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悌云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05388202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

一、县域经济范畴的基本涵义 1

(一)县首先是国家的一级行政管理单位 4

(二)县有依法划定的行政管理地域 5

(三)县有一定的经济力量 5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 8

(一)有较大的独立性 10

(二)有较强的综合性 11

(三)有一定的自然区位性 11

(四)县是城乡结合点 12

三、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2

(一)县域经济的地位 13

(二)县域经济的作用 14

第二章 县域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7

一、县域经济的形成 17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9

(二)开放城乡市场 20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1

(四)矿产资源开发 21

(五)设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22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显现 22

(一)城郊型 24

(二)综合发展型 25

(四)种养加型 26

(五)集约型 26

(三)资源开发型 26

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7

(一)县域的基本概况 27

(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8

(三)乡镇企业概况 29

(四)县域之间发展的差距扩大 29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31

(一)生态环境的优化趋势 32

(二)立体型、多层次的产业结构趋势 32

(三)梯度式的城镇群落布局趋势 33

(四)城乡一体化趋势 33

(一)农业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37

一、县域经济的农业工业化 37

第三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37

(二)农村工业化的回顾 38

(三)农业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40

二、县域经济的小城镇建设 43

(一)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系 43

(二)小城镇建设的特点 45

(三)加快县域城镇建设进程 48

三、县域市场经济发展 50

(一)经营规模与市场发展 51

(二)乡镇企业与市场发展 51

(三)培育市场体系,搞活流通 52

(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52

(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4

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4

(二)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在吃、穿、住、行以及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等方面 55

(三)居民生活富裕化的重点在农村、在农民 56

五、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步骤 58

(一)根据县情确定发展战略 58

(二)根据县情选择主导产业 59

(三)根据县情改造传统经济 61

(四)根据县情制订发展措施 62

六、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确定的依据 64

(一)积累率 65

(二)农业增长率 66

(三)主导产业发展速度 66

(五)对外贸易发展速度 67

(四)有效需求增长速度 67

第四章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69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69

(一)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69

(二)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 71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 74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 74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 75

三、传统农业的改造 79

(一)传统农业改造的重要意义 79

(二)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基本思路 81

(一)充分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85

四、切实抓好粮食生产 85

(二)采取切实措施抓好粮食生产 86

五、保护与珍惜耕地 89

(一)我国耕地的基本状况与问题 89

(二)保护与珍惜耕地的基本措施 91

第五章 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乡镇企业 94

一、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94

(一)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94

(二)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96

(三)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97

(四)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阵地 97

二、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97

(一)合理布局,适当集中 98

(二)保持灵活经营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99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素质 100

(四)广开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101

(五)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企业 102

(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03

(七)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综合效益 104

三、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106

第六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08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108

(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111

(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14

(三)农村产业单一化 114

(四)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115

(一)就地转移 116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式 116

(二)异地转移 119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 120

(一)发展国民经济,为劳动力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120

(二)发展农村教育 122

(三)建立合理的土地转让机制 122

(四)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123

(五)拓展转移渠道 124

(六)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4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民工潮”的原因及特点 12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产生“民工潮”的基础 125

(四)片面的错误的舆论推波助澜 126

(二)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是产生“民工潮”的动力 126

(三)严格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产生“民工潮”的条件 126

第七章 农业商品生产和市场培育 130

一、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必要性 130

(一)商品率提高要求扩大市场 131

(二)竞争要求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132

二、影响农产品市场发育的因素 132

(一)地域性 133

(二)季节性 133

(三)周期性 133

(四)加工技术落后 133

(一)培育的原则 134

(五)通讯设施落后 134

三、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 134

(二)要素市场的培育 135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实施 139

(一)集贸市场 139

(二)批发市场 140

(三)期货市场 142

(四)市场体系实施分析 143

(五)农产品市场建立和完善中应注意的问题 146

第八章 县城与中心城镇建设 147

一、县域经济中心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147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心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47

(二)中心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151

(三)我国县域经济中心发展的启示 157

二、县域经济中心城镇的功能和作用 161

(一)中心城镇是县域社区的政治中心 162

(二)中心城镇是县域社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162

(三)中心城镇的发展能更多地吸纳剩余劳动力 163

(四)中心城镇是农村社会文明的辐射源 164

(五)中心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计划生育 164

(六)中心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65

三、县域经济中心城镇的展望 165

(一)中心城镇发展的现状 167

(二)中心城镇发展的战略措施 170

(一)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181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181

第九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形成 181

(二)资金来源渠道 183

二、自身资金的积累和调剂 184

(一)县属企业的资金积累 184

(二)乡镇企业的资金积累 186

(三)农户的资金积累 187

三、县域资金的统筹与协作 191

(一)资金筹集体制的变化 192

(二)资金统筹的多种渠道 193

(三)投资信贷是筹措资金的主要形式 195

四、国家的支持与扶助 196

(一)对农业的扶持 197

(二)对其他项目的扶持 198

五、外资的吸收和利用 202

(一)国际信贷 203

(二)国际投资 204

(三)利用外资的原则 205

(四)外债管理 207

第十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 209

一、县域经济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09

二、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213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213

(二)通信的经济效益 215

(三)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几项措施 218

(一)依靠科学技术 220

三、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抓紧软环境建设 220

(二)振兴教育事业 223

四、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 226

(一)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226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27

(三)加强管理,依法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 228

第十一章 县级政府如何领导经济工作 229

一、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229

(一)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的重要性 229

(二)如何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 232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35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236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239

三、实现经济决策的科学化 242

(一)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基本条件 242

(二)县域经济决策的一般程序 244

(三)科学化经济决策的方法 245

四、加强宏观调控 248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 249

(二)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 249

(三)规范经济行为,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需要 250

五、县级机构改革 253

(一)县级机构改革的现状 253

(二)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255

(三)深化县级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