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导论 1
1.1 生物药剂学 1
1.3 临床药动学 2
1.2 药物动力学 2
1.5 毒物动力学和临床毒理学 3
1.4 药效学 3
1.6.3 血浆水平-时间曲线 4
1.6.2 血液、血浆或血清中的药浓度 4
1.6 药物浓度的测定 4
1.6.1 生物样本的取样 4
1.6.7 法医学的药物测量 5
1.6.6 唾液中的药物浓度 5
1.6.4 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5
1.6.5 尿液和粪便中的药物浓度 5
1.7 基础药动学和药动学模型 6
1.6.8 测量血药浓度的重要性 6
1.7.2 乳突模型 8
1.7.1 隔室模型 8
1.7.4 生理药动学模型(血流模型) 9
1.7.3 链式模型 9
习题 11
常见问题 11
文献目录 12
参考文献 12
2.1 数学自测题 14
2 药动学中的数学基础 14
2.2.3 指数和对数 15
2.2.2 计算器 15
2.2 计算与计算器、计算机的使用 15
2.2.1 近似值 15
2.2.4 电子数据表程序的应用 18
2.3.2 积分 19
2.3.1 微分 19
2.3 微积分 19
2.4.1 曲线拟合 21
2.4 作图 21
2.4.2 斜率的确定 22
2.5 药动学中的单位 25
2.8 统计 27
2.7 表示血药浓度的单位 27
2.6 测定及有效数字的使用 27
2.9.1 速度 29
2.9 反应的速度和级 29
2.9.3 零级反应 30
2.9.2 速度常数 30
2.9.5 半衰期 31
2.9.4 一级反应 31
常见问题 32
习题 33
文献目录 34
参考文献 34
3 一室开放模型:快速静注给药 35
3.2 表观分布容积 36
3.1 消除速度常数 36
3.2.1 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 37
3.2.2 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性 38
3.3.1 一室模型的药物清除率 39
3.3 清除率 39
3.3.2 用CL和VD表述的一室模型方程 41
3.3.3 药物-消除组织的清除率 42
3.4 用尿排泄数据计算k 43
3.5 临床应用 45
3.4.1 速度法与Sigma-minus法的比较 45
3.5.1 在获取有效尿排泄数据中的问题 46
习题 47
常见问题 47
文献目录 48
参考文献 48
4 多室模型:快速静注给药 49
4.1 二室开放模型 50
4.1.1 残数法 53
4.1.2 二室模型药物地高辛在正常患者和肾损伤患者体内血浆和组织药物水平的模拟 54
4.1.3 表观分布容积 56
4.1.5 组织隔室中的药物 60
4.1.4 分布容积的意义 60
4.1.6 药物清除率 61
4.2 三室开放模型 62
4.1.7 消除速度常数 62
4.3 隔室模型的确定 64
习题 67
常见问题 67
文献目录 69
参考文献 69
5.1 一室模型药物 71
5 静脉输液 71
5.1.1 稳态血药浓度(Css)和达稳时间 72
5.2 参照患者消除半衰期的输液方式 74
5.3 负荷剂量加静脉输液:一室模型 76
5.5 二室模型药物的静脉输液 80
5.4 由输液数据估算药物的清除率和VD 80
5.6.1 二室模型的稳态表观分布容积 81
5.6 负荷剂量加静脉输液:二室模型 81
习题 83
常见问题 83
文献目录 85
参考文献 85
6.2 肾脏 86
6.1 药物的消除 86
6 药物的消除与清除 86
6.2.2 血液供应 87
6.2.1 解剖学因素 87
6.2.4 肾小球滤过与尿的形成 88
6.2.3 肾血流的调节 88
6.3 药物的肾排泄 89
6.4 药物清除 92
6.5 清除模型 93
6.5.2 非模型方法 94
6.5.1 生理/器官清除率 94
6.6 肾清除率 95
6.6.1 药物排泄方法的比较 96
6.7.1 图解法 98
6.7 肾清除率的计算 98
6.7.2 非模型方法 99
6.7.3 多室模型中清除率的计算 100
6.7.4 药物排泄分数 101
6.8 清除率与消除半衰期、分布容积的关系 102
6.7.5 蛋白-结合药物 102
习题 103
常见问题 103
6.8.1 静脉输液后药物的总清除率 103
文献目录 105
参考文献 105
7.1 药物吸收的药动学 106
7 口服吸收的药动学 106
7.3 一级吸收模型 107
7.2 零级吸收模型 107
7.4.1 残数法 110
7.4 由口服吸收数据计算吸收速度常数 110
7.4.2 滞后时间 111
7.4.4 用未吸收药物分数对时间作图计算ka(Wagner-Nelson法) 112
7.4.3 ka和k的误换 112
7.4.5 从尿数据估算ka 115
7.4.7 从二室口服吸收数据计算ka(Loo-Riegelman方法) 116
7.4.6 ka和k对Cmax、tmax和AUC的影响 116
7.4.8 累积的相对吸收分数 118
7.5 吸收速度常数的意义 119
习题 120
常见问题 120
参考书目 121
参考文献 121
8.1 药物累积 122
8 多次给药 122
8.2 多次静脉注射 126
8.2.1 错过给药的问题 129
8.3 间歇静脉输液 130
