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宓庆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0115261
  • 页数:5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明确指出,其对比研究是为了服务于翻译,以汉语为本位的,遵循“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原则,采取“相对可比”的态度,研究非常系统、描写非常细致。第一章探讨汉英对比研究方法论与翻译问题,第二章为汉英语法特征比较,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探讨了汉英主语、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差异以及进行双语转换的问题。第六章是汉英短语比较。第七章对汉英句子基本特征、现代汉语基本句型进行了分析,并参照汉语句型探讨了汉英句型的对应问题。第八章是汉英语段比较,探讨汉译英中的句子组织问题。第九章 语序问题;第十章 被动语态。第十一章 汉英时、体差异,解决翻译的时体转换问题。第十二章探讨汉英“虚拟”表示法差异。第十三章为汉英表现法比较。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为 汉英词的比较与翻译,从词语结构与语义的关系来分析。第十六章为汉英思维方式比较,重点考察了支配表现法的深层因素: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

引论 了解汉语,理解汉语 1

0.0 概述 1

0.1 汉语是极富审美感性的语言 2

0.1.1 汉语文字的形象化 2

0.1.2 汉语语源复杂的感性特征 4

0.1.3 声调赋予汉语特有的审美感性 8

0.2 汉语是一种重意念、重以意役形的语言 15

0.3 汉语是一种寓“理”(语法)于“意”的语言:它的语法呈隐性 21

0.4 结语 24

第一章 汉英对比研究方法论与翻译问题 27

1.1 汉英对比研究方法论 27

1.1.0 概述 27

1.1.1 本位原则 28

1.1.2 “相似性”和“非相似性”并重的原则 34

1.1.3 描写主义的原则 39

1.1.4 体用原则 48

1.1.5 关于“比较标准” 49

1.1.6 结语 51

1.2 语言对比研究与翻译问题 53

1.2.0 概述 53

1.2.1 翻译学应用理论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原则 54

1.2.2 翻译学应用理论(汉英对比)研究的三个层次 56

1.2.3 结语 58

第二章 汉英语法特征比较 60

2.0 概述 60

2.1 比较与分析 61

2.1.1 汉语语法的隐含性 62

2.1.2 汉语词语句法功能标定性弱势 67

2.1.3 汉英语序差异概述 70

2.1.4 “形合”与“意合”初论 74

2.1.5 汉英音系与语法的关系差异悬殊 75

2.1.6 汉英语法歧义比较 78

2.2 结语 80

第三章 汉英主语的差异及转换问题 83

3.0 概述 83

3.1 比较与分析 87

3.1.1 英语的主谓提挈机制 88

3.1.2 汉英主语的特征比较 91

3.1.3 汉英主语的类型比较 92

3.1.4 汉语主语的形态弱势 97

3.1.5 汉英主语的语法功能比较 98

3.2 汉英翻译中的主语转换问题 99

3.2.1 对应(Equivalence) 99

3.2.2 转换(Shift) 100

3.2.2.1 词类转换式主语转移 100

3.2.2.2 推导式主语转移 102

3.2.2.3 反逆式主语转移 104

3.2.3 补充(Supplement) 106

3.2.3.1 补充主语的手段 107

3.2.3.2 补充泛指性代词或名词 107

3.2.3.3 补充人称代词 108

3.2.3.4 补充逻辑推导产生的主语 109

第四章 汉英谓语差异:汉译英中的主谓定位问题 112

4.0 概述 112

4.1 比较与分析 113

4.1.1 英语谓语的基本特征:英语形式程式的核心 114

4.1.2 汉语谓语的独立性、自足性较强,形式机制弱 116

4.1.3 汉语谓语构成成分复杂多样 118

4.1.4 汉语谓语形式比较复杂 120

4.1.4.1 连动式谓语 120

4.1.4.2 兼语式谓语 123

4.1.4.3 紧缩式谓语 125

