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阿高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2385779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经络、中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1

一、中药与方剂 1

第一章 绪论 1

二、针灸与推拿 3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

四、摄生与预防学说 4

五、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 4

六、对外交流 5

七、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6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7

一、整体观念 7

二、辨证论治 8

第三节 中西医学的比较 9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的成就 9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的展望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3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3

二、阴阳的属性 14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14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8

二、事物的五行分类 18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1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9

第三章 藏象学说 21

第一节 概述 21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21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21

第二节 脏腑 22

一、五脏 22

二、六腑 33

三、奇恒之腑 37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38

一、精 41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41

二、气 42

二、血 43

四、津液 44

五、神 45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46

第四章 经络学说 48

第一节 经络的意义和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48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49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分布规律 50

第三节 十二经脉 50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51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51

第四节 奇经八脉 52

第五节 十五络 52

第五章 病因病机 53

第一节 病因 53

一、六淫 53

三、七情 57

二、疠气 57

四、饮食、劳逸 58

五、痰饮 59

六、瘀血 60

七、其他 60

第二节 病机 61

一、正邪相争 61

二、阴阳失调 62

三、气机失常 65

一、望神 66

第六章 诊法 66

第一节 望诊 66

二、望色 67

三、望形态 68

四、望头颈、五官 68

五、望皮肤 69

六、望排泄物 69

七、望舌 70

一、听声音 74

第二节 闻诊 74

二、嗅气味 75

第三节 问诊 76

一、问寒热 76

二、问汗 77

三、问疼痛 77

四、问饮食与口味 78

六、问睡眠 79

七、问经带 79

五、问二便 79

八、问小儿 80

第四节 切诊 80

一、脉诊 80

二、按诊 83

第七章 辨证 84

第一节 八纲辨证 84

一、表里辨证 84

二、寒热辨证 85

三、虚实辨证 85

四、阴阳辨证 86

第二节 脏腑辨证 87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8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90

三、脾与胃病辨证 93

四、肝与胆病辨证 9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00

六、两脏的病证 102

一、气病辨证 105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105

二、血病辨证 106

三、气血同病辨证 108

四、津液病辨证 109

第八章 治则治法 111

第一节 治则 111

一、治未病 111

二、治病求本 112

三、调整阴阳 113

五、三因制宜 114

四、扶正祛邪 114

第二节 治法 115

六、病治异同 115

第九章 中药 119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119

一、中药的性能 119

二、中药的应用 120

一、解表药 123

二、清热药 123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23

三、泻下药 124

四、芳香化湿药 125

五、利水渗湿药 125

六、祛风湿药 126

七、温里药 126

八、理气药 127

九、消导药 128

十、理血药 128

十二、安神药 129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129

十三、平肝熄风药 130

十四、开窍药 130

十五、补虚药 131

十六、固涩药 133

第十章 方剂 134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 134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 134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 135

第四节 常用方剂简介 136

第十一章 治疗 138

第一节 内科疾病 138

一、呼吸系统疾病 138

感冒 138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39

肺炎 14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42

支气管哮喘 14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45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46

二、循环系统疾病 148

慢性心力衰竭 148

心律失常 149

高血压 1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52

病毒性心肌炎 154

胃炎 156

三、消化系统疾病 156

消化性溃疡 159

胃癌 161

溃疡性结肠炎 163

大肠癌 164

功能性胃肠病 166

慢性腹泻 170

慢性肝炎 171

肝硬化 173

原发性肝癌 175

四、泌尿系统疾病 177

慢性肾小球肾炎 177

尿路感染 179

慢性肾衰竭 180

五、血液系统疾病 182

贫血 182

白血病 184

甲状腺肿 186

六、内分泌、代谢和营养疾病 186

糖尿病 188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190

骨质疏松症 192

七、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193

系统性红斑狼疮 193

强直性脊柱炎 196

骨性关节炎 197

丹毒 198

第二节 外科病 198

急性乳腺炎 199

乳腺癌 200

痔 202

胆囊炎 20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04

褥疮 205

良性前列腺增生 206

尿路结石 208

肩关节周围炎 210

腰腿痛 211

颈椎病 212

第三节 妇科病 213

外阴及阴道炎 213

盆腔炎 214

子宫肌瘤 216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17

闭经 218

痛经 220

围绝经期综合征 221

子宫内膜异位症 222

不孕症 223

第四节 口腔科病 225

牙周病 225

口腔单纯性疱疹 226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227

慢性唇炎 229

口腔扁平苔藓 230

舌癌 231

干燥综合征 232

白塞病 233

第五节 其他 235

生长激素缺乏症 235

性早熟 236

脑梗死 237

抑郁症 238

失眠 239

带状疱疹 240

慢性咽喉炎 241

第一节 针灸的基础知识 243

一、腧穴 243

第十二章 针灸 243

二、十四经循行与常用腧穴 245

三、针灸方法 258

咳嗽 264

哮喘 264

感冒 264

第二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264

头痛 265

眩晕 265

心悸 266

失眠 266

胃痛 266

呕吐 267

泄泻 267

四肢痛 268

腰痛 268

腹痛 268

中风后遗症 269

尿潴留 269

痛经 269

面瘫 269

落枕 269

便秘 270

一、推拿的概念 271

第一节 推拿基础知识 271

第十三章 推拿 271

二、推拿的作用 272

三、推拿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72

四、介质与热敷 273

第二节 常用推拿手法 273

一、按压类手法 274

二、摆动类手法 274

三、摩擦类手法 274

五、捶振类手法 275

四、捏拿类手法 275

六、活动关节类手法 276

第十四章 中医口腔 277

第一节 中医古代口腔医学简史 277

一、秦汉时期 277

二、隋唐时期 278

三、宋元时期 278

四、明清时期 279

一、口腔病与脏腑经络关系 280

第二节 中医口腔医学的基础知识 280

二、口腔病的病因病机 281

三、口腔病的辨证要点 282

四、口腔病治疗概要 283

五、口腔卫生与保健 284

第十五章 中医护理 286

第一节 辨证施护 286

一、同病异护 286

一、生活起居护理 287

第二节 综合护理 287

二、异病同护 287

二、情志护理 288

三、饮食护理 290

第十六章 中医食疗 294

第一节 中医食疗学简介 294

一、食疗学史 294

二、食疗学的特点 296

一、谷豆类食物 297

二、蔬菜类食物 297

第二节 食物的功效 297

三、果品类食物 299

四、水产类食物 300

五、肉禽类食物 301

六、乳蛋类食物 301

第三节 药膳 301

第四节 药酒 303

第五节 药茶 304

第六节 药粥 306

主要参考文献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