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艺术鉴赏对构建理论体系的要求 1
二、艺术鉴赏学是建立在多门学科边缘交叉点上的理论体系 8
第一章 艺术鉴赏的对象及其性质 18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历史回顾 18
一、孔子的艺术鉴赏观 18
二、庄子对艺术精神的发现与鉴赏心理的启迪 22
(一)庄子对于人生体验的敏悟与艺术精神的发现 22
(二)庄子的美、乐、巧、游与艺术的自由精神 25
(三)庄子的“心斋”与艺术鉴赏心态 27
三、古拙与弘丽的楚汉鉴赏情趣 31
四、魏晋文学及齐梁绘画的自觉意识 34
五、唐宋对艺术意境与形式的追求 40
(一)艺术意境的追求 41
(二)规范的格式、精美韵律的形式追求 43
(三)艺术的融合与互用 44
六、明清艺术的世情意味 51
七、小结 54
第二节 艺术鉴赏对象 59
一、造型艺术 59
(一)绘画 59
(二)雕塑 63
(三)书法 66
二、表演艺术 71
(一)音乐 71
(二)舞蹈 74
三、语言艺术 76
文学作品 76
四、综合艺术 78
(一)戏剧 78
(二)电影 80
第三节 艺术鉴赏的性质 83
一、艺术鉴赏的直觉性 83
二、艺术鉴赏的情感性 87
三、艺术鉴赏的联想想象与再创造性 91
四、艺术鉴赏的无功利、无利害关系的愉悦性 96
第二章 艺术鉴赏结构及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107
第一节 艺术鉴赏结构 107
第二节 艺术鉴赏对象——艺术作品的特性 107
一、艺术作品的本质特性、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 107
二、艺术作品的形象性特征 113
三、艺术作品的多样统一性、再现性与表现性 133
第三节 艺术鉴赏主体 146
一、必须具有敏锐的审美感官机制 146
二、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 148
三、必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经验的积淀 154
第四节 艺术鉴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160
一、艺术作品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160
二、鉴赏主体对客体(艺术作品)的突破与再创造 166
第五节 鉴赏环境的间接影响 174
一、历史环境 174
二、生活环境 176
三、鉴赏的氛围 179
四、鉴赏的心理环境 180
第三章 艺术鉴赏的心理规律 185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心理结构 185
一、鉴赏心理结构要素 185
(一)认识因素 185
(二)意向因素 197
(三)心理深层的无意识因素 207
二、鉴赏心理结构的形成 209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心理准备 214
一、艺术信息的存贮 214
二、心理定势 225
第三节 艺术鉴赏心理活动过程 233
一、初始阶段 233
(一)艺术信息的接收与引发 234
(二)注意与初感 236
二、深入阶段 238
(一)形式的感知 238
(二)意象的显现 240
(三)情感的体验 242
三、效应阶段 244
(一)艺术鉴赏的心理状态 245
(二)艺术鉴赏的心理效应 253
第四章 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258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258
一、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 258
二、艺术作品内容的特点 259
三、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 262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264
一、知悉背景 264
二、读懂“语言” 277
三、理解结构 284
四、深入“内层” 287
五、把握形象 289
六、关注细节 301
七、体味意境 302
八、探求意蕴 307
第五章 艺术鉴赏审美趣味及其个性差异 315
第一节 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的特征、标准及其差异 315
一、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的基本特征 315
二、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的衡量标准 320
三、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的差异性 323
第二节 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的绩效及其培养 336
一、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的积极意义及其作用 336
二、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的培养与提高 340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