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健康评估的起源和发展 1
二、健康评估的内容 3
三、健康评估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4
二、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5
一、问诊的目的 5
第二章 问诊 5
第一节 概述 5
三、问诊的内容 6
四、特殊情况的问诊 7
一、发热 9
第二节 临床常见症状问诊 9
二、疼痛 12
三、水肿 17
四、脱水 18
五、皮肤粘膜出血 19
六、咳嗽与咳痰 20
七、咯血 22
八、发绀 23
九、呼吸困难 25
十、心悸 26
十一、恶心与呕吐 27
十二、呕血与黑便 29
十三、便血 30
十四、腹泻 31
十五、便秘 32
十六、黄疸 33
十七、抽搐与惊厥 36
十八、意识障碍 37
(二)触诊 40
(一)视诊 40
第三章 体格检查 40
第一节 概述 40
一、体格检查的目的 40
二、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40
三、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40
(三)叩诊 41
(五)嗅诊 42
(四)听诊 42
三、生命征 43
二、年龄 43
第二节 全身状态检查 43
一、性别 43
五、营养状态 44
四、发育与体型 44
七、面容与表情 45
六、意识状态 45
九、步态 47
八、体位 47
一、颜色 48
第三节 皮肤 48
五、水肿 49
四、弹性 49
二、湿度 49
三、温度 49
(三)皮下出血 50
(二)压疮 50
六、皮肤损害 50
(一)皮疹 50
第四节 浅表淋巴结 51
(四)蜘蛛痣 51
三、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52
二、检查方法 52
一、浅表淋巴结的分布部位 52
二、头颅 53
一、头发和头皮 53
第五节 头部 53
(一)眼 54
三、颜面部 54
(二)耳 55
(三)鼻 56
(四)口 57
三、甲状腺 59
二、颈部血管 59
第六节 颈部 59
一、颈部外形与运动 59
第七节 胸部 60
四、气管 60
一、胸部的体表标志 61
二、胸壁、胸廓与乳房 62
(一)视诊 65
三、肺和胸膜 65
(二)触诊 66
(三)叩诊 67
(四)听诊 69
(一)视诊 71
四、心脏 71
(三)叩诊 72
(二)触诊 72
(四)听诊 74
(五)心脏功能分级 78
二、血压 79
一、脉搏 79
第八节 周围血管 79
三、周围血管征 80
(一)体表标志 81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 81
第九节 腹部 81
(一)腹部外形 82
二、视诊 82
(二)腹部分区 82
(三)腹壁静脉曲张 83
(二)呼吸运动 83
(五)皮疹、色素和腹纹 84
(四)胃肠型及蠕动波 84
(二)肝脏与胆囊叩诊 85
(一)腹部叩诊音 85
三、听诊 85
(一)肠鸣音 85
(二)振水音 85
(三)血管杂音 85
四、叩诊 85
五、触诊 86
(五)移动性浊音 86
(三)肾脏叩诊 86
(四)膀胱叩诊 86
(三)肝脏触诊 87
(二)压痛与反跳痛 87
(一)腹壁紧张度 87
(四)脾脏触诊 88
(一)病人体位 89
一、肛门与直肠 89
(五)胆囊触诊 89
(六)膀胱触诊 89
第十节 肛门、直肠和生殖器 89
(二)检查方法 90
(一)外生殖器 91
二、男性生殖器检查 91
(一)脊柱弯曲度 92
一、脊柱 92
(二)内生殖器 92
第十一节 脊柱与四肢 92
(一)四肢与关节的形态 93
二、四肢与关节 93
(二)脊柱活动度 93
(三)脊柱触诊与叩诊 93
(二)四肢与关节的运动 95
一、脑神经 96
第十二节 神经系统 96
(一)肌力 97
二、运动功能 97
(五)共济运动 98
(四)不随意运动 98
(二)肌张力 98
(三)去脑强直 98
四、神经反射 99
(三)复合感觉 99
三、感觉功能 99
(一)浅感觉 99
(二)深感觉 99
(二)深反射 100
(一)浅反射 100
(四)脑膜刺激征 101
(三)病理反射 101
六、自主神经功能 102
五、Lasègue征 102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103
第十三节 全身体格检查 103
(一)一般观察 103
(二)自主神经反射 103
二、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104
三、重点体格检查 106
三、实验室检查在健康评估中的作用 107
二、现代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107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107
第一节 概述 107
一、现代实验室检查的主要内容 107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 108
(一)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 108
四、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08
(三)尿液标本的采集 110
(九)阴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 111
(八)前列腺液标本的采集 111
(四)粪便标本的采集 111
(五)脑脊液标本的采集 111
(六)浆膜腔积液标本的采集 111
(七)精液标本的采集 111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112
一、红细胞检查 112
(十)痰液标本的采集 112
五、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112
第二节 血液一般检查 112
(三)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113
(二)红细胞比容测定 113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 114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14
(六)外周血红细胞形态 116
(一)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117
二、白细胞检查 117
(二)外周血白细胞形态 119
三、红细胞沉降率 120
四、血液分析仪检测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21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124
一、溶血性贫血的一般检查 124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查 124
二、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 125
(四)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125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125
(三)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测定 125
