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类比 先秦诸子譬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朝阳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300312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提出逻辑学意义的譬(类比)——类比与修辞学意义的譬——比喻的区分标准。接着,分别考察譬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中发展的历史沿革,论述先秦诸子有关譬的思想观点和应用譬的实际情形,重点研究了孔子的逻辑方法——能近取譬和道德原则——忠恕之道之间的关系,《墨辩》关于譬的理论依据的思想。最后,对譬进行综合性研究,突出譬具有同类性、自排性、可替换性、多边性和可消除性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一 研究的对象 2

二 研究的范围 11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预期目标和意义 13

一 研究的方法 13

二 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15

第一节 老子的譬及其特点 19

一 老子的譬 19

第二章 老子的譬——类比的肇端 19

二 老子譬的基本特点 22

第二节 譬与“静观”、“玄览”,老子用譬的错误 24

一 譬与“静观”、“玄览” 24

二 老子用譬的错误 26

第三章 孔子的能近取譬——应用在伦理思维中的逻辑方法 31

第一节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 31

一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区别 32

二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联系 50

三 能近取譬、忠恕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60

一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运用机制 65

第二节 伦理活动中的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 65

二 能近取譬、忠恕之道和义务冲突 70

三 能近取譬的依据与伦理行为的成败 72

第四章 墨子的譬——理论化的尝试 75

第一节 墨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75

一 墨子的逻辑之譬和修辞之譬 75

二 譬与“类”、“故”、“法” 78

第二节 墨子譬的种类和特点 93

一 譬的种类 93

二 墨子的譬与老子的譬、孔子的能近取譬 98

一 能近取譬与强恕而行 103

第五章 孟子的譬及其两种形态 103

第一节 孟子的能近取譬及其理论依据 103

二 能近取譬的理论依据 111

三 能近取譬与道德义务的冲突 117

第二节 孟子的譬、谈辩之譬和能近取譬 118

一 孟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119

二 譬、谈辩之譬和能近取譬 126

第六章 庄子的譬 131

第一节 庄子譬的基本特点 131

一 庄子的修辞之譬与逻辑之譬 131

二 庄子譬的基本特点 134

一 庄子对物类关系的认识 139

第二节 庄子的“类”和譬 139

二 庄子“类”观念对譬的影响 148

第七章 《墨辩》的譬——理论化的完成 151

第一节 《墨辩》的譬:思维方法和谈辩方法 151

一 譬的定义 151

二 譬与“辩” 156

三 譬与“说” 160

第二节 《墨辩》譬的依据——“三物”范畴 169

一 譬与“故” 169

二 譬与“理” 175

三 譬与“类” 179

四 譬的谬误论 185

第三节 《墨辩》譬的特点 187

一 譬与“侔”、“援”、“推” 187

二 《墨辩》譬的特点 193

第八章 荀子的譬 200

第一节 荀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200

一 譬与“类” 200

二 譬与“故”、“理” 207

第二节 荀子譬的基本特点 212

一 譬:谈辩方法 212

二 是非标准和譬 216

三 关于伦理思维方法——能近取譬的问题 217

第九章 韩非子的譬 220

第一节 韩非子譬的逻辑学意义 220

一 韩非子的逻辑之譬 220

二 韩非子的修辞之譬 226

第二节 韩非子的譬和“推类” 231

一 韩非子的“类” 231

二 譬与“推类”、“连类” 234

三 逻辑矛盾的形象化表达:“矛盾之说” 236

第一节 譬的本质、譬和“类”的关系 240

第十章 总论——关于中国古代譬的一般问题 240

一 譬的本质和形式结构 242

二 譬、“类”和“类推” 244

第二节 比较研究、譬的基本特点 247

一 比较研究 247

二 譬的基本特点 255

附录一 譬的思维 260

附录二 墨子的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 271

附录三 参考文献 284

一 主要著作 284

二 主要论文 293

后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