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104001271
  • 页数:67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京剧史 1

(上卷) 1

绪论 1

第一编 京剧孕育形成(约1790年—约1880年)第一章 京剧形成的社会环境 2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概貌 21

一、经济情况 21

二、政治、文化情况 23

第二节 北京剧坛面貌 27

一、戏曲演出的频繁 27

二、花、雅竞艳 29

三、昆曲(腔) 32

四、京腔与秦腔 34

第二章 徽戏、汉戏在北京的发展变化 43

第一节 四大徽班进京 43

一、皮簧声腔体系与徽班、徽调 43

二、四大徽班雄踞北京剧坛 47

三、徽班在京扎根成长的原因 49

第二节 汉戏进京给徽班带来的变化 56

一、汉戏进京 56

二、汉戏进京的主要演员 60

三、汉戏演员搭入徽班后徽班的变化 63

第三章 京剧形成 71

第一节 徽班进京演变的四个阶段 71

第二节 京剧形成的标志 76

一、在声腔板式和舞台语音上的变化 77

二、京剧的剧目 87

三、演出形式的规范化 100

第三节 北京民间演剧情况 111

一、观众与戏班 111

二、民间演出的三种方式 117

第四章 京剧形成的历史原因 124

一、经济情况 131

第二编 京剧逐渐成熟(约1880年—约1917年)第五章 京剧成熟的社会环境 13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貌 131

二、政治发展 133

第二节 思想文化状况 135

第六章 京剧从形成到成熟的演进 137

第一节 “前三杰”到“后三杰” 137

第二节 班社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京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144

一、戏班中各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144

二、“集体制”向“名角挑班制”过渡 148

三、演出收入的变化 150

四、名角挑班和戏份制出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151

第三节 剧目的进一步京剧化 152

一、京剧剧目的一般特点 152

二、地方戏剧目的进一步京剧化与新编演的京剧剧目 154

三、京剧剧本选集与编剧家 158

一、角色行当的完备 161

第四节 表演艺术的成熟 161

二、表演艺术向着精雅细致发展 163

第五节 京剧音乐的成就 165

一、唱腔的发展 165

二、旋律的变化 172

三、演唱(吐字、发声、运腔)技法的提高 179

第六节 舞台美术的新趋向 181

第七章 促使京剧成熟的历史诸因素 184

第一节 观众与剧场、票友和科班 184

一、观众群的扩大 184

二、演出场所的发展 187

三、票房、票友的增加 194

四、培养京剧艺术人材的主要基地——科班 203

第二节 清代宫廷戏剧在京剧形成与成熟中的作用 210

一、概述 210

二、演戏体制 212

三、清廷的控制 214

四、宫廷演戏场所 215

五、宫廷戏剧声腔剧目的演变 219

六、宫廷演剧的积极影响 227

七、清代府第演戏概况 234

第三节 梆子二簧两下锅 238

第四节 京剧艺人的社会组织 240

一、私寓、相公的由来及其废除 240

二、精忠庙、正乐育化会 242

第八章 南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46

第一节 京剧在上海的发展 246

一、京剧南来前的上海剧坛 246

二、上海徽班的发源地——里下河徽班 249

三、京剧南来 254

四、上海京班戏园及其管理体制 257

五、外国文娱形式的输入对中国戏曲的冲击 264

第二节 南派京剧的形成 267

一、梆子班南下及其演出活动 267

二、上海的徽班、梆子向京剧过渡 269

三、京、徽、梆子合演对南派京剧形成的作用 272

四、南派京剧的初步形成 273

五、南派京剧的艺术特点 276

第三节 京剧女班和女演员的出现 280

一、上海的京剧女班与女演员 280

二、天津的京剧女班与女演员 286

三、北京等地的京剧女班与女演员 288

第四节 清末民初上海的京剧科班和戏曲学校 291

一、夏家科班 292

二、李毛儿女伶科班 293

三、永胜玉科班 293

四、小金台科班 294

五、上海榛苓小学 295

六、春航义务学校 296

第九章 京剧改良运动 298

第一节 文艺革新运动 298

第二节 京剧改良理论 301

一、舆论准备——京剧期刊的产生 301

二、南社与京剧改良活动 310

三、京剧改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倾向 313

四、对京剧舞台演出形式所提出的几点改革理论 320

五、小结 322

第三节 京剧改良运动中的作家和作品 322

一、改良京剧作品概貌 322

二、改良京剧的作者 324

三、改良京剧作品的特点 324

四、介绍几部典型的改良京剧作品 325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京剧改良运动的高涨 331

