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
第二节 药理学的发展与分支学科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三节 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4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及影响因素 4
一、被动转运 4
二、主动转运 6
三、膜动转运 6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6
一、吸收 6
二、分布 7
三、生物转化 9
四、排泄 10
一、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11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11
二、药动学常用参数及其意义 13
三、房室模型 17
四、连续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 17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9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19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9
二、药物效应的基本类型 19
三、药物效应的选择性 19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20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21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22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22
二、受体的特性 23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23
一、受体概念及相关术语 23
三、受体学说 24
四、受体类型 24
五、受体与药物 25
六、药物作用受体后的信号转导 26
七、受体调节 27
第四节 药物的构效关系与量效关系 27
一、药物的构效关系 27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28
三、药物的安全评价 30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32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2
一、药物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 32
三、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33
二、用药时间与间隔 33
第二节 机体因素 35
一、年龄 35
二、性别 36
三、遗传因素 36
四、病理状态 37
五、心理因素 37
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37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39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39
一、按解剖学分类 39
二、按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 39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39
三、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和消除 40
一、传出神经突触的超微结构 40
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40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及其效应 42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命名和分类 42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效应 43
三、传出神经系统递质效应的分子机制 43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和分类 44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 44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45
第六章 拟胆碱药 46
第一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 46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 46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 47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 49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49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0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2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54
第四节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 55
第七章 抗胆碱药 57
第一节 M受体阻断药 57
一、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57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60
第二节 N胆碱受体阻断药 61
一、N1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 61
二、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 62
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65
第一节 α受体激动药 65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65
第二节 α,β受体激动药 67
二、α1受体激动药 67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 71
第三节 β受体激动药 71
二、β1受体激动药 72
第九章 抗肾上腺素药 73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 73
一、短效类 73
二、长效类 74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75
一、药理作用 75
二、临床应用 76
三、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76
一、药理作用 78
二、局部麻醉的方法 78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78
三、常用局麻药 79
四、局麻药作用的影响因素 80
第十一章 全身麻醉药 81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81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83
第三节 复合麻醉 85
第十二章 镇静催眠药 87
第一节 苯二氮?类 87
第二节 巴比妥类 91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 92
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92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93
第一节 抗癫痫药 94
一、概述 94
第十三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94
二、治疗药物 95
第二节 抗惊厥药 100
第十四章 抗帕金森病药和阿尔海默病药 101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101
一、拟多巴胺类药 102
二、抗胆碱药 105
第二节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105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 106
二、M受体激动药 108
第十五章 抗精神失常药 109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109
一、吩噻嗪类 109
四、其他类 113
三、丁酰苯类 113
二、硫杂蒽类 113
第二节 抗抑郁症药及抗躁狂症药 114
一、抗抑郁症药 114
二、抗躁狂症药 116
第三节 抗焦虑药 116
第十六章 镇痛药 117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17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122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 125
第四节 阿片受体阻断剂 126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与促大脑功能恢复药 127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127
第二节 延髓呼吸中枢兴奋药 128
第三节 促脑功能恢复药 129
二、镇痛作用 131
一、解热作用 131
第十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31
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性 131
三、抗炎作用 132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132
一、水杨酸类 132
二、苯胺类 134
三、吡唑酮类 135
四、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136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138
第四节 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 138
第五节 抗痛风药 139
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 141
第一节 正常心肌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41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141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142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143
一、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143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144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45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145
二、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50
三、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 150
四、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 151
五、其他类药 153
第四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 153
第二十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54
第一节 CHF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药物分类 154
一、CHF时心肌的功能和结构变化 154
四、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155
二、CHF时神经内分泌的改变 155
三、CHF时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155
第二节 强心苷类 156
一、体内过程 156
二、药理作用 157
三、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 158
四、临床用途 159
五、不良反应 159
六、中毒的预防与治疗 160
七、药物相互作用 160
八、给药方法 161
第三节 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作用药 161
一、儿茶酚胺类 161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I) 161
一、血管扩张药 162
二、钙通道阻滞药 162
三、钙增敏剂 162
第四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血管扩张药 162
第五节 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163
一、血管紧张素酶抑制药 163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164
第六节 其他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64
一、利尿药 164
二、β受体阻断药 165
第二十一章 抗心绞痛药 166
第一节 心绞痛病理生理基础与治疗策略 166
第二节 硝酸酯类 167
一、体内过程 167
二、药理作用 168
第三节 β受体阻断药 169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170
二、临床应用 170
三、注意事项与药物相互作用 170
第四节 钙通道阻滞药 171
