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分类 1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 1
4.反应速度较慢 2
3.难溶于水 2
1.可燃性 2
2.熔、沸点低 2
(一)按碳架分类 3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3
5.反应产物复杂 3
6.普遍存在异构现象 3
一、原子轨道 5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5
(二)按官能团分类 5
(一)价键理论 6
二、共价键结构理论 6
(二)分子轨道理论 7
(三)杂化轨道理论 8
(二)平面构造式 10
(一)电子构造式 10
三、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10
(五)立体结构式 11
(四)键线构造式 11
(三)示性构造式 11
一、键长 12
第四节 共价键的性质 12
(六)分子模型 12
二、键角 13
四、键的极性和极化性 14
三、键能 14
习题 17
一、同系列及分子通式 18
第一节 烷烃 18
第二章 链烃 18
1.构造异构 19
(二)异构现象 19
二、分子结构和异构现象 19
(一)分子结构 19
2.构象异构 20
(一)普通命名法 23
三、命名 23
(二)系统命名法 24
四、物理性质 27
(一)燃烧反应 28
五、化学性质 28
1.烷烃卤代反应的历程 29
(三)卤代反应 29
(二)热裂反应 29
2.卤代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游离基的稳定性 31
六、烷烃的制备 33
3.反应活性与区域选择性 33
(一)烷烃的存在 34
七、烷烃的存在及常用烷烃 34
(一)武兹反应 34
(二)科瑞-豪斯反应 34
(二)常用烷烃 35
一、烯烃的结构 36
第二节 烯烃 36
(二)几何(顺反)异构 37
(一)构造异构 37
二、烯烃的异构现象 37
(二)系统命名法 38
(一)衍生物命名法 38
三、命名 38
(三)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39
四、诱导效应 40
五、物理性质 41
(一)催化加氢 42
六、化学性质 42
1.与卤素的加成 43
(二)亲电加成 43
3.与次卤酸和卤间化合物的加成 44
2.与质子酸的加成 44
4.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45
(1)反应中间体碳正离子稳定性决定加成的择向性 47
解释 47
5.亲电加成反应择向性规律的 47
(2)π键电子云极化方向决定加成择向性 48
(三)硼氢化反应 50
(四)氧化反应 51
(五)α-氢的反应 53
(二)卤代烷的脱卤化氢 54
(一)醇的脱水 54
七、烯烃的制备 54
一、分子结构 55
第三节 炔烃 55
三、物理性质 56
2.系统命名法 56
二、异构和命名 56
(一)炔烃的异构 56
(二)炔烃的命名 56
1.衍生物命名法 56
(一)亲电加成 57
四、化学性质 57
(二)亲核加成 59
(四)还原反应 60
(三)硼氢化反应 60
(五)氧化反应 61
3.过渡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62
2.与格氏试剂的反应 62
(六)炔氢的反应 62
1.碱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62
(二)二烯烃的命名 63
(一)二烯烃的分类 63
第四节 二烯烃 63
一、分类和命名 63
(二)1,3-二烯烃的结构 64
(一)1,2-二烯烃的结构 64
二、二烯烃的结构 64
1.π-π共轭体系 66
(一)共轭体系 66
三、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66
(1)σ-π超共轭体系 67
3.超共轭体系 67
2.p-π共轭体系 67
1.吸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68
(二)吸电子共轭效应和斥电子共轭效应 68
(2)σ-p超共轭体系 68
(一)1,2-加成和1,4-加成 69
四、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69
2.斥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69
(二)电环化反应 71
(三)双烯合成 72
(一)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 74
五、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74
(二)前线轨道理论 75
(三)电环化反应的解释 76
(四)环加成反应的解释 78
习题 82
(一)根据环上碳原子的饱和程度 88
一、脂环烃的分类 88
第三章 环烃 88
第一节 脂环烃 88
(三)按碳环的数目 89