4.1.5 汉英补语对比 126

4.1.6 汉英谓语比较结语 133

4.2 汉英翻译中谓语转换的对策和方法 134

4.2.1 对应 134

4.2.2 变通 135

4.2.3 补充 141

4.3 特殊谓语结构的翻译问题 142

4.3.1 连动式主谓结构 142

4.3.2 兼语式主谓结构 144

4.3.3 “有”字句 145

4.4 主谓定位参照规范 146

第五章 汉英宾语差异及转换问题 149

5.0 概述 149

5.1 比较与分析 150

5.1.1 汉语动语材料的多样化 153

5.1.2 汉语宾语的构成材料也比较复杂 156

5.1.3 汉语动词与英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 158

5.2 对策与翻译参照规范 162

第六章 汉英短语比较 166

6.0 概述 166

6.1 比较与分析 167

6.1.1 汉英短语结构对比 168

6.1.2 汉英短语类别对比 175

6.1.3 汉英短语功能对比 188

6.1.3.1 汉语短语的句法扩展性 189

6.1.4 汉英短语意义的判定问题 193

6.2 结语 195

第七章 汉英句式差异:汉译英中的句子组织问题(一) 198

7.0 概述 198

7.1 比较与分析 200

7.1.1 汉英基本句结构比较 201

7.1.2 基本句结构特征:句扩展式汉英递归性不同 205

7.2 汉英句型转换的对策和方法 208

7.3 现代汉语的若干特殊句式 213

7.3.1 “把”字句 213

7.3.2 “是”字句 217

7.3.2.1 概述 218

7.3.2.2 “是”字句下位句型及变式 224

7.4 汉英句型转换参照规范 231

第八章 汉英语段比较:汉译英中的句子组织问题(二) 234

8.0 概述 234

8.1 比较与分析 235

8.1.1 “形式主轴”与“意念主轴” 236

8.1.2 再论“形合”与“意合” 241

8.1.3 汉英语段结构差异 244

8.1.4 汉英语段扩展模式 245

8.1.4.1 主语的承接功能 246

8.1.4.2 语段中的语言结构分析 247

8.1.4.3 语段中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 251

8.1.5 关于现代汉语流水句 259

8.1.6 结语 262

8.2 对策和方法 263

8.2.1 分切(断句) 263

8.2.2 合并(并句) 265

8.2.2.1 隐性联接与显性联接 265

8.2.2.2 从属关系联接 268

8.3 语段转换参照规范 273

第九章 语序问题 275

9.0 概述 275

9.1 比较分析与方法 277

9.1.1 英语语序的稳定性 278

9.1.2 英语语序的变通性 279

9.1.3 汉语语序概述 284

9.1.4 汉语语序的时序律(PTS) 291

9.1.5 汉英语序的范围律(PSS) 294

9.1.6 汉英语序的主客律(PSOS)与表里律(PEIS) 295

9.1.7 汉英语序的因果律(PCRS) 299

9.1.8 句子的信息焦点 303

9.2 对策和参照规范 307

9.3 结语 307

第十章 被动语态 311

10.0 概述 311

10.1 比较与分析 312

10.1.1 基本特征 313

10.1.2 结构形式问题 316

10.1.3 语态的暗含义 318

10.1.4 英语词汇手段的被动暗含义 318

10.1.5 显性被动与隐性被动 319

10.1.6 结语 327

10.2 对策和方法 327

10.2.1 语态分析 327

10.2.2 语态转换 331

10.2.2.1 汉语非主谓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 331

10.2.2.2 汉语话题—述题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 331

10.2.2.3 汉语泛指主语句转换为英语被动句 333

10.2.2.4 汉语“被”字句 334

10.2.2.5 可译成英语被动式的其他汉语句式 336

10.3 参照规范和结语 338

第十一章 汉英时、体差异:翻译中的时体转换问题 340

11.0 概述 340

11.1 比较与分析 341

11.1.1 汉语动词时、体形态弱势 342

11.1.2 英语动词时、体形态标定与汉语对应式 352

11.1.3 泛时性问题 357

11.2 对策和方法 362

