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的现代展开》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兴良,周光权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0073263
  • 页数:7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刑法客观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刑法总论和刑法各论中的理论上有分歧和实践中有不同做法的问题进行阐述。

导论 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 1

一、问题之所在 1

二、刑法学发展的西方经验 2

三、刑法学的中国现实 10

四、未来我国刑法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19

总论部分第一章 刑法客观主义 31

一、刑法客观主义的合理性 32

二、刑法客观主义的反对派:主观主义 35

三、刑法主、客观主义在犯罪论上的对立 38

四、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 49

第二章 罪刑法定原则 57

一、司法体制与罪刑法定 58

二、司法理念与罪刑法定 65

三、司法技术与罪刑法定 70

第三章 犯罪论体系 80

一、犯罪论体系的沿革与比较 80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对若干重大关系的混淆 88

三、改造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基本设想 97

第四章 作为义务 103

一、不作为犯成立条件的一般分析 104

二、作为义务来源的形式说 107

三、作为义务来源的实质说 111

四、若干争议问题 117

第五章 因果关系 124

一、因果关系论的适用范围 125

二、条件说:合理性与批评 127

三、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与案件处理 132

四、客观归责理论与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关系 137

一、客观归责理论的学说史 143

第六章 客观归责 143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容 152

三、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意义 162

第七章 放任 170

一、放任的含义 171

二、放任与轻率的区别 182

三、与放任有关联的其他问题 187

第八章 目的犯 192

一、目的犯的界定 192

二、目的犯的构造 197

三、目的犯的证明 201

第九章 违法性认识——故意说和责任说的对立 204

一、违法性认识的立法考察 205

二、对违法性认识是否必要的争论 211

三、关于违法性认识是故意要素的论证 217

四、将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要素的理由 226

第十章 注意义务 239

一、注意义务的内容 240

二、注意义务的形态 247

三、注意义务违反的判定 250

四、注意义务的限定:信赖原则和危险分配 252

五、履行注意义务结果仍可能发生时的处理 255

第十一章 法益侵害说 263

一、法益侵害说的合理性 263

二、法益侵害说的反对者:规范违反说 266

三、法益侵害说和规范违反说的对立 276

四、我国刑法学的立场定位 280

第十二章 期待可能性 289

一、期待可能性的学说史 289

二、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考察 297

三、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 304

一、引言:从一个基层法院的案例开始 308

第十三章 间接正犯 308

二、间接正犯的概念 309

三、间接正犯的性质 313

四、间接正犯的界分 316

五、间接正犯的形式 320

六、间接正犯的认定 322

七、结语:以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结束 327

第十四章 共犯与身份 329

一、身份的概念 329

二、共犯的定罪与身份 332

三、共犯的量刑与身份 345

第十五章 中止自动性 347

一、问题的提出 347

二、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标准 348

三、中止自动性的相关问题 357

第十六章 竞合论 365

一、罪数论框架的考察 365

二、法条竞合 373

三、想象竞合 382

四、实质竞合 384

一、死刑历史的考察 386

第十七章 死刑 386

二、死刑消长的演变 392

三、死刑废除的条件 400

四、死刑废除的构想 410

第十八章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419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定 419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界定 426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根据 438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 442

一、交通肇事行为 453

各论部分第十九章 交通肇事罪 453

二、主体 457

三、过失 459

四、认定 463

第二十章 重大责任事故罪 482

一、违章 行为与损害后果 482

二、主体 487

三、过失 491

四、认定 494

第二十一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 502

一、实行行为 503

二、侵害对象 508

三、损害结果 515

四、犯罪故意 522

第二十二章 故意伤害罪 525

一、伤害行为 525

二、主体 531

三、伤害故意 531

四、认定 532

一、强奸行为 542

第二十三章 强奸罪 542

二、主体 547

三、故意 548

四、轮奸 551

五、强奸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界限 554

第二十四章 绑架罪 557

一、绑架行为 557

二、主体 561

三、故意 563

四、认定 564

五、犯罪的特殊形态 570

六、处罚的特殊问题 573

第二十五章 抢劫罪 577

一、保护法益 577

二、行为 580

三、故意 586

四、认定 590

第二十六章 盗窃罪 608

一、窃取行为 608

二、行为对象 612

三、故意 617

四、数额 619

五、犯罪情节 625

第二十七章 诈骗罪 631

一、欺诈行为 631

二、诈骗对象 639

三、故意 640

四、认定 641

第二十八章 侵占罪 653

一、侵占行为 653

二、侵占对象 657

三、故意 667

四、数额与情节 668

五、认定 669

第二十九章 受贿罪 677

一、受贿行为 677

二、主体 683

三、故意 683

四、经济受贿 688

五、间接受贿 693

一、保护法益 695

二、滥用职权行为 695

第三十章 滥用职权罪 695

三、主体 700

四、故意 704

五、认定 710

转型与变革:刑法学的一种知识论考察(代跋) 717

一、古代律学传统的中断与近代刑法学的诞生 717

二、苏联刑法学的引入与我国刑法学的嬗变 725

三、德日刑法学的借鉴与我国刑法学的突围 731

参考文献 741

索引 744

后记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