(二)根据成环碳原子的数目 89
1.桥环烃 90
(二)多环脂环烃 90
二、脂环烃的命名 90
(一)单环脂环烃 90
3.稠环烃 91
2.螺环烃 91
三、脂环烃的性质 92
(二)氧化反应 93
(一)取代反应 93
3.加卤化氢 94
2.加卤素 94
(三)加成反应 94
1.加氢 94
四、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95
(一)环己烷的椅式和船式构象 97
五、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97
(四)一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98
(三)翻环作用 98
(二)直立键(a键)和平伏键(e键) 98
六、多烃基取代脂环烃的立体异构 99
第二节 芳香烃 101
(一)苯的结构 102
一、单环芳烃 102
(二)同分异构和命名 104
(三)物理性质 105
(1)卤代反应 106
1.亲电取代反应 106
(四)化学性质 106
(2)硝化反应 107
(3)磺化反应 108
①傅-克烷基化反应 109
(4)傅瑞德尔-克拉夫茨反应 109
②傅-克酰基化反应 110
3.氧化反应 111
(2)加氯反应 111
2.加成反应 111
(1)加氢反应 111
1.结构 112
(一)萘 112
4.苯环侧链上德反应 112
(1)侧链卤代 112
(2)侧链氧化 112
二、稠环芳烃 112
(1)亲电取代反应 113
2.性质 113
(2)氧化反应 114
(3)还原反应 115
1.结构 116
(二)蒽和菲 116
2.性质 117
(三)其它稠环芳烃 118
三、其它多环芳烃 119
(一)休克尔(Hückel)规则和芳香性 120
四、非苯芳烃 120
(二)轮烯 121
(三)芳香离子 122
(四)多环芳烃 123
习题 124
(一)碳架异构 129
一、构造异构 129
第四章 立体化学基础 129
第一节 同分异构现象 129
(三)官能团异构 130
(二)官能团位置异构 130
二、立体异构 131
(四)互变异构 131
(一)构象异构 132
1.顺反异构的类型 135
(二)构型异构 135
(2)化学性质 136
(1)物理性质 136
2.顺反异构的性质 136
4.顺反异构体与生理活性的关系 137
3.顺反异构体的互相转换 137
(二)旋光性与旋光性物质 138
(一)平面偏振光 138
第二节 手性异构 138
一、旋光性和比旋光度 138
(三)旋光方向、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139
(三)手性异构和对映体 140
(二)手性分子和非手性分子 140
二、手性和手性异构 140
(一)手性的概念 140
(一)对称因素 142
三、对称因素和手性因素 142
(四)旋光性与手性的关系 142
3.对称轴 143
2.对称中心 143
1.对称面 143
2.手性轴 144
1.手性中心 144
(二)手性因素 144
(一)手性异构体的构型表示式 145
四、手性异构体构型的表示式与标记 145
3.手性面 145
2.R-S构型标记法 147
1.D-L构型标记法 147
(二)手性异构体构型的标记 147
(一)含多个不同手性碳的手性异构 150
五、非对映手性异构体及内消旋体 150
(二)含有构造对称点化合物的手性异构 151
第三节 手性异构体的合成与分离 153
(二)引入两个手性中心 154
(一)引入一个手性中心 154
一、对称合成 154
1.机械法 156
(二)外消旋体的分离方法 156
二、外消旋体的分离 156
(一)外消旋体分离的意义 156
5.化学反应法 157
4.手性吸附剂柱层析分离法 157
2.生物拆分法 157
3.晶种结晶法 157
(一)基本概念 158
三、不对称合成 158
1.对映体过量百分率(%e.e) 160
(二)不对称合成的效率 160
3.立体选向百分率 161
2.光学纯度百分率(%o.p) 161
习题 163
二、卤代烃的命名 167
一、卤代烃的分类 167
第五章 卤代烃 167
第一节 概述 167
第二节 卤烃的化学性质 169
三、卤烃的物理性质 169
(二)醇解反应 170
(一)水解反应 170
一、取代反应 170
(五)卤离子交换反应 171
(四)氰解反应 171
(三)氨解反应 171
(一)亲核取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172
二、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172
(六)与炔基负离子的反应 172
(七)与含氧酸根的反应 172
(二)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 173
(三)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174
的因素 176
(四)影响亲核取代反应 176
1.烷基的影响 177
2.离去基团的影响 179
3.试剂的影响 180
三、消除反应 181
2.E2消除历程 182
1.E1消除历程 182
(一)消除反应的历程 182