(二)检测红细胞酶缺陷的试验 126
(一)检测红细胞膜缺陷的试验 126
(三)检测珠蛋白异常的试验 127
(四)检测免疫性溶血的试验 128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129
(三)检查内容 129
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129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129
(一)适应证 129
(二)禁忌证 129
(一)贫血 132
三、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征 132
(二)白血病 133
第五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 136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36
(三)血小板计数 137
(二)出血时间测定 137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137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137
(六)血小板聚集试验 138
(五)血小板粘附试验 138
(四)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补体的测定 138
(七)血块收缩试验 139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140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140
二、凝血和抗凝血功能检测 140
(四)血浆抗凝血酶测定 141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141
(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142
(一)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142
(五)血浆蛋白C测定 142
三、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检测 142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诊断 143
(四)血浆D-二聚体测定 143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143
(一)血型鉴定 144
一、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144
第六节 血型检查 144
(二)交叉配血试验 145
一、尿液一般检查 146
第七节 尿液分析 146
二、血型检查的临床意义 146
(二)尿沉渣分析仪 151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151
二、尿沉渣定量检查 151
三、尿液自动化检查 151
(三)尿淀粉酶测定 152
(二)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检查 152
四、尿液特殊化学检查 152
(一)24小时尿蛋白定量 152
(六)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 153
(五)乳糜尿与脂肪尿检查 153
(四)尿本周蛋白测定 153
一、一般性状检查 154
第八节 粪便检查 154
二、显微镜检查 155
第九节 脑脊液检查 156
三、化学检查 156
二、化学检查 157
一、一般性状检查 157
三、显微镜检查 158
六、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特点 159
五、免疫学检查 159
四、细菌学检查 159
第十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 160
二、化学检查 161
一、一般性状检查 161
六、染色体检查 162
五、细菌学检查 162
三、显微镜检查 162
四、免疫学检查 162
七、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 163
二、生化检查 164
一、一般性状检查 164
第十一节 关节腔积液检查 164
六、常见关节炎关节腔积液的特征 165
五、免疫学检查 165
三、显微镜检查 165
四、细菌学检查 165
一、一般性状检查 166
第十二节 痰液检查 166
二、显微镜检查 167
一、一般性状检查 168
第十三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 168
三、细菌学检查 168
四、免疫学检查 168
三、病原体检查 169
二、阴道清洁度检查 169
一、一般性状检查 170
第十四节 精液检查 170
三、化学检查 171
二、显微镜检查 171
六、精子功能检查 172
五、细菌学检查 172
四、免疫学检查 172
二、显微镜检查 173
一、一般性状检查 173
七、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 173
第十五节 前列腺液检查 173
一、一般检查 174
第十六节 羊水检查 174
三、细菌学检查 174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175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 175
二、胎儿成熟度评价 175
第十七节 肾脏功能检查 175
(二)血清肌酐测定 176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 177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 177
(三)血尿素测定 177
(四)血尿酸测定 177
(二)尿渗量测定 178
(一)血清蛋白测定 179
一、血清蛋白质测定 179
第十八节 肝脏功能检查 179
二、血清胆红素检查 180
(三)血氨测定 180
(二)血清蛋白电泳 180
(一)转氨酶测定 181
四、血清酶学检查 181
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 181
(三)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182
(二)碱性磷酸酶测定 182
(四)单胺氧化酶测定 183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84
(一)空腹葡萄糖测定 184
第十九节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184
一、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 184
(三)血清胰岛素测定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185
(五)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86
(四)血清C-肽测定 186
(二)甘油三酯测定(triglyceride,TG) 187
(一)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87
