德 295
六、德性的自证 298
七、内圣外王 301
八、德:自然与不言 304
第二节 德性与工夫 308
一、康德:对理性的迷信与原则的破产 308
二、德性的养成:涵养与持敬 315
三、主体的自然:明诚与诚明 318
四、解蔽:对认识的超越 319
五、教化成人与文化决定论 322
六、越名教与道德自主 326
七、德性天成:从斋戒到至诚 330
八、中庸精神与价值观的确立 332
九、工夫与德性的自证 336
十、至诚与身践:道德本体 338
后记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