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精神 3
一、现代法的精神刍议 3
(一)法的精神的含义 3
(二)现代法的精神的内容 4
(三)研究社会主义现代法的精神的意义 5
二、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7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存在不容置疑 7
(二)“过时论”是没有根据的 9
(三)“幼稚论”和“滞后论”都有片面性 10
(四)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3
(一)法律文化继承的概念 14
三、论法律文化的继承 14
(二)继承的根据 18
(三)继承的内容 23
四、社会主义民主 29
(一)民主及其历史发展 29
(二)民主与社会主义 32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2
(四)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41
(五)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42
五、依法治国论 44
(一)法治的历史发展及存在形态 44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艰难探索 48
(三)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 54
(四)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64
(五)法治观念的更新 67
六、法律价值论 76
(一)法律价值的概念 76
(二)秩序 80
(三)自由 84
(四)正义 89
(五)效率 96
(六)安全 102
(七)法律与价值的关系 103
七、权利本位论 105
(一)权力和义务的一般关系 105
(二)关于法律本位的讨论 107
(三)社会主义权利本位论 110
第二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观 114
八、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法律观 114
(一)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法律观的对立 114
(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律观的客观基础 115
九、法律平等观 121
(一)司法平等和立法平等的含义 122
(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律平等观 123
(三)立法平等论同阶级性是对立的 132
(四)社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资产阶级法律面前平等原则辨析 133
十、人权观 143
(一)研究人权理论的意义 143
(二)人权的概念 149
(三)关于人权的阶级性与共同性问题 156
十一、法律经济学简述 170
(一)法律经济学在西方的兴起 170
(二)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及评价 176
十二、市民社会理论与法 187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187
(二)公法与私法的分立与结合 207
第三编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法制建设 222
十三、立法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222
(一)立法概念问题 222
(二)立法观念问题 223
(三)立法体制问题 231
(四)立法程序问题 242
(五)立法技术问题 249
十四、法律实行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253
(一)法律实行及其评价 253
(二)法律实行方式及其关系 257
(三)法律实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266
十五、法律监督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274
(一)法律监督的主体和对象 274
(二)立法监督问题 281
(三)执法监督和司法监督问题 288
第四编 对传统法理学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294
十六、法的起源 294
(一)我国法学界改革开放以来的争论 294
(二)法不是从来就有的 296
(三)永恒论的历史渊源 308
(一)法的本质概说 315
十七、法的本质 315
(二)关于统治阶级意志 321
(三)阶级性说 338
(四)社会性说 341
(五)坚持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之必要 347
十八、关于法律本质的哲学思考 354
(一)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354
(二)法律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355
(三)法律的阶级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62
(四)法律多层次本质的探索 366
(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加强与阶级斗争弱化的辩证统一 372
(一)传统的绝对统一论是不可取的 383
十九、论法与政策的辩证关系 383
(二)折衷的“均衡论”也是不可取的 384
(三)政策与法是辩证统一的 385
(四)法与政策的矛盾 390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法与政策关系的意义 394
二十、关于法律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 397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397
(二)法律关系的性质 404
(三)法律关系的分类 409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 412
(五)经济法律关系初探 416
(六)刑事法律关系初探 431
附录(各编参考论著目录)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