11.2.1 英语时、体选择定时性原则分析 362

11.2.2 原语形式分析 364

11.2.3 时、体变通 366

11.3 参照规范与结语 368

第十二章 汉英“虚拟”表示法差异 369

12.0 概述 369

12.1 比较与分析 370

12.1.1 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 371

12.1.2 虚拟手段 372

12.1.2.1 英语的虚拟手段与汉语的词汇对应式 372

12.1.2.2 汉语的“虚拟”手段与英语的动词形态(形式)对应式 377

12.1.2.2.1 汉语表示“虚拟”的显性手段 377

12.1.2.2.2 汉语表示“虚拟”的隐性手段 381

12.1.3 “虚拟”意义问题 382

12.2 汉英“虚拟”式转换参照规范和结语 385

12.2.1 英语虚拟式表述手段的封闭性 386

12.2.2 汉语“虚拟”式表述手段的开放性 386

12.2.3 汉语“虚拟”式表述的制约手段 388

第十三章 汉英表现法比较 391

13.0 概述 391

13.1 比较与分析 394

13.1.1 汉英形态体系差异 396

13.1.1.1 汉英形态的类型及形态体系结构差异 396

13.1.1.2 语法—语义功能差异 400

13.1.2 前述(PS)和结述(CS)的分布模式 401

13.1.3 三论“形合”与“意合” 403

13.1.4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 409

13.1.5 直接陈述与间接陈述 417

13.1.5.1 汉英概念命名差异 418

13.1.5.2 汉英使用代词的差异 419

13.1.5.3 明与暗、显与隐 421

13.1.6 汉语中的重叠表现法 424

13.2 对策和方法 429

13.2.1 再论形态表意与词汇表意 429

13.2.2 再论前述成分与结述成分 432

13.2.3 动词优势与名词(及介词)优势 433

13.3 结语 435

第十四章 汉英词的比较与翻译(一) 437

14.0 概述 437

14.1 比较与分析 437

14.1.1 汉英词义一般比较 439

14.1.2 汉英词义与语素的关系 441

14.1.3 新义新词与新义旧词 445

14.1.4 实与虚 446

14.1.5 结构词与虚词 449

14.2 结语 454

第十五章 汉英词的比较与翻译(二) 456

15.0 概述 456

15.1 汉英词语的语义关系 456

15.2 词义辨析 460

15.2.1 词语结构分析:语素是词义的基本理据 460

15.2.2 词语语序分析:LR对接与RL对接 464

15.2.3 词语语境分析:功能与意义的统一 466

15.3 汉词英译法 468

15.3.1 对应 468

15.3.2 阐释 469

15.3.3 引申 469

15.3.4 转换 470

15.3.5 淡化(虚化) 472

15.3.6 融合 473

15.3.7 替代 473

15.3.8 音译 474

15.3.9 注释 474

15.4 词语翻译的参照规范 475

15.4.1 译词的原则性 475

15.4.2 译词的灵活性:意义寓于使用 477

15.4.2.1 词义的语境化 479

15.4.2.2 搭配的约定式 479

15.4.3 汉语新词语的翻译问题 480

第十六章 汉英思维方式比较 483

16.0 概述 483

16.1 比较与分析 485

16.1.1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487

16.1.2 悟性与理性 492

16.1.3 主体意识与非人称主语 498

16.1.3.1 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 498

16.1.3.2 被动与主动 500

16.1.3.3 隐性主体意识 502

16.1.4 对立与并举 504

16.1.5 具体与抽象 507

16.1.6 顺序与逆序 508

16.2 摆脱思维方式对翻译的消极影响(消极迁移) 510

16.2.1 重整体性思维所引致的翻译表现问题 511

16.3 思维中的“迁移”问题 522

16.4 结语 524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类表 528

附录二 汉语主语的确定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