8.2.2 多次给药中的提前或者滞后给药 130
8.3.1 一次或者多次恒速输液给药:多次静脉输液的叠加 131
8.5 多次口服给药 133
8.4 预测临床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k和VD值 133
8.6 负荷剂量 135
8.8 生物等效性研究 137
8.7 多次给药中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测定 137
8.9 剂量给药方案 139
常见问题 141
参考文献 142
习题 142
文献目录 143
9 非线性药动学 144
9.1 可饱和酶的消除过程 146
9.2 容量-限制药动学的药物消除:一室模型,快速静脉注射 148
9.2.1 KM和Vmax的计算 150
9.2.2 患者KM和Vmax的计算 152
9.2.4 KM和Vmax的解释 154
9.2.3 KM和Vmax的直接计算法 154
9.2.6 清除率对剂量的依从性 155
9.2.5 消除半衰期对剂量的依从性 155
9.3.3 一级吸收与非线性消除 157
9.3.2 零级输入与消除 157
9.3 药物按一室模型分布并按非线性药动学消除的方程 157
9.3.1 混合的药物消除 157
9.4.1 昼夜生理节律对药效的影响 158
9.4 时间药动学和时间-依从药动学 158
9.5 非线性药动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59
9.4.2 非线性药动学的临床效应和毒性 159
9.6.1 一室模型的蛋白结合药物 160
9.6 药物-蛋白结合的非线性药动学 160
常见问题 161
习题 162
文献目录 163
参考文献 163
10.1 分布的生理因素 165
10 药物的生理分布和蛋白结合 165
10.1.1 扩散和静压作用 166
10.1.2 分布半衰期、血流和器官的药物摄取 167
10.1.3 药物的累积 169
10.1.4 细胞和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 170
10.2.1 计算分布容积中考虑的问题:模拟例 171
10.2 表观分布容积 171
10.2.2 复杂的生物系统和VD 174
10.2.3 分布的表观容积 175
10.3 药物的蛋白结合 176
10.3.1 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的影响 178
10.3.2 血浆蛋白变化的影响举例 179
10.4 血浆药物-蛋白结合对分布及消除的影响 182
10.4.2 清除率 183
10.4.1 VD和药物消除半衰期的关系 183
10.5 蛋白结合的决定因素 184
10.4.3 蛋白-结合药物的消除:限制性和非限制性消除 184
10.6 蛋白结合的动力学 185
10.7.1 体外法(蛋白浓度已知) 186
10.7 用图解法求结合常数和结合部位数目 186
10.7.2 体内法(蛋白浓度未知) 187
10.7.3 药物-蛋白结合中蛋白浓度和药物浓度的关系 189
10.8 药物-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 190
10.8.1 置换的影响 192
10.8.2 药物分布与药效学 193
10.8.3 蛋白结合和药物显现 195
10.8.4 临床举例 196
10.9.1 动脉和静脉中药物浓度的差异 197
10.9 药物分布的模型 197
习题 198
常见问题 198
参考文献 199
文献目录 200
11.1.1 一级消除 202
11.1 给药途径和肝外药物代谢 202
11 药物的肝消除 202
11.1.2 原形药物排泄分数(fe)和药物代谢分数(1—fe) 203
11.2.1 肝外代谢 204
11.2 肝清除率 204
11.3 酶的动力学 205
11.3.1 酶抑制的动力学 207
11.3.2 一室模型药物的代谢物药动学 208
11.3.3 二室模型药物的代谢物药动学 209
11.4 肝脏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210
11.5.1 混合功能的氧化酶 213
11.5 药物生物转化中的肝酶 213
11.6 药物的生物转化反应 214
11.7.1 Ⅰ相反应 215
11.7 药物生物转化的途径 215
11.7.2 轭合(Ⅱ相)反应 216
11.7.4 区域选择性 218
11.7.3 对映异构体的代谢 218
11.7.6 生物转化酶的变化 219
11.7.5 肝生物转化酶的种属差异 219
11.7.7 细胞色素P450(CYP)同功酶的遗传变异 220
11.7.8 药物代谢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221
11.8.2 肝提取率 223
11.8.1 首过效应的证据 223
11.8 首过效应 223
11.8.4 肝代谢及血流变化对生物利用度减小的估算 224
11.8.3 绝对生物利用度和肝提取的关系 224
11.8.5 血流、内在清除率和肝清除率之间的关系 227
11.9 蛋白结合药物的肝清除:结合的限制和非限制清除 228
11.9.1 静注或口服给药后变化的内在清除率和血流对肝提取率及消除半衰期的影响 229