(二)消除反应的择向 183
(三)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184
1.卤烷结构的影响 186
(四)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 186
3.溶剂的影响 187
2.试剂的影响 187
1.与镁的反应——格氏试剂的生成 188
四、与金属的反应 188
4.温度的影响 188
2.与锂的反应 189
3.与金属钠的反应 190
一、卤乙烯和卤苯型卤代烃 191
第三节 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 191
五、还原反应 191
二、卤烯丙基型和卤苄型卤代烃 193
第四节 多卤代烃 195
三、隔离型不饱和卤代烃 195
1.多卤代甲烷 196
(一)多卤代甲烷 196
一、多卤代烷烃 196
(二)其它多卤代烷 197
2.氟氯甲烷 197
(二)多卤代芳烃 198
(一)四氟乙烯 198
二、多卤代烯烃及多卤代芳烃 198
四、芳卤烃的制备 199
三、由醇制备 199
第五节 卤代烃的制备 199
一、脂肪(环)烃的卤代 199
二、由不饱和烃制备 199
习题 200
五、卤原子交换 200
(二)根据醇羟基所连烃基不同分类 203
(一)根据醇羟基所连碳原子的类型分类 203
第六章 醇、酚、醚 203
第一节 醇 203
一、分类 203
(二)系统命名法 204
(一)普通命名法 204
(三)根据分子中醇羟基数目分类 204
二、醇的命名和异构 204
三、醇的物理性质 206
(三)醇的异构 206
(一)沸点 207
(一)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208
四、醇的化学性质 208
(二)溶解度 208
(三)结晶醇 208
(二)卤烃的生成 209
(三)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 211
1.分子内脱水 212
(四)脱水反应 212
1.与氧化剂反应 214
(五)氧化反应 214
2.分子间脱水 214
2.脱氢氧化 215
1.邻二醇的氧化反应 216
(六)多元醇的特性 216
2.与氢氧化铜的反应 217
3.脱水反应 218
(一)烯烃水合法 219
五、醇的制备 219
六、个别的醇 220
(四)羰基化合物、羧酸和羧酸酯的还原 220
(二)卤烃水解法 220
(三)从格氏试剂制备 220
一、分类和命名 222
第二节 酚 222
二、酚的物理性质 223
三、酚的化学性质 224
1.酸性 225
(一)酚羟基的反应 225
2.酚酯的生成 226
3.酚醚的生成 227
1.卤代 228
(二)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228
4.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228
2.硝化 229
4.傅-克反应 230
3.磺化 230
(三)氧化反应 231
1.邻对位定位基 232
(一)取代基的分类 232
四、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232
2.羟基 233
1.甲基(烷基) 233
2.间位定位基 233
(二)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 233
(三)双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234
4.硝基 234
3.卤素 234
1.预测反应的主要产物 235
(四)定位规律的应用 235
五、酚的制备 236
2.选择合理的合成路线 236
六、个别化合物 237
一、分类与命名 239
第三节 醚 239
二、物理性质 240
(二)与氢碘酸反应 241
(一)?盐的生成 241
三、化学性质 241
(三)过氧化物的生成 242
(一)环醚 243
四、环醚和冠醚 243
(二)冠醚 244
五、醚的制备 245
习题 246
一、分类 249
第一节 醛和酮 249
第七章 羰基化合物 249
(二)系统命名法 250
(一)普通命名法 250
二、命名 250
(一)羰基的结构特征与醛酮的反应性能 252
四、醛、酮的化学性质 252
三、醛、酮的物理性质 252
(二)亲核加成反应 254
2.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255
1.与氢氰酸的加成 255
3.与水和醇的加成 256
(1)与氨和胺的反应 259
4.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259
(2)与羰基试剂的反应 260
5.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加成 261
6.与维狄希试剂的加成 262
(三)α-H的反应 263
1.卤代和卤仿反应 264
2.羟醛(酮)缩合 265
3.珀金反应 267
1.氧化反应 268
(四)氧化和还原反应 268
4.曼尼希反应 268