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检测 187
(五)血清载脂蛋白测定 188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88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88
(一)血清钾测定 189
三、血清电解质检测 189
(三)血清氯测定 190
(二)血清钠测定 190
(五)血清磷测定 191
(四)血清钙测定 191
(三)血清转铁蛋白测定 192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192
四、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检测 192
(一)血清铁测定 192
(一)血清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检测 193
五、胰腺疾病相关酶检测 193
(四)血清铁蛋白测定 193
(二)血清脂肪酶检测 194
(一)心肌肌钙蛋白 195
一、主要反映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195
(三)尿液胰蛋白酶原-Ⅱ测定 195
第二十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 195
(三)肌酸激酶MB同工酶 196
(二)肌红蛋白 196
四、其他心脏生物标志物 197
三、主要反映心血管炎症病变的生物标志物 197
二、主要反映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 197
(二)IgE测定 198
(一)IgG、IgA、IgM测定 198
第二十一节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198
一、免疫球蛋白检查 198
(三)血清补体C4测定 199
(二)血清补体C3测定 199
二、血清补体检查 199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199
(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 200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 200
三、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200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202
(三)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 203
(二)肥达反应 203
四、感染免疫检测 203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203
(六)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 204
(五)柯萨奇病毒抗体测定 204
(四)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测定 204
(九)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RNA测定 205
(八)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 205
(七)弓形虫抗体测定 205
(三)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206
(二)肿瘤标志物的参考范围 206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 206
(一)影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可变因素 206
(五)常用肿瘤标志物 207
(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207
(二)血清抗核抗体检测 209
(一)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测 209
六、自身免疫检测 209
(三)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 210
第二十二节 内分泌激素检查 211
(二)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 211
七、其他 211
(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211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212
(一)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212
一、垂体激素检测 212
(四)抗利尿激素测定 213
(三)生长激素测定 213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 214
(一)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素测定 214
二、甲状腺激素检测 214
(四)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测定 215
(三)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 215
(一)甲状旁腺素测定 216
三、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检测 216
(五)甲状腺素结合力测定 216
(一)血浆和尿液醛固酮测定 217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 217
(二)降钙素测定 217
(四)血清皮质醇和尿液游离皮质醇测定 218
(三)尿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 218
(二)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 218
(一)尿液儿茶酚胺类测定 219
五、肾上腺髓质激素检测 219
(二)雌二醇测定 220
(一)孕酮测定 220
(二)尿液香草扁桃酸测定 220
六、性激素测定 220
(四)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 221
(三)睾酮测定 221
(一)血液酸碱度测定 222
第二十三节 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检查 222
(五)实际碳酸氢和标准碳酸氢测定 223
(四)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测定 223
(二)动脉血氧分压测定 223
(三)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 223
(九)血浆二氧化碳总量测定 224
(八)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224
(六)缓冲碱测定 224
(七)剩余碱测定 224