11.10 药物的胆汁排泄 232
11.10.1 胆汁清除率的估算 233
常见问题 234
11.10.3 胆汁排泄的重要性 234
11.10.2 肝肠循环 234
习题 235
参考文献 236
文献目录 238
12 遗传药理学 240
12.1 多态性例子 241
12.2 药物基因组学 243
12.3 由于遗传差异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244
12.4.1 CYP2D6 245
12.4 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 245
12.4.4 CYP2C19 246
12.4.3 CYP2C9 246
12.4.2 CYP1A2 246
12.6 药物靶的遗传多态性 247
12.5 药物转运中的遗传多态性: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性 247
12.7 药动学/药效学(PK/PD)因素和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PGt/PGx) 248
常见问题 249
参考文献 250
文献目录 251
13.1 给药途径 252
13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252
13.2 细胞膜的构造 253
13.3.1 被动扩散 255
13.3 药物跨越细胞膜的方式 255
13.3.2 载体-介导转运 258
13.3.4 膜孔(对流)转运 259
13.3.3 囊泡转运 259
13.4.1 解剖和生理因素 260
13.4 口服药物吸收 260
13.3.5 离子对的生成 260
13.4.2 胃肠道内的药物吸收 262
13.5.3 远程药物传输装置 270
13.5.2 研究胃及胃肠道通过时间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的标记物 270
13.5 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270
13.5.1 γ射线闪烁显像技术研究药物释放部位 270
13.5.6 小肠对药物的渗透性 271
13.5.5 体内胃肠道灌注法研究 271
13.5.4 渗透泵系统 271
13.6 疾病状态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73
13.7 其他给药途径 274
13.6.2 干扰药物吸收的营养物 274
13.6.1 影响其他药物吸收的药物 274
13.7.3 外用和经皮药物传输 275
13.7.2 吸入药物的传输 275
13.7.1 鼻腔药物的传输 275
参考文献 276
习题 276
常见问题 276
文献目录 278
14 药品设计中的生物药剂学因素 279
14.2 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药剂学因素 280
14.1 药物吸收中的限速步骤 280
14.2.2 溶解和溶解度 281
14.2.1 崩解 281
14.3.2 稳定性、pH值和药物的吸收 282
14.3.1 溶解度、pH值和药物的吸收 282
14.3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282
14.3.4 多态性、溶剂化物和药物的吸收 283
14.3.3 粒径大小与药物吸收 283
14.4 制剂因素影响药物的溶解 284
14.5.1 溶解条件 286
14.5 溶解与药物的溶出测试 286
14.6 溶解方法概要 288
14.6.2 桨法(仪器2) 289
14.6.1 转篮法(仪器1) 289
14.6.8 肠溶药品的测试方法 290
14.6.7 摆动圆盘法(仪器7) 290
14.6.3 摆动圆柱法(仪器3) 290
14.6.4 流室法(仪器4) 290
14.6.5 盘上桨法(仪器5) 290
14.6.6 圆柱体法(仪器6) 290
14.8.2 内在溶解法 291
14.8.1 转瓶法 291
14.7 溶解要求汇集 291
14.8 溶解测试的其他方法 291
14.9 溶解测试中的变量控制问题 292
14.8.4 扩散室 292
14.8.3 蠕动法 292
14.10.1 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293
14.10 体外体内关联 293
14.10.4 最高血浆浓度对体外药物溶解百分数 294
14.10.3 药物溶解百分数对药物吸收百分数 294
14.10.2 溶解速度对吸收速度 294
14.10.6 体外溶解与体内吸收不相关 295
14.10.5 血浆药物浓度对药物溶解百分数 295
14.11 生物药剂学因素 296
14.14.2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97
14.14.1 药动学 297
14.12 药效学因素 297
14.13 药物因素 297
14.14 药品因素 297
14.16 给药途径 298
14.15 患者因素 298
14.14.3 剂量因素 298
14.14.4 给药频率 298
14.16.2 脂溶性药物的吸收 299