第五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 172
第二十二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第二节 调血脂药 173
一、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174
二、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176
三、降低Lp(a)的药物 178
第三节 抗氧化剂 178
第五节 保护血管内皮药 180
二、n-6型多烯脂肪酸 180
一、n-3型多烯脂肪酸 180
第四节 多烯脂肪酸类 180
第二十三章 抗高血压药 182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分类 182
第二节 第一线抗高血压药 183
一、利尿药 183
二、钙通道阻滞药 184
三、β受体阻断药 185
四、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 187
第三节 第二线抗高血压药 189
一、中枢性降压药 189
二、α1受体阻断药 190
三、血管平滑肌舒张药 191
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192
一、钾通道开放药(钾外流促进药) 193
第四节 新型抗高血压药 193
五、神经节阻断药 193
二、肾素抑制药 194
三、5-HT受体阻断药 194
四、前列环素合成促进药 194
五、内皮素受体阻断药 194
第五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195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196
第一节 利尿药 196
一、肾脏泌尿生理及利尿药作用部位 196
二、常用的利尿药 197
第二节 脱水药 201
第二十五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203
第一节 抗凝血药 203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205
第三节 促纤维蛋白溶解药 206
第四节 促凝血药 207
第五节 抗贫血药 208
第六节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211
第七节 血容量扩充药 212
第二十六章 组胺受体阻断药 213
第一节 H1受体阻断药 213
第二节 H2受体阻断药 214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216
第一节 平喘药 216
一、支气管扩张药 216
二、抗炎性平喘药 218
三、抗过敏平喘药 218
第二节 镇咳药 219
二、黏痰溶解药 220
第三节 祛痰药 220
一、黏液分泌促进药 220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221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221
一、抗酸药 221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222
三、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药物 223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224
第二节 助消化药 225
第三节 止吐药 225
第四节 泻药 227
一、容积性泻药 227
二、接触性泻药 227
三、润滑性泻药 227
第六节 利胆药 228
第五节 止泻药 228
第二十九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 229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229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232
第三十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234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与抗雌激素类药 235
一、雌激素类药 235
二、抗雌激素类药 237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 237
一、孕激素类药 237
二、抗孕激素类药 239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 239
一、雄激素类药 239
二、同化激素类药 241
一、主要抑制排卵和着床的避孕药 242
第四节 避孕药 242
二、男用避孕药 244
三、外用避孕药 244
第三十一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45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246
一、体内过程 246
二、生理效应及药理作用 247
三、临床应用 249
四、不良反应 250
五、禁忌证 252
六、药物相互作用 252
七、用法及疗程 253
一、促皮质素 254
第二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254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255
第三节 盐皮质激素 256
第三十二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57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257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分泌与调节 257
二、体内过程 258
三、药理作用 259
四、临床应用 259
五、不良反应与禁忌证 260
六、药物相互作用 260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260
一、硫脲类 260
二、碘及碘化物 262
三、放射性碘 263
四、β受体阻断药 264
第三十三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265
第一节 胰岛素 265
一、体内过程 265
二、药理作用 266
三、临床应用 267
四、不良反应 267
五、药物相互作用 268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268
一、磺酰脲类 268
二、双胍类 271
三、胰岛素增敏药 272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273
一、双磷酸盐 274
第一节 抗骨质疏松药 274
第三十四章 抗骨质疏松药与减肥药 274
二、雌激素 275
三、植物雌激素 276
四、降钙素 277
五、氟化物 278
六、类固醇激素 278
七、甲状旁腺激素 278
八、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279
九、钙剂 279
十、维生素D 279
第二节 减肥药 279
第三十五章 抗菌药物概论 281
第一节 常用术语 281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282
一、细菌耐药性 283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对策 283
二、耐药性的产生 284
三、耐药的机制 284
四、细菌耐药性对策 285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286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86
二、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287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90
第一节 抗菌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性 290
一、抗菌作用机制 290
二、耐药机制 290
第二节 青霉素类 291
一、分类 291
二、窄谱青霉素类 292
四、广谱青霉素类 294
三、耐酶青霉素类 294
五、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295
六、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295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 296
一、分类及抗菌特点 296
二、体内过程 297
三、抗菌机制及耐药性 297
四、临床应用 297
五、不良反应 297
第四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98
第五节 其他β-内酰胺类 298
一、碳青霉烯类 298
二、氧头孢烯类 298
四、单环β-内酰胺类 299
三、头霉素类 299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00
一、体内过程 300
二、抗菌作用 300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300
三、作用机制 301
四、耐药性 301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303
第三节 万古霉素类 304
一、体内过程 304
二、抗菌作用及机制 304
三、耐药性 305
四、临床应用 305
五、不良反应 305
一、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点 306
第三十八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 306
第一节 氨基苷类抗生素 306
二、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 309
第二节 多黏菌素 312
第三十九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314
第一节 四环素类 314
一、抗菌作用 314
二、作用机制 314
三、耐药性 314
第二节 氯霉素类 316
第四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318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318
一、概述 318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321
一、概述 323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 323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 325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 326
第四十一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329
第一节 抗真菌药 329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329
二、唑类抗真菌药 331
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332
四、嘧啶类抗真菌药 333
第二节 抗病毒药 333
一、概述 333
二、常用的抗病毒药 334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340
一、第一线抗结核病药 340
第四十二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340
二、第二线抗结核病药 344
三、新一代抗结核病药 345
四、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346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346
第四十三章 抗疟药 348
第一节 概述 348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348
二、抗疟药的分类 349
第二节 常用抗疟药 350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350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353
三、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353
四、抗疟药的临床选用 353
一、主要作用于肠内、外阿米巴病药 355
第一节 抗阿米巴病药 355
第四十四章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355
二、主要作用于肠腔内的阿米巴病药 356
三、主要作用于肠腔外阿米巴病药 357
第二节 抗滴虫病药 357
第四十五章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359
第一节 抗血吸虫病药 359
第二节 抗丝虫病药 360
第四十六章 抗肠蠕虫药 362
一、驱线虫药 362
二、驱绦虫药 364
三、抗肠蠕虫药的合理选用 364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365
第一节 概述 365
一、细胞动力学及其在肿瘤化学治疗中的意义 365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366
三、抗恶性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367
第二节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368
一、烷化剂 368
二、抗代谢药 369
三、铂类配合物 371
四、激素类药物 371
五、抗肿瘤抗生素 373
六、抗肿瘤植物药 374
第三节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377
第四十八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378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378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381
中文药名索引 385
英文药名索引 396
参考书目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