第四节 京剧改良运动的高涨和时装新戏的勃兴 331

二、辛亥革命前后北京地区的京剧改良活动 351

三、其他各地的京剧改良运动 358

第五节 时装京戏的特色及意义 360

一、概说 360

二、时装京戏的剧目与题材 361

三、时装京戏的舞台形式 363

第六节 京剧改良的衰微及其历史意义 367

一、京剧改良运动的衰微及原因 367

二、京剧改良运动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370

第一节 京剧流布概况 370

第十章 京剧传向全国 373

一、天津 373

二、山东 374

三、沈阳 375

四、河南 375

五、杭、嘉、湖等地 376

六、长沙等地 378

七、云南、四川等地 379

八、福建 379

第二节 京剧成为全国性剧种的原因 380

第三编 传记(上) 385

第十一章 生行演员 385

第一节 余三胜 385

第二节 程长庚 389

第三节 张二奎 卢胜奎 薛印轩 王九龄 396

张二奎 396

卢胜奎 398

薛印轩 400

王九龄 401

第四节 徐小香 402

俞菊笙 406

第五节 俞菊笙 黄月山 李春来 406

黄月山 408

李春来 410

第六节 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 412

谭鑫培 412

汪桂芬 419

孙菊仙 423

第七节 杨月楼 汪笑侬 王鸿寿 孙春恒 430

杨月楼 430

汪笑侬 434

王鸿寿 438

孙春恒 443

第八节 刘鸿声 潘月樵 许荫棠 444

刘鸿声 444

潘月樵 446

许荫棠 450

第九节 夏月珊、夏月润兄弟 451

第十节 贾洪林 刘艺舟 王凤卿 时慧宝 455

贾洪林 455

刘艺舟 458

王凤卿 462

时慧宝 466

第十一节 王楞仙 朱素云 德珺如 468

王楞仙 468

朱素云 471

德珺如 472

第十二章 旦行演员 476

第一节 胡喜禄 476

第二节 海巧玲 罗巧福 480

梅巧玲 480

罗巧福 483

时小福 484

第三节 时小福 方松林 484

方松林 485

第四节 谭志道 郝兰田 486

谭志道 486

郝兰田 487

第五节 余紫云 陈德霖 王瑶卿 488

余紫云 488

陈德霖 489

王瑶卿 492

第六节 余玉琴 冯子和 毛韵珂 499

余玉琴 499

冯子和 502

毛韵珂 507

第七节 路三宝 田桂凤 杨小朵 508

路三宝 508

田桂凤 510

杨小朵 512

第八节 龚云甫 谢宝云 513

龚云甫 513

谢宝云 517

第十三章 净丑演员 521

第一节 钱宝峰 庆春圃 徐宝成 521

钱宝峰 522

庆春圃 523

徐宝成 525

第二节 何桂山 黄润甫 穆凤山 526

何桂山 526

黄润甫 531

穆凤山 534

第三节 黄三雄 杨鸣玉 刘赶三 539

黄三雄 539

杨鸣玉 542

刘赶三 545

第四节 金秀山 刘永春 裘桂仙 551

金秀山 551

刘永春 554

裘桂仙 558

第五节 李连仲 559

第六节 罗寿山 张占福 562

罗寿山 562

张占福 563

第十四章 剧作者 566

第一节 余治 566

第二节 观剧道人 570

第三节 沈小庆 刘三 史松泉 572

沈小庆 572

刘三 575

史松泉 576

李钟豫 577

第四节 李钟豫 李世忠 乔荩臣 577

李世忠 579

乔荩臣 579

第十五章 乐师 581

第一节 王晓韶等六人 581

王晓韶 582

李春泉 582

樊景泰 582

程章圃 583

田新旺 583

沈湘泉 583

第二节 沈宝钧 梅雨田 584

沈宝钧 584

梅雨田 585

柏如意 589

第十六章 名教师 名票友 589

沈景丞 590

杨隆寿 591

姚增禄 593

孙春山 594

周子衡 596

第十七章 后台管理人员 598

阎氏父子 598

张七 599

王福 600

张富有 600

张聿光 601

附录(上) 603

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有关史料 605

山东曲阜衍圣公府的戏曲活动 655

上卷后记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