14.16.1 口服药品 299
14.16.4 口腔及舌下片 300
14.16.3 胃肠道的副作用 300
14.16.7 直肠及阴道的药物传输 301
14.16.6 结肠药物传输 301
14.16.5 经鼻给药的药品 301
14.16.8 非胃肠道给药的药品 302
14.16.10 经皮药品 303
14.16.9 吸入药品 303
14.16.11 放大和核准后变更(SUPAC) 304
参考文献 305
习题 305
常见问题 305
文献目录 306
15.1 定义 308
15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 308
15.2 研究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310
15.3.2 绝对利用度 311
15.3.1 相对利用度 311
15.3 相对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311
15.4 确定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312
15.4.1 血浆药物浓度 313
15.4.2 尿数据 314
15.4.4 临床观察 315
15.4.3 急性药效作用 315
15.5.1 确定生物利用度的基础 316
15.5 生物等效研究 316
15.4.5 体外研究 316
15.6.1 设计 317
15.6 生物等效研究的设计和评价 317
15.5.2 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一般问题 317
15.6.2 分析方法 318
15.7 试验设计 319
15.6.5 复方药品 319
15.6.3 参照标准 319
15.6.4 缓释制剂 319
15.7.4 交叉设计 320
15.7.3 多剂量(稳态)研究 320
15.7.1 禁食试验 320
15.7.2 食物介入试验 320
15.8.3 数据的统计学评价 322
15.8.2 数据的药代动力学评价 322
15.7.5 重复交叉设计 322
15.8 数据的处理 322
15.8.1 分析方法 322
15.9 生物等效案例 323
15.10 研究提交书和药品的审查程序 325
15.10.1 体内生物等效研究的弃权声明书 327
15.11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328
15.10.2 溶出性质的比较 328
15.11.3 溶出 329
15.11.2 渗透性 329
15.11.1 溶解度 329
15.12 一般生物药物 330
15.11.4 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显著的药物 330
15.13 生物等效研究的临床意义 331
15.14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研究中的特定关系 332
15.15.1 治疗等效评价认证的药品(橙皮书) 333
15.15 普通替代品 333
常见问题 334
习题 335
参考文献 338
文献目录 339
16.1 药品的风险 340
16 药品质量与生物药剂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340
16.1.3 生产指导 341
16.1.2 药品生产质量规范 341
16.1.1 药品质量 341
16.2.2 药物生产要求 342
16.2.1 可调的和科学的考虑 342
16.1.4 质量标准 342
16.2 风险管理 342
16.2.4 药物召回和撤销 343
16.2.3 加工过程认证 343
16.3.1 对变化所致影响的评估 344
16.3 扩大及核准后变更(SUPAC) 344
16.3.5 活性物获批后的变更(BACPAC) 345
16.3.4 不良反应 345
16.3.2 等同性 345
16.3.3 关键生产变量 345
16.4 产品质量问题 346
参考文献 348
习题 348
16.5 售后监督 348
常见问题 348
17 调节释放药品 349
17.1 调节释放口服剂型的示例 350
17.2.2 小肠和传输时间 352
17.2.1 胃 352
17.2 生物药剂学因素 352
17.3 剂型选择 353
17.2.3 大肠 353
17.5 缓释剂型的药动学 354
17.4 缓释产品的优缺点 354
17.6 缓释产品的药动学模型 356
17.7 缓释产品的类型 358
17.7.1 骨架中药物的释放 359
17.7.3 聚合骨架片 360
17.7.2 树脂类型的骨架片 360
17.7.4 颗粒型缓释产品 361
17.7.6 离子交换产品 362
17.7.5 长效片剂 362
17.7.9 渗透性缓释产品 363
17.7.8 微囊化药物 363
17.7.7 核心片 363
17.7.10 经皮药物传输系统 365
17.7.11 结合产品 367
17.8.1 药效学和安全性考虑因素 368
17.8 调节释放药品评价的考虑因素 368
17.7.12 植入剂和嵌入剂 368
17.9.1 溶解研究 369
17.9 调节释放药品的评价 369
17.9.3 药动学研究 370
17.9.2 体外-体内相互关系 370