(3)金属还原 270
(2)金属氢化物还原 270
2.还原反应 270
(1)催化加氢 270
(5)沃尔夫-凯希涅尔-黄鸣龙反应 271
(4)克莱门森还原法 271
五、不饱和醛酮 272
(五)α,β醛的显色反应 272
(6)康尼查罗反应 272
(二)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性质 273
(一)分类 273
2.亲核加成 274
1.亲电加成 274
3.缩合反应及插稀规则 275
(三)炔烃的水合 276
(二)同碳二卤化物水解 276
4.还原反应 276
六、醛和酮的制备 276
(一)醇的氧化或脱氢 276
(五)芳环上的酰基化 277
(四)羧酸衍生物的还原 277
七、常见的醛和酮 278
一、醌的分类 279
第二节 醌 279
(一)还原反应 281
二、醌的化学性质 281
1.与卤素加成 282
(二)加成反应 282
4.与格氏试剂加成 283
3.与NH2OH反应 283
2.与HX反应 283
习题 284
一、分类和命名 287
第一节 羧酸 287
第八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 287
二、物理性质 289
三、化学性质 290
(一)酸性 291
1.酰卤的生成 292
(二)羟基的取代反应 292
3.酯的生成 293
2.酸酐的生成 293
(三)还原反应 294
4.酰胺的生成 294
(四)脱羧反应 295
(一)烃氧化 296
四、羧酸的制备 296
(五)α-氢的卤代反应 296
(二)伯醇或醛氧化 297
五、二元羧酸 298
(五)用丙二酸酯合成 298
(三)腈水解 298
(四)格氏试剂与CO2作用 298
(二)二元酸的热解反应 299
(一)酸性 299
六、个别化合物 300
一、分类和命名 303
第二节 取代羧酸 303
(一)诱导效应 305
二、取代酸的酸性 305
(二)共轭效应 307
(二)个别化合物 310
(一)卤代酸的水解反应 310
三、卤代酸 310
(2)脱水反应 311
(1)氧化反应 311
四、羟基酸 311
(一)醇酸 311
1.性质 311
(3)脱羧反应 313
2.个别化合物 314
2.个别化合物 315
1.性质 315
(二)酚酸 315
(二)乙酰乙酸 318
(一)丙酮酸 318
五、羰基酸 318
(一)结构和分类 319
六、氨基酸 319
1.偶极离子和等电点 321
(二)理化性质 321
2.受热后的反应 322
5.脱羧反应 323
4.与亚硝酸反应 323
3.水合茚三酮反应 323
(三)个别化合物 324
6.氧化脱氨反应 324
习题 325
(一)酰卤 329
一、分类和命名 329
第九章 羧酸及碳酸衍生物 329
第一节 羧酸衍生物 329
(三)酯 330
(二)酸酐 330
(四)酰胺 331
二、物理性质 332
(一)α-氢原子的酸性 333
三、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333
(二)羰基的亲核反应 334
(一)水解 335
四、化学性质 335
(二)醇(酚)解 337
(三)氨(胺)解 338
(五)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340
(四)还原反应 340
1.酰胺的酸碱性 341
(六)酰胺的特性 341
2.霍夫曼降解 342
(七)雷福尔马茨基反应 343
3.脱水反应 343
(八)酯缩合反应 344
(一)互变异构现象 346
五、乙酰乙酸乙酯 346
(二)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 348
(四)在合成上的应用 349
(三)α-亚甲基上的烃基化和酰基化 349
六、丙二酸二乙酯 350
(一)油脂 352
七、油脂和蜡 352
一、碳酰氯 355
第二节 碳酸衍生物 355
(二)蜡 355
二、碳酰胺 356
(二)胍 358
(一)硫脲 358
三、硫脲和胍 358
习题 359
一、物理性质 363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363
第十章 含氮和含硫有机化合物 363
二、化学性质 364
(二)还原反应 365
2.缩合反应 365
(一)α-氢的活泼性 365
1.互变异构现象 365
(三)硝基对苯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366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367
第二节 胺类 367
二、胺的结构 368
三、胺的物理性质 370
(1)脂肪胺的碱性 371
2.胺的碱性强弱 371
四、胺的化学性质 371
(一)碱性 371
1.胺盐的特点与应用 371
(3)芳脂胺的碱性 372
(2)芳香胺的碱性 372
(二)酰基化和磺酰化反应 373
(三)与亚硝酸反应 374
(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375
(四)氧化反应 375
3.磺化 376
2.硝化 376
1.卤代 376
(一)季铵盐 377
