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研究区域的典型性 6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9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0
第2章 国内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研究进展 14
2.1 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主要研究历程 14
2.2 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2.3 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26
2.4 总评 27
第3章 扶贫旅游的基础理论 31
3.1 旅游与反贫困的主要理论 31
3.2 扶贫旅游的相关概念 37
3.3 扶贫旅游的概念辨析 42
3.4 扶贫旅游的作用机理 45
3.5 扶贫旅游发展模式与机制构建 57
第4章 三江源地区贫困与旅游发展现状及其互动分析 62
4.1 三江源地区贫困现状与成因分析 62
4.2 三江源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现状 73
4.3 三江源地区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互动分析 80
第5章 三江源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态度和参与行为 90
5.1 研究设计 90
5.2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94
5.3 量表分析 96
5.4 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行为分析 101
5.5 本章小结 117
第6章 三江源地区扶贫旅游发展模式 121
6.1 三江源地区扶贫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政府主导 121
6.2 三江源地区各类型区的扶贫旅游发展辅助模式 124
第7章 三江源地区扶贫旅游发展机制 142
7.1 扶贫旅游发展的导向性机制 142
7.2 扶贫旅游发展的规范性机制 147
7.3 扶贫旅游发展的传递机制 152
7.4 扶贫旅游发展的参与机制 154
7.5 扶贫旅游发展的效率机制 164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167
8.1 主要结论 167
8.2 讨论 172
附录 174
参考文献 188
后记 203
一、图目录 7
图1-1 三江源地区位置与范围示意图 7
图1-2 研究技术路线及其总体逻辑结构 11
图2-1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成果变化趋势 16
图2-2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方法构成 27
图3-1 贫困—人口增长—生态脆弱的恶性循环 46
图3-2 扶贫旅游打破PPE恶性循环 47
图3-3 扶贫旅游突破贫困的制约因素 49
图3-4 扶贫旅游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双赢” 52
图3-5 扶贫旅游发展的驱动力系统 56
图3-6 扶贫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 57
图3-7 扶贫旅游发展的机制框架 61
图4-1 三江源地区、青海省、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63
图4-2 三江源地区贫困县分布图 64
图4-3 三江源地区农村人口比重、人均GDP演进态势 69
图4-4 三江源旅游资源类型占全部旅游资源类型的比重 74
图4-5 三江源地区历年旅游总收入 77
图4-6 “您最想去青海哪个地方?”网上投票调查结果 79
图4-7 旅游打破三江源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 81
图4-8 三江源地区旅游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率增速比较 85
图6-1 拉布寺、拉司通村 123
图6-2 三江源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及空间分布 126
图6-3 三江源地区扶贫旅游发展的类型区 130
图6-4 结古镇、格萨尔文化广场、结古寺 132
图6-5 达那寺、达那河谷、贫困居民 134
图6-6 产业联动模式 137
图6-7 兴海县黄河谷地、莫多水电站、赛什塘铜矿选矿厂 140
图6-8 格萨尔狮龙宫殿、新寨嘉纳嘛呢石经城、鄂陵湖畔 141
图7-1 三江源地区旅游收入预测趋势图 143
图7-2 三江源地区扶贫旅游战略体系 147
图7-3 扶贫旅游发展的运作系统 152
二、表目录 27
表2-1 国内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研究对比 27
表3-1 关于贫困概念的主要观点 37
表3-2 关于旅游扶贫概念的主要观点 40
表3-3 扶贫旅游与其他旅游特征的比较 44
表3-4 国内外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一览表 58
表4-1 三江源经济社会发展度测度指标体系 62
表4-2 三江源地区气候状况表 65
表4-3 青海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 66
表4-4 三江源地区受教育情况与青海省及全国的比较 68
表4-5 三江源地区从业人员结构与青海省及全国的比较 69
表4-6 三江源地区乡村从业人员结构与青海省及全国的比较 70
表4-7 三江源地区城镇化水平与青海省及全国的比较 71
表4-8 三江源地区产业结构与青海省及全国的比较 72
表4-9 三江源地区交通、通信状况与青海省及全国的比较 72
表4-10 游客对三江源旅游评价 79
表4-11 三江源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全国对比 84
表4-12 三江源地区旅游产业与GDP和三产产值 85
表4-13 三江源地区居民家庭收入来源情况 87
表5-1 被调查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社会属性 95
表5-2 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主成分分析 96
表5-3 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的感知 98
表5-4 居民的参与旅游行为意愿 99
表5-5 居民对旅游扶贫负效应的感知 100
表5-6 居民对旅游扶贫环境、人口素质正效应的感知 101
表5-7 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 101
表5-8 居民对能为旅游开发提供的项目和服务的感知 103
表5-9 居民参与的限制性因素 103
表5-10 性别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T检验 104
表5-11 民族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04
表5-12 年龄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05
表5-13 受教育程度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06
表5-14 职业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07
表5-15 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08
表5-16 是否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T检验 109
表5-17 与景区的距离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10
表5-18 时间充裕与否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11
表5-19 政府帮助与否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12
表5-20 了解旅游与否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14
表5-21 资金足够与否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15
表5-22 知识足够与否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的方差检验 116
表5-23 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态度与参与意向相关系数 117
表6-1 区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25
表6-2 三江源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 125
表6-3 三江源地区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 126
表6-4 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度评价值 129
表6-5 三江源地区扶贫旅游发展战略分区 131
表6-6 参与国内扶贫活动的主要非政府组织 135
表6-7 主要国际援助和发展组织 136
表7-1 三江源地区旅游业对其国民经济的拉动效益预测 144
表7-2 旅游业可提供就业岗位情况 145
表7-3 三江源地区旅游就业增长潜力指标预测 146
表7-4 三江源地区旅游就业增长潜力预测 146
表7-5 扶贫旅游监测评估体系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