17.10 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的评价 371
17.10.4 占据时间 372
17.10.3 药物吸收速度 372
17.10.1 药物动力学曲线 372
17.10.2 稳态血药浓度 372
习题 373
常见问题 373
17.10.5 生物等效性研究 373
17.10.6 统计评价 373
文献目录 374
参考文献 374
18.1.1 蛋白质类药物 376
18.1 生物技术 376
18 靶向给药系统和生物技术产品 376
18.1.2 单克隆抗体 379
18.1.3 基因治疗 382
18.2.1 蛋白质类药物的剂型和输送 383
18.2 药物载体和靶向 383
18.1.4 反义药物 383
18.2.2 聚合物载体和共聚物 384
18.2.4 脂蛋白 385
18.2.3 白蛋白 385
18.2.5 脂质体 386
18.3.2 靶 387
18.3.1 靶向药物传输要考虑的事项 387
18.3 靶向药物传输 387
18.3.6 口服免疫 388
18.3.5 靶向制剂 388
18.3.3 位点特异性载体 388
18.3.4 药物 388
18.4 生物药物的药动学 389
习题 390
常见问题 390
18.5 生物技术获得的药品的生物等效性 390
文献目录 391
参考文献 391
19.1 药效学和药动学 393
19 药动学与药效学之间的关系 393
19.2 剂量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394
19.3 单次快速静注剂量和作用持续时间的关系(teff) 396
19.5 消除半衰期对于作用持续时间的影响 397
19.4 剂量和消除半衰期对于作用持续时间的影响 397
19.6 药物吸收速度和药效 400
19.7 药物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性 401
19.6.2 药物的滥用潜力 401
19.6.1 平衡药物半衰期 401
19.9 药物分布和药理反应 402
19.8 过敏性和不良反应 402
19.9.1 药物受体理论与药理效应和剂量的关联 403
19.10 药效学模型 405
19.10.1 最大效应(Emax)模型 406
19.10.2 S形Emax模型 407
19.10.3 带效应室的药动药效模型 408
19.10.5 药理反应的滞后现象 409
19.10.4 具效应室的药效学模型 409
19.10.6 体外滞后药效学效应的模拟 412
习题 414
常见问题 414
参考文献 415
文献目录 416
20.1 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417
20 药动学的临床应用 417
20.2 治疗药物的监测 418
20.2.2 剂量给药方案的设计 419
20.2.1 药物选择 419
20.2.7 血药浓度的测定 420
20.2.6 患者反应的评价 420
20.2.3 药物动力学性质 420
20.2.4 药物剂型(药品) 420
20.2.5 患者的顺应性 420
20.2.8 药物分析 421
20.2.10 血药浓度监测 423
20.2.9 剂量调整 423
20.3.2 以人群均值为依据的剂量给药方案 424
20.3.1 个体化给药方案 424
20.2.11 附加指导 424
20.3 剂量给药方案设计 424
20.4.1 方法1 425
20.4 将静脉输注改为口服给药 425
20.3.3 以部分药动学参数为根据的剂量给药方案 425
20.3.4 经验性剂量给药方案 425
20.5 剂量的确定 426
20.4.2 方法2 426
20.6 改变剂量和给药间隔对C?、C?和C?的影响 427
20.7 给药次数的确定 428
20.8 剂量和给药间隔的确定 429
20.10 给药途径的确定 430
20.9 设计给药方案的计算图和表格 430
20.11 婴儿和儿童的给药 431
20.12 老年人给药 433
20.12.1 随年龄增长肾功能的改变 435
20.13 肥胖患者的给药 436
20.14 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动力学 437
20.15 药物相互作用的抑制 440
20.18 尿的pH值改变引起的肾重吸收变化 441
20.17 药物代谢的诱导 441
20.16 尿排泄的抑制 441
20.20.2 葡萄柚-药物相互作用 442
20.20.1 饮食-氨茶碱的相互作用 442
20.19 药物吸收的抑制 442
20.20 食物对药物处置的影响 442
20.22.1 贝叶斯理论(Bayesian theory)概述 443
20.22 群体药动学 443
20.21 不良的病毒-药物相互作用 443
20.22.2 适应法和反馈给药法 445
20.22.3 贝叶斯估计量 446
20.22.4 贝叶斯法、最小平方和法、稳态法、邱氏法的比较 447
20.22.5 群体药物动力学数据的分析 448
20.22.6 模型选择标准 451
20.22.7 涉及诊断测试的决策分析 452
20.23 局部药动学 453
习题 454
常见问题 454
参考文献 456
文献目录 458
21.2 药动学方面的因素 460
21.1 肾脏损伤 460
