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名春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1432313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大学教材,介绍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在内的各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绪论 1

第一章 数学与它独特的思想方法 1

第一节 中国数学与世界数学 2

一、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与停滞 2

二、古希腊数学的兴衰 4

三、西方近代数学的兴起 8

四、19世纪以后的数学发展 12

五、中国数学的复苏 15

第二节 常量数学中的逻辑思维 19

一、无理数的发现与第一次数学危机 19

二、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 20

三、公理体系与数学形式化 24

四、函数与方程 26

五、常量数学与逻辑思维 30

第三节 变量数学中的辩证思维 34

一、几何与代数的崭新结合——解析几何 35

二、微积分的建立与第二次数学危机 37

三、几何学史上的大革命——非欧几何 39

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3

五、数论与猜想 45

六、变量数学与辩证思维 50

第四节 现代数学的发展 53

一、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53

二、数学基础与数理逻辑 55

三、“田忌赛马”与运筹学 57

四、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59

五、计算机与数学 61

六、数学教育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63

第一节 物质结构和物质本原 68

第二章 物理学与它在各新技术领域中的重大贡献 68

一、“五行说”的思想精髓 69

二、科学原子论的渊源——朴素原子论 71

三、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气” 73

四、原子、分子与基本粒子 76

第二节 经典力学与现代力学 83

一、对力与力的规律的认识 83

二、经典力学的建立 87

三、现代力学的发展 95

第三节 分子运动与热的本质 101

一、热及热的本质 101

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105

三、热力学的建立 110

四、分子运动论的发展 112

五、统计物理学的创立 115

第四节 光学基础与量子光学 120

一、光的直射与小孔成像 120

二、光的折射、色散与彩虹 126

三、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130

四、量子理论与量子光学 138

五、现代光学的发展 143

第五节 电磁学与电磁应用 144

一、对磁的本性的认识 144

二、对电磁现象的认识 150

三、巧夺天工的电磁学实验 153

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磁应用 157

第六节 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 160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60

二、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 162

三、信息化时代 166

第七节 20世纪的物理学进展与百年重大新技术 169

一、从“质能公式的提出”到核技术 170

二、从“光量子假说”到激光技术 172

三、从“量子力学的建立”到电子与信息技术 174

第三章 化学与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 178

第一节 化学元素与化学物质的发现 178

一、波义耳的化学元素概念 179

二、拉瓦锡的氧化学说 180

三、稀有气体的发现 183

四、稀土元素的发现和研究 185

第二节 无机化学与无机物的组成 186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187

二、化学键和量子化学 203

三、配位化学理论 207

四、晶体结构 207

五、分子设计 208

第三节 有机化学与有机化合物 209

一、元素有机化学 209

二、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 212

三、高分子化学 215

第四节 分析化学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218

一、分析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218

二、光谱分析的产生和发展 220

三、电化学分析的发展 222

四、色谱法的兴起 222

第五节 物理化学中的物理方法 224

一、化学热力学的研究 225

二、溶液理论的多元化趋势 226

三、对电化学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 227

四、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成就 228

五、催化理论 230

六、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 230

第六节 新材料技术与新能源技术 231

一、新型金属材料与精细陶瓷 232

二、新型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 235

三、电子材料与纳米材料 238

四、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 243

第四章 天文学与神奇的宇宙 248

第一节 宇宙及宇宙的起源 248

一、天体现象与日常生活 249

二、奇妙的创世神话 250

三、宇宙是什么 251

第二节 天体测量学与星系 253

一、星座的产生及发展 254

二、太阳和太阳系 258

三、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260

四、星系团和总星系 262

第三节 天体演化理论及行星运动规律 264

一、“日心说”的确立 264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 267

三、太阳系的演化理论 272

四、行星运动规律的数学计算 276

第四节 天体及其光谱研究 278

一、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在天文学中的应用 279

二、太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282

三、恒星和星云的本质 285

一、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 288

第五节 空间科学技术及星际探测 288

二、载人太空飞行 289

三、星际探测 292

四、“第十行星”引爆的争议 296

五、我国古代的航空和火箭技术 301

第五章 地学与地球结构的演化 303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系统 303

一、宇宙中的地球 304

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307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309

第二节 地球的地质结构及其演变历史 311

一、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 312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 313

三、地质年代划分及演变历史 315

一、地球的外貌 321

第三节 地理环境与生命 321

二、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323

三、地球上的生命 325

第四节 海洋、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 328

一、海洋的各种作用 328

二、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理论 330

三、生物与海洋 335

第五节 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 336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336

二、大气的变化 337

三、天气与气候 338

第六章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新发展 344

第一节 生命本质与生命起源 344

一、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认识 344

二、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 347

三、生命的起源 348

第二节 血液循环理论 352

一、人体构造理论的产生 352

二、血液循环的发现 353

第三节 细胞学说与细胞分裂 356

一、显微镜与细胞学说的创立 356

二、细胞分裂 358

第四节 遗传学理论发展中萌发的思想火花 360

一、孟德尔遗传学说的建立 360

二、摩尔根基因学说的创立 364

三、基因本质的探究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 366

第五节 生物进化理论发展中的智慧结晶 370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370

二、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学说及《物种起源》 370

三、综合进化论对达尔文学说的修改与补充 373

四、分子进化中性学说 375

第六节 生态学与人类的生存环境 376

一、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376

二、生态系统的研究 377

三、人与环境 380

第七节 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382

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83

二、生物技术研究的新领域 386

三、生物技术的安全性 386

第七章 农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388

第一节 与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的农业 388

一、农业生产的本质 389

二、农、林、牧、副、渔业的相互关系 390

一、土壤形成与土壤肥力 391

第二节 土肥基础与作物栽培 391

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393

三、环境因素对植物栽培的影响 394

第三节 我国的古代农学 395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农业的思想源泉 396

二、土地用养结合——人类需求与土壤肥力平衡的和谐统 397

三、农业病虫害的生态学防治 398

第四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99

一、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的早期模式 399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与内涵 400

三、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理念 402

四、农业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 402

五、中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403

第五节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生态农业 404

一、生态农业 405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类型 409

第六节 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 409

一、原始农业科技与原始农业 410

二、传统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 410

三、近代农业科技与近代农业 411

四、现代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 413

第八章 医学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 419

第一节 古代医学中的主要思想与观点 419

一、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祖国医学 419

二、古希腊医学与“四元素说” 420

三、古代医学思想的缺陷 422

第二节 近代医学中的思想脉络 423

一、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思想的回归与新科学思想的轮廓 423

二、17世纪至18世纪——科学自由的曙光与科学思想的基础 426

三、19世纪——医学科学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 427

四、近代医学科学思想的局限性 434

第三节 现代医学及其辨证过程 436

一、现代医学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36

二、辨证的整体观和层次观——现代医学的科学思想方法 437

第四节 对正常生命活动的科学认识 438

一、人体与环境 438

二、形态与机能 439

三、平衡与运动 440

第五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辨证过程 441

一、损害与抗损害 442

二、原因与结果 443

三、内因与外因 443

四、局部与整体 444

一、分析与综合 445

第六节 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辩证关系 445

二、现象与本质 446

三、主动与被动 447

四、药物的利与弊 448

五、动与静 449

六、防与治 450

七、可治与不可治 451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的辩证关系 452

一、批判与继承 452

二、调动内因与控制外因 454

三、辨病与辨证 455

四、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455

五、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456

主要参考文献 458

后记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