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篇 大事记 1
第二篇 城区建设 23
第一章 沿革 24
第二章 建设 26
第一节 房屋 26
第二节 交通 29
第三节 邮电 43
第四节 水电 44
第五节 钻探、建筑 50
第三章 管理 54
第一节 设施养护 54
第二节 环境卫生 54
第三节 环境保护 55
第四节 环境绿化 57
第五节 排水、防洪 58
第三篇 政治 61
第一章 共产党 62
第一节 党的早期活动 62
第二节 建区前的党组织 64
第三节 中共瀍河回族区委 66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76
第一节 历届人代会 76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 78
第三章 人民政府 80
第一节 政权沿革 80
第二节 领导更迭 86
第三节 政绩 89
第四节 办事处 95
第一节 机构 98
第四章 政治协商会议 98
第二节 参政议政 99
第五章 政法 100
第一节 公安 100
第二节 检察 103
第三节 法院 105
第四节 司法行政 107
第六章 群众团体 108
第一节 工会 108
第二节 共青团 111
第三节 妇联 115
第四篇 军事 117
第一章 武装 118
第一节 民兵 118
第二节 兵役 119
第三节 兵事 119
第二章 防空 121
第一节 组织宣传 121
第二节 工事构筑 121
第三节 专业训练 122
第五篇 经济 123
第一章 工业 127
第一节 行业 127
第二节 管理 165
第三节 传统手工业产品 168
第二章 农业 171
第一节 体制沿革 171
第二节 农业生产 171
第三节 乡镇企业 177
第一节 行业 178
第三章 商业 178
第二节 管理 187
第三节 粮油供应 204
第四节 劳动服务 208
第四章 财政、税收、金融 210
第一节 财政 210
第二节 税收 217
第三节 金融 221
第一节 工商管理 231
第五章 工商管理、物价、审计、统计 231
第二节 物价 237
第三节 审计 240
第四节 统计 241
第六篇 文化 243
第一章 教育 244
第一节 幼儿教育 244
第二节 小学教育 247
第三节 中学教育 260
第四节 中专教育 263
第五节 职工教育 264
第一节 科技队伍 267
第二章 科技 267
第二节 科学普及 268
第三节 科技成果 270
第三章 群众文化 272
第一节 文化事业 272
第二节 文艺活动 274
第三节 有线广播 275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277
第四章 卫生 277
第二节 医疗 278
第三节 防疫 285
第四节 妇幼保健 288
第五章 体育 291
第一节 体育活动 291
第二节 体育设施 296
第七篇 回族 297
第一章 溯源 298
第二章 地位 300
第三章 团结 302
第四章 风俗 303
第一节 饮食 303
第二节 服饰 303
第三节 节日 304
第四节 婚姻 304
第五节 丧葬 305
第六节 语言 306
第二节 “五功” 307
第一节 信条 307
第五章 信仰 307
第三节 教派 308
第六章 清真寺 309
第一节 东关清真寺 310
第二节 北窑清真寺 311
第三节 其它清真寺 312
第七章 社团 314
第一节 豫西回教俱进会 314
第二节 中华回教公会河南省洛阳县支会 314
第四节 中国回教青年战地服务团第六分团 315
第三节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河南省分会 315
第五节 日伪豫西回教兴亚联合会 316
第六节 洛阳市回民联合会 316
第七节 洛阳市伊斯兰教协会 316
第八篇 社会 317
第一章 人口 318
第一节 人口普查 318
第二节 民族分布 327
第三节 人口控制 328
第一节 劳力安置 347
第二章 劳动 347
第二节 职工调资 348
第三节 知青下乡 350
第四节 待业青年 351
第三章 人民生活 354
第一节 市民生活 354
第二节 农民生活 359
第四章 文明建设 360
第一节 消除弊端 360
第二节 文明礼貌 364
第一节 社会优抚、拥军优属 368
第五章 优抚 368
第二节 社会救济 372
第三节 社会福利 376
第六章 宗教 379
第一节 基督教 379
第二节 佛教 380
第三节 道教 380
第七章 庙会 381
第九篇 人物 383
第一章 历史人物 384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400
第三章 劳动模范名录 406
第四章 长寿老人 409
第十篇 文物 411
第一章 名胜古迹 412
第二章 出土文物 427
附录 433
编纂始末 451
后记 453
编纂机构及人员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