21 肝肾疾病时的剂量调节 460
21.3 肾脏疾病时药物剂量调节的主要途径 461
21.3.2 基于固定清除率改变的剂量调节 462
21.3.1 基于药物清除率的剂量调节 462
21.4 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 463
21.5 血清肌酸酐浓度和肌酸酐清除率 464
21.5.1 由血清肌酐浓度计算肌酐清除率 465
21.6.2 列线图 468
21.6.1 尿毒症患者剂量调节的基础 468
21.6 尿毒症患者的剂量调节 468
21.6.3 原形药物排泄分数法 471
21.6.4 尿毒症患者剂量调节的多种方法的比较 475
21.6.5 总清除率法 476
21.6.6 瓦格纳法 477
21.7.1 透析 478
21.7 药物的体外去除 478
21.7.2 血液灌注 482
21.7.3 血液过滤 483
21.8.1 肝脏疾病时的剂量调节 484
21.8 肝脏疾病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484
21.8.2 药物代谢分数 485
21.8.5 病生理评估 486
21.8.4 肝血流与固有清除率 486
21.8.3 活性药物与代谢产物 486
21.8.6 激素的影响 487
21.8.7 肝功能检测及肝脏代谢标记物 488
习题 489
常见问题 489
参考文献 490
文献目录 491
22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平均滞留时间和统计矩理论 493
22.1 生理药动学模型 494
22.1.1 涉及蛋白质结合的生理药动学模型 496
22.1.3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与限制 497
22.1.2 血流限制型模型与扩散限制型模型 497
22.1.4 种间类推 498
22.1.5 生理方法与隔室方法 501
22.2 平均滞留时间 502
22.2.1 静脉注射剂量的平均滞留时间 503
22.3 统计矩理论 506
22.3.1 伴有中央隔室消除的多室模型MRT 510
22.3.2 MRT的模型独立性和模型依赖性 513
22.3.3 平均吸收时间(MAT)和平均溶出时间(MDT) 515
22.4 药动学模型的选择 516
常见问题 518
习题 518
参考文献 519
文献目录 520
附录A 相关统计学知识 521
A.1 概率 521
A.2 机率 522
A.3 试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523
A.4 数据的分析及解释 524
A.5 描述术语 525
A.6 正态分布 525
A.7 置信区间 527
A.8 统计分布和应用 528
A.9 假设检验 530
A.10 方差分析(单边) 531
A.11 能力检验 532
A.13 药动学模型 533
参考文献 533
A.12 生物等效性研究 533
B.1 药物动力学软件 534
B.1.1 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的数据与相关的药动学模型拟合,并选择一个最佳描述统计数据的模型 534
附录B 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534
B.1.5 临床药动学的应用 535
B.1.4 试验设计 535
B.1.6 计算机教学程序 535
B.2 软件包的应用 535
B.1.3 模拟 535
B.1.2 将数据与使用者定义的药动学或药效学模型拟合 535
B.4.1 PCNonlin 536
B.4 常用程序 536
B.4.2 WinNonlin 536
B.3 药动学软件 536
B.4.5 Scientist for Windows 537
B.4.4 RSTRIP 537
B.4.6 PKAnalyst for Windows 537
B.4.3 SAS 537
B.4.9 STELLA 538
B.4.8 P-STAT 538
B.4.10 NONMEM 538
B.4.7 DIFFEQ and DIFFEQ Pharmacokinetics Library 538
B.4.12 ADAPT Ⅱ 539
B.4.13 USC PACK PC PROGRAMS 539
B.4.11 MKMODEL 539
B.4.17 GastroPLUS 540
B.4.16 Cyber Patient 540
B.4.18 Instructional Programs(教育程序) 540
B.5 其他药动学程序 540
B.4.15 MathCAD 540
B.4.14 S-Plus 540
B.6 电子制表软件 541
参考文献 547
文献目录 547
附录C 常见问题和习题解答 548
附录D 人与动物研究的指导准则 584
D.1 涉及以人为对象的医学研究的道德准则 584
D.2 照料和使用动物的指导原则 585
D.3 赫尔辛基宣言 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 586
附录E 常用药物与药动学参数 589
中文索引 594
英文索引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