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祝小宁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140764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以历史、现实、未来为逻辑主线,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和基本国情,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着重展现中国近现代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从贫穷落后到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着重揭示了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进程;着重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的。

导论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1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 1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趋势 4

一、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二、社会革命是近现代中国实现富强的必备前提 5

三、走向社会主义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6

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现代中国迈向辉煌前景的必然趋势 8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论》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意义 11

一、《中国近现代史论》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11

二、为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学习 14

第一章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7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17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 19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6

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社会形成 28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8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30

三、中国近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34

第三节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 35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5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8

三、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43

第二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46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冲击 46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46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 50

三、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52

四、帝国主义的文化奴役 54

第二节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57

一、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57

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59

三、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63

第三节 民族意识的觉醒 66

一、“睁眼看世界”的开明主张 66

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改良时弊、救亡图存”的主张 74

第三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78

第一节 农民阶级的救国蓝图和斗争实践 78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78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83

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87

一、洋务新政的兴办 87

二、洋务思潮的作用 93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 96

第三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 98

一、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98

二、维新思潮的地位和影响 102

三、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104

第四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108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08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08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13

三、资产阶级政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116

四、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 120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21

一、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121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24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25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128

一、辛亥革命的失败 128

二、辛亥革命失败留下的启示 130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 133

第一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必要性 133

一、中国社会更加黑暗 133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失败 135

三、中国革命必须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137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可能性 137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 137

二、辛亥革命后国内的新变化 140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4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4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150

三、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151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52

第六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54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54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54

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5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59

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59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65

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 167

第三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170

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 170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 174

第七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88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188

一、宁汉合流和东北易帜 188

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90

三、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反动统治 192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兴起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95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195

二、中国革命的新方向 199

三、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202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206

五、中国共产党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及长征的胜利 209

第八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13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13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九一八事变 213

二、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15

三、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一二·九”运动 218

四、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221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25

第二节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 227

一、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27

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和失利 230

三、共产党的全民抗战路线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气象 23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37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形势 237

二、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斗争 239

三、全国人民克服严重困难,坚持持久抗战 241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244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244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48

第九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52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自卫战争 252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52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255

三、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262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264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64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 270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 276

一、战略决策的胜利和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27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8

第十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284

第一节 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284

第二节 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288

一、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88

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有了充分的可能 290

第三节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93

一、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93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29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02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302

二、一届人大的召开 308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意义 311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1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316

一、探索开始的时代背景 316

二、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 317

三、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成果 3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的曲折 323

一、全国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323

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的兴起 325

三、对“左”倾错误的觉察和纠正 327

四、恢复和整顿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32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及其历史教训 332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32

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相继被粉碎 336

三、“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历史教训 339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43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43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43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工作重点的转移 345

三、拨乱反正的完成 347

四、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350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351

一、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351

二、城市改革开始起步 355

三、走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57

主要参考文献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