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概述 1
第一章 财政收入 14
第一节 税收收入 18
一、清代捐税收入 18
二、民国时期捐税收入 1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税收 19
第二节 企业收入 40
一、上交利润 42
二、上交基本折旧基金 51
三、上交多余流动资金 52
四、固定资产变价收入 53
五、弥补企业亏损 53
六、价格差距补贴 61
七、国营企业所得税和调节税 62
八、资金占用费 63
九、国营企业承包收入退库 64
第三节 农业税收 65
一、田赋 65
二、农业税 67
三、农林特产税 73
四、耕地占用税 76
第四节 其他收入 79
一、公产收入 81
二、摊位租 81
三、事业收入 81
四、清理积压物资收入 81
六、罚没和赃款赃物变价收入 82
五、以前年度支出收回 82
七、规费收入 85
八、其他杂项收入 86
九、契税 86
第五节 上级补助收入 89
第六节 公债及国库券 94
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94
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94
三、国库券 95
四、特种国债及保值公债 96
第七节 两项“基金” 97
一、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97
二、预算调节基金 99
第二章 财政支出 100
一、基本建设支出 101
第一节 经济建设支出 101
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112
三、流动资金支出 119
四、企业四项费用 126
五、科技三项费用 130
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130
第二节 城市维护费 145
一、道路 148
二、桥梁 150
三、排水 151
四、环卫 152
五、园林绿化 153
六、自来水 154
七、煤气 155
八、路灯 155
九、公共汽车 156
十一、住宅 157
十、消防、交通 157
十二、其他公共工程设施 158
十三、其他城市维护支出 158
第三节 文化教育卫生支出 161
一、文化事业费 163
二、出版事业费 169
三、教育事业费 169
四、卫生事业费 182
五、公费医疗经费 190
六、文物事业费 192
七、党政群干部训练事业费 193
八、体育事业费 194
十、地震事业费 197
九、档案事业费 197
十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 198
十二、计划生育事业费 200
十三、其他文教事业费 201
第四节 科学事业费支出 201
第五节 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 203
一、农场事业费 206
二、农业事业费 208
三、畜牧事业费 210
四、农机事业费 211
五、林业事业费 212
六、水利事业费 213
七、水产事业费 215
九、乡镇企业事业费 216
十、农业资源调查和规划费 216
八、气象事业费 216
十一、其他农林水事业费 217
第六节 其他部门事业费 217
一、旅游事业费 217
二、华侨事业费 217
三、工商管理事业费 218
四、税务事业费 218
五、统计事业费 218
六、劳改劳教事业费 218
七、其他事业费 219
第七节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221
一、抚恤事业支出 221
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222
三、自然灾害救济支出 225
四、离退休经费支出 226
五、其他民政事业费支出 227
第八节 行政管理费和公检法支出 227
一、行政支出 230
二、公检法支出 236
第九节 价格补贴支出 238
第十节 其他支出 240
一、国防战备支出 240
二、人民防空支出 240
三、“五·七”干校支出 241
四、干部下放支出 241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出 242
六、“四清”运动支出 244
七、“文革”经费支出 245
八、落实政策和“处遗”支出 245
九、地方外事支出 245
十一、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支出 246
十、财政贴息支出 246
十二、其他杂项支出 247
第十一节 上解支出 247
一、定额上解 249
二、比例上解 249
三、超收分成上解 249
四、增收分成上解 249
五、按递增比例上解 249
六、烟税、酒税收入超上年分成上解 249
七、农业税提价上解 249
八、耕地占用税专项上解 249
九、企业下放增加收入上解 249
十、其他专项上解 250
十一、中央财政借款和贡献款 250
第三章 财政管理 251
第一节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252
一、广西对柳州市的财政管理体制 252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262
三、城(郊)区财政管理体制 264
第二节 预算的编制、调整与决算 265
一、预算的编制 265
二、预算执行与调整 267
三、财政决算 273
第三节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277
第四节 企业财务管理 282
一、工业企业财务管理 282
二、商业企业财务管理 306
三、农牧企业财务管理 311
四、预算外企业财务管理 312
五、外贸外资企业财务管理 313
