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交往和而不同 1
第一节 文明交往地理环境宗教定义 1
一、文明交往 1
二、人文地理 4
三、宗教定义 7
第二节 河湟地理特征与宗教的适应性 11
一、河湟人文地缘特征 12
二、儒家的命运波折 17
三、佛教的兴盛与嬗变 22
第三节 河湟显教——清真古教 27
一、河州:回民的‘教门’中心 27
二、宗教:黄土高原的精神食粮 30
三、西宁:河湟又一宗教中心 33
四、河湟清真寺一瞥 35
五、河湟回民介绍 36
第四节 “清洁精神”及其社会基础 41
一、清洁:自在之美 42
二、伊斯兰:清洁之教 43
三、“清洁精神”:文明交往的结晶,张承志的一面旗帜 46
四、底层民众:广泛的社会基础 49
第二章 经济交往互补共荣 80
第一节 经济交往的文明基础 80
一、经济自由 81
二、财产权 82
三、道德基础 85
四、公正至上 90
五、法律神圣 92
第二节 河湟社会经济生活的民族生产分工 96
一、藏族(蒙古族)的畜牧业 97
二、汉族(土族)的农业 100
三、回民(撒拉族)的工商业 104
第三节 河湟社会经济生活与民族文化传统 108
一、工商业是回民最重要的职业 108
二、回民喜欢经商与伊斯兰传统有关 109
三、回民商业的民族地域特点 111
四、汉族重农与儒家传统有关 118
五、藏族畜牧也与其文化有关 122
第四节 经济交往的实例考察 125
一、村落是回族的栖息之地,在人地关系上人是被动的 125
二、经济交换是应对恶劣环境的能动抉择 127
三、“村外”副业是回族农村经济交往的成功模式 129
第三章 政治交往政教分离 135
第一节 市民社会 135
一、市民社会与社会自主领域 135
二、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37
三、重本抑末政策是古代市民社会未能发育的原因 139
四、“市民社会”其实就是“公民社会” 141
第二节 河湟回民社会是较典型的市民社会 143
一、河湟回民式市民社会 144
二、河湟回民式市民社会具体分析 145
三、对河湟回民市民社会的基本评价 153
第三节 回民起义:市民社会与官府关系的调节器 155
一、西北回民的市民社会及其历史上限 156
二、专制主义是“清人待回教至虐”的根源 162
三、回民社会向市民社会演进的迹象 165
四、回民的市民社会与清廷专制主义的冲突 170
五、鲁迅猜想 175
第四节 回民参政意识的觉醒及其实验 176
一、回民传统政治观的修正 176
二、诸马军阀家族是回民起义分化的产物 179
三、诸马政权是基于回民社会与中国传统政治交往的产物 180
四、对诸马军阀政权的总评价 192
第四章 文化交往相互理解 195
第一节 宗教与文艺 195
一、张承志的异乡人情结 196
二、张承志的创作道路 197
三、张承志的人民及学者意识 200
四、宗教与文学 201
第二节 “花儿”的民族属性之争 209
一、河州回族的历史及文化概况 209
二、河州回民的性格与“河州花儿” 212
三、河州回民的语言与“河州花儿” 216
四、“河州花儿”与“回族宴席曲” 220
五、河州回民的流动与“河州花儿”的传播 221
第三节 “花儿”的整体美与“超断代发展” 225
一、“花儿”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歌 225
二、“‘花儿’的超断代发展”论 233
第四节 从《纲常》的道歌到清真寺匾联 240
一、回族文明是亚体文明 241
二、西北回族文明与汉文明的交融 242
三、对《纲常》观点的一点现代诠释 250
四、清真寺匾联中的文明交往 254
第五章 民族交往平等团结 268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与天下主义的分合 268
一、早期人类的世界及诸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69
二、新兴的西方对世界的统治及向全球文明的过渡 271
三、民族主义引起冲突 274
四、天下主义才是出路 279
第二节 回族与宗教 283
一、回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 283
二、回族的起源与发展 285
三、回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及其特点 286
四、地理、民俗、语汇、心理与宗教 288
五、民族和宗教是两个历史范畴 292
第三节 回汉藏交往 294
一、回汉民族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94
二、回汉民族交往的形式和程度 298
三、回藏交往的意义及主要形式 300
四、回藏交往源于经济方式的互补互惠 303
五、回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和而不同” 304
第四节 河湟民族交往的历史人物风采录 306
一、黎丹与回汉藏交往 306
二、佐汉辅藏马洁诚 311
三、工商救世马辅臣 315
四、无怨无悔马子文 319
结束语 322
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