一、标本采集送检的基本原则 225
第二十四节 病原微生物和医院感染的检查 225
(十)阴离子间隙测定 225
(一)血液和骨髓标本细菌学检查 226
三、常用检测项目 226
二、检测方法 226
(一)涂片镜检 226
(二)分离培养和鉴定 226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 226
(三)生殖道标本细菌学检查 227
(二)尿液标本细菌学检查 227
(五)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查 228
(四)粪便标本微生物检查 228
(八)组织标本微生物检查 229
(七)脓液及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查 229
(六)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查 229
(一)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规律 231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231
第五章 心电图检查 231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 231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232
(二)心电向量基本概念 232
(一)肢体导联 234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234
(二)胸导联 235
(三)导联轴 237
(一)振幅的测量 238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238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238
(四)心电轴的测量 239
(三)心率的计算 239
(二)时间的测量 239
(五)钟向转位 240
(三)QRS波群 241
(二)P-R间期 241
二、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241
(一)P波 241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 242
(七)U波 242
(四)ST段 242
(五)T波 242
(六)Q-T间期 242
(二)右心房肥大 243
(一)左心房肥大 243
四、老年人心电图特点 243
第三节 异常心电图 243
一、心房肥大 243
(一)左心室肥大 244
二、心室肥大 244
(三)双侧心房肥大 244
(二)右心室肥大 245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246
三、心肌缺血 246
(三)双侧心室肥大 246
(二)临床意义 247
(一)基本图形 248
四、心肌梗死 248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249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250
(一)窦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失常 251
五、心律失常 251
(二)异位心律 253
(三)传导阻滞 259
(四)预激综合征 262
(五)起搏心电图 263
(六)心律失常的诊断 263
六、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 264
(一)电解质紊乱 264
(二)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266
第四节 心电图的描记、分析和临床应用 268
一、常规心电图操作标准 268
二、心电图的诊断步骤 269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269
第六章 影像学检查 270
第一节 放射学检查 270
一、X线检查 270
(一)概述 270
(二)X线检查前病人的准备 271
(三)呼吸系统 272
(四)循环系统 276
(五)消化系统 277
(六)骨与关节系统 278
(七)泌尿系统 282
二、CT检查 283
(一)概述 283
(二)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 284
(三)CT检查在临床的应用 284
三、MRI检查 285
(一)概述 285
(二)MRI检查前病人的准备 286
(三)MRI在临床的应用 286
一、概述 287
(一)超声的物理特性 287
第二节 超声检查 287
二、超声检查前病人的准备 288
(三)超声设备 288
三、超声检查在临床的应用 288
(二)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288
(一)肝脏 289
(二)胆道系统 289
(三)泌尿系统 290
(四)妇产科 291
(五)其他 291
(三)核医学显像原理 292
(二)核医学定义和范围 292
(四)核医学显像仪器 292
(五)辐射生物效应和卫生防护 292
(一)核物理基础概念 292
一、概述 292
第三节 核医学检查 292
二、核医学检查前病人的准备 293
三、核医学检查在临床的应用 294
(一)神经系统 294
(二)心血管系统 295
(三)内分泌系统 296
(四)呼吸系统 296
(五)消化系统 297
(六)骨骼系统 297
(七)泌尿系统 298
(八)肿瘤 298
第七章 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 300
第一节 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 300
第二节 营养与代谢型态 305
第三节 排泄型态 314
第四节 活动与运动型态 319
第五节 睡眠与休息型态 324
第六节 认知与感知型态 328
第七节 自我概念型态 333
第八节 角色与关系型态 339
第九节 性与生殖型态 347
第十节 压力与应对型态 350
第十一节 价值与信念型态 357
一、护理诊断的发展 361
第一节 护理诊断 361
二、护理诊断的定义 361
第八章 护理诊断与思维 361
(二)人类反应型态分类 362
(一)字母顺序分类 362
(三)功能性健康型态分类 362
四、护理诊断的分类系统 362
三、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362
五、护理诊断的构成 363
(一)现存的护理诊断 363
(四)多轴系健康型态分类 363
七、合作性问题 364
六、护理诊断的陈述 364
(一)合作性问题的定义 364
(三)健康的护理诊断 364
(二)有危险的护理诊断 364
一、收集资料 365
第二节 护理诊断的步骤 365
二、分析综合资料,形成假设 365
(二)合作性问题的陈述方式 365
四、护理诊断的排序 366
第三节 诊断性思维方法 366
三、验证和修订诊断 366
二、分析与综合思维 367
三、归纳与演绎思维 367
一、比较与分类思维 367
第四节 护理诊断中的评判性思维 368
第一节 健康评估记录的目的和意义 369
第二节 健康评估记录书面记录的基本要求 369
第九章 健康评估记录 369
第三节 健康评估记录的格式与内容 370
一、首次入院健康评估表 370
二、病程记录 374
参考文献 376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