六、中央企业财务管理 315
第五节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 317
一、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 317
二、预算单位分类管理情况 318
三、支出标准制度略述 318
第六节 公费医疗经费管理 321
第七节 农业事业财务管理 323
第八节 农业“四税”征收管理 325
一、农业税征收管理 325
二、农林特产税征收管理 331
三、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 332
第九节 财政监督与检查 332
一、财政监察 332
二、财务检查 335
第四章 财政信用 338
第一节 小型技术组织措施贷款 339
第二节 周转金 341
一、财政支农周转金 341
二、商业周转金 343
三、文教卫生事业周转金 343
第三节 财务开发投资资金 344
第四节 民族经济发展资金 345
第五节 信托投资资金 347
第五章 预算外资金 349
第一节 财政部门预算外资金的发展与管理 349
第二节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 354
第三节 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预算外资金 358
第六章 财政科学研究及学术活动 362
第一节 组织专题调查 362
第二节 开展课题研究 363
第四节 进行学术交流 364
第三节 撰写理论文章 364
第五节 编辑刊物资料 371
第六节 搜集、编辑历史资料 372
第七章 会计管理及会计队伍建设 373
第一节 会计管理工作 373
一、柳州市会计管理工作的创建时期 373
二、大跃进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教训 374
三、会计管理工作在经济调整中恢复 375
四、在改革中发展的会计管理工作 375
第二节 财务会计整顿验收与会计工作达标升级 377
第三节 会计人员职称评定 379
第四节 会计人员知识培训和学历教育 380
一、解放初期的会计培训 380
二、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教育 381
四、组织会计人员参加全国会计知识大赛 382
三、会计人员的学历教育 382
第八章 财政机构 384
第一节 建国后内部机构及人员配置 385
一、柳州市政府财粮科、财政科(1949年12月—1956年9月) 385
二、柳州市财政局(1956年9月—1958年10月) 386
三、柳州市财政税务局(1958年10月—1960年9月) 386
四、柳州财政局(1960年9月—1961年1月) 387
五、柳州市财政局(1961年1月—1962年1月) 387
六、柳州市财政局(1962年1月—1968年8月) 387
七、生产指挥组财政小组(1968年8月—1971年10月) 387
八、柳州市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1年10月—1972年10月) 388
九、柳州市革命委员会财政局(1972年10月—1973年12月) 388
十、柳州市革命委员会财政局(1973年12月—1980年9月) 388
十一、柳州市财政局(1980年9月—1990年12月) 388
一、行政机构 389
第二节 1990年末财政局内部机构 389
二、事业机构 391
三、其他机构 392
第三节 城区、郊区和乡镇财政机构 393
一、城区财政机构 393
二、郊区财政机构 394
三、乡、镇财政机构 394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局 394
第五节 财政局(科)历年行政领导人名录 394
一、柳州市人民政府财粮科(1949年12月—1953年初) 394
四、柳州市财政局(1958年10月—1960年9月,财、税、银、保险合署办公时期) 395
五、柳州财政局(1960年9月—1961年1月,柳州地、市财政合署办公时期) 395
六、柳州市财政局(1961年1月—1962年1月财、税、银合署办公时期) 395
二、柳州市人民政府财政科(1953年初—1956年9月) 395
三、柳州市财政局(1956年9月—1958年10月,财政、税务合并时期) 395
七、柳州市财政局(1962年1月—1968年9月财税分设后) 396
八、柳州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财政小组(1968年8月—1971年9月) 396
九、柳州市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1年10月—1972年10月财政局、税务局、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合署办公时期) 396
十、柳州市革命委员会财政局(1972年10月—1973年12月银行分立后,财政税务仍合署办公时期) 396
十一、柳州市革命委员会财政局(1973年12月—1980年9月税务分立后) 396
十四、柳州市财政局(1985年6月—1990年12月) 397
十五、柳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1989年7月—1990年12月) 397
十三、柳州市财政局(1984年7月—1985年6月) 397
十二、柳州市财政局(1980年9月—1984年6月) 397
柳州市财政大事记 398
附录 504
《广西财政年鉴(1990—1994)·柳州市财政》 504
《广西财政年鉴(1995—2000)·柳州市财政》 521
《柳州府马平县志》摘录 553
《柳江县志》摘录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