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褚斌杰 1
导论 1
第一章 “风骚”并称与南北文化之关系 14
“风骚”释名 30
南北文化之异质 30
文学之异 30
绘画之异 30
书法之异 30
舞蹈之异 30
地理环境之异 30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南北文学异质兼融理论之提出魏徵《隋书·文学传序》江左“清绮”与河朔“气质”之融合的实践性《楚辞》:兼融南北文化之长的新诗体“风骚”研究之意义第二章 楚辞文化渊源综论 30
相对而言,南北文化影响说较为切近《楚辞》文化实际第三章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59
诸说各有优劣 59
南楚巫文化与战国士文化融合说 59
泛太平洋文化影响说 59
四方文化聚合说 59
南北方文化交融说 59
南方文化影响说 59
北方文化影响说 59
楚辞文化:复合型之多元文化体系 59
楚、夏同源,以属诸夏 78
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 78
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 78
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 78
楚与中原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 78
楚与中原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 78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源远流长 78
第四章 《风》《骚》承传关系论略 78
战国诸子散文 88
楚歌、巫歌、楚声 88
南方文化是其表 88
《诗经》之外的其他文化 88
北方文化是其骨 88
《风》《骚》承传关系毋庸置疑 88
第五章 《风》《骚》忧患意识原论 88
袭用四言形式 88
引用《诗经》典故 88
化用《诗经》诗句 88
忧患意识 88
“怨刺”风格 88
文学精神 88
赋、比、兴 88
《楚辞》中屈原愤党人、群小构陷,怨楚王不聪 131
诗人恐时光流逝、功业未成,哀国祚日短、焦灼万分 131
悲伤恐惧之字眼触目皆是 131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第六章 《风》《骚》山水美意识演进论 131
“我心忧矣”,“莫知我哀” 131
劳作之苦,徭役之痛,战争之悲 131
《诗经》时代社会动荡,世乱时乖 131
《国风》《小雅》多忧患语 131
象征意味浓郁 150
为迎接山水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经验第七章 《风》《骚》自然生态意识发微 150
诗歌艺术境界更宽 150
山水审美自觉性更高 150
《楚辞》山水审美意识更强 150
情景交融增多 150
《楚辞》对山水等自然之神的亲和感与热爱感 150
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 150
景真实而语简朴 150
以山水景物作比兴之材料及愉悦对象 150
敬畏山水等自然之神 150
《诗经》山水审美意识 150
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深层内涵 205
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 205
客观反映楚人以香草祭鬼神的好巫之风与祭祀风俗 205
体现楚人爱美的良好风尚与以香花传情达意的理想恋爱方式象征屈原洁身自好的美德与情操象征辛勤培育的人才神话与幻想世界中的山川地名、种种物象浪漫主义风格特征《诗经》自然生态的现实性《楚辞》自然生态的虚幻性《诗经》人与物、情与景单一对应之表现《楚辞》人与物、情与 205
《楚辞》名目繁多的香草世界 205
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 205
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 205
《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 205
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 205
北方民族崇拜的图腾 215
第九章 《风》《骚》梦幻描写审美 215
《风》《骚》共同奠定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215
南方民族崇拜的图腾 215
虚拟为凤鸟 215
知物侯的天神使者 215
作为报农时的布谷鸟之类 215
南方“水稻文化” 215
降雨之神的龙 215
北方“旱粮文化” 215
《楚辞》含有丰富的南方巫文化神秘色彩 215
《诗经》《楚辞》龙、凤意象皆具比兴象征意义 215
《楚辞》龙、凤多对举描写 215
《诗经》龙、凤多单独描写 215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 215
《诗经》为梦幻文学的最早源头之一 229
梦幻描写简朴单一、艺术空间、所取素材有限 229
开创之功不可没 229
《楚辞》梦幻描写趋于繁富细腻,素材丰富 229
艺术表现空间阔大,场面壮观 229
《诗经》梦幻描写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呈现鲜明的功利性《楚辞》梦幻描写多具超现实的神秘性特征浓厚的“梦魂说”观念浪漫主义文学的表征梦幻文学史的先河第十章 《风》《骚》“弃妇情结”探赜 229
由简至繁 251
由浅入深 251
情景结合 251
形象塑造 251
由实而虚 251
“弃妇情结”之表现传统 251
开启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251
第十一章 《风》《骚》体制异同论 251
语言描写 251
心理刻画 251
意志情感 251
托寓寄情 251
表现手法 251
承继发展 251
同中有异 251
《风》《骚》“弃妇情结” 251
结构安排 251
《楚辞》六言为主,间以四言、五言 279
《楚辞》全篇浑然一体,然有“节”可循,有“韵”可寻韵位、韵变灵活多样部分诗篇押韵到底多用高呼度韵脚与鼻音韵尾韵脚内容体制:《诗经》风、雅、颂特有的内容体制,以音乐为划分标准《楚辞》隐形的风、雅、颂体制特征《风》《骚》体制相沿,有迹可寻第十二章 《风》《骚 279
用韵关系,大多固定 279
用韵疏密 279
韵律体制:《诗经》用韵位置 279
“兮”字之别 279
用韵格局 279
对答之体 279
意念对称 279
形式对称 279
《楚辞》宏大 279
篇章体制:《诗经》短小 279
句式体制:《诗经》四言为主,间以杂言 279
《楚辞》之比兴多主客体吻合 295
《诗经》比兴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从外到内,触物生情,具有被动式的抒情特点,比兴多呈客观性《楚辞》比兴思维过程则是由内而外,其表现形式多为托物寄情,具有主动式的抒情特点,比兴多呈主观性《诗经》比兴多在开头《楚辞》不拘位置,全篇皆可全面借鉴楚文化陶冶江山之助艺术 295
《楚辞》之比兴多集中而系统地体现象征意义 295
《诗经》之比兴多呈现零散而片断的表现形式 295
《诗经》之比兴多为单一而孤立的客体 295
《楚辞》踵事增华 295
比兴艺术手法为《诗经》所创 295
二、刘勰楚辞观简论 315
三、《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 326
四、释“复关” 341
五、《硕鼠》并非祈鼠的祝词 346
六、《硕鼠》终究不是祈鼠的祝词 350
七、关于《诗经·颂》诗评价的几个问题 361
八、“杨柳”牵别情“雨雪”添哀思 372
主要参考文献 378
后记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