五、季铵盐和季铵碱 377
(六)伯胺与醛类的反应 377
(七)异腈反应 377
(二)季铵碱和霍夫曼消除反应 378
二、重氮化反应 380
一、命名 380
第三节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380
三、重氮盐的性质 381
1.被卤素、氰基取代 382
(一)放氮反应(取代反应) 382
3.去氨基反应 383
2.被羟基取代 383
1.偶合反应 384
(二)留氮反应 384
(二)与醛、酮反应 386
(一)与活泼氢化合物的甲基化反应 386
2.还原反应 386
四、重氮甲烷的性质 386
(一)与不饱和烃加成 387
五、卡宾 387
(三)分解成卡宾的反应 387
一、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388
第四节 含氮化合物的制备 388
(二)插入反应 388
(一)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389
二、胺的制备 389
(三)还原氨(胺)化 390
(二)氨和胺的烃基化 390
(五)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应 391
(四)含C—N结构化合物的还原 391
一、硫醇 392
第五节 含硫化合物 392
(六)盖布瑞尔合成法 392
三、重氮甲烷的制备 392
1.弱酸性 393
(二)化学性质 393
(一)物理性质 393
(一)与卤代烷反应 394
二、硫醚 394
2.氧化反应 394
(二)氧化反应 395
习题 396
二、命名 400
一、分类 400
第十一章 杂环化合物 400
第一节 分类和命名 400
(一)杂环母核的命名 401
(二)环上取代基的编号 403
(一)吡啶的结构 404
一、含一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 404
第二节 六元杂环化合物 404
2.溶解性 405
1.偶极矩 405
(二)吡啶的物理性质 405
3.弱碱性 406
1.氮原子的反应 407
(三)吡啶的化学性质 407
3.亲核取代反应 408
2.亲电取代反应 408
4.氧化还原反应 409
(四)吡啶衍生物 410
5.环上取代基与母环的相互影响 410
(五)喹啉、异喹啉和吖啶 411
(一)二嗪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412
二、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 412
(二)衍生物 415
三、含氧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 416
(一)结构 420
一、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单杂环 420
第三节 五元杂环化合物 420
2.环的稳定性 421
1.水溶性 421
(二)理化性质 421
4.亲电取代反应 422
3.酸碱性 422
5.加成反应 424
1.呋喃衍生物 425
(三)衍生物 425
3.吡咯衍生物 426
2.噻吩衍生物 426
(四)吲哚及其衍生物 427
二、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428
三、嘌呤及其衍生物 431
(一)麻黄碱 432
二、几种重要的生物碱 432
第四节 生物碱 432
一、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432
(五)长春碱 433
(四)喜树碱 433
(二)烟碱 433
(三)黄连素 433
(八)常山碱 434
(七)罂粟碱 434
(六)莨菪碱 434
习题 435
(九)利血平 435
一、糖的定义 438
第一节 糖的定义与分类 438
第十二章 糖类化合物 438
(一)开链式结构与构型 439
一、单糖的结构 439
二、糖的分类 439
第二节 单糖 439
(二)单糖的环状结构与变旋光现象 441
(三)糖的哈沃斯透视式 443
(四)单糖的构象 444
三、单糖的化学性质 445
二、单糖的物理性质 445
2.还原反应 446
1.加成反应 446
(一)一般化学性质 446
3.成酯反应 447
1.差向异构化 448
(二)特殊化学性质 448
4.环缩醛(酮)的形成 448
(1)与碱性弱氧化剂反应 449
2.氧化反应 449
(4)与较强氧化剂反应 450
(3)酶催化氧化反应 450
(2)与酸性温和氧化剂反应 450
3.成脎反应 451
4.成甙反应 452
5.单糖的脱水反应与显色反应 453
(二)葡萄糖 454
(一)戊醛糖 454
三、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454
(六)氨基糖 455
(五)脱氧糖 455
(三)果糖 455
(四)半乳糖 455
(七)维生素C 456
(一)麦芽糖 457
一、还原性二糖 457
(八)糖醇 457
第三节 低聚糖 457
(三)乳糖 458
(二)纤维二糖 458
(三)膏滋和转化糖 459
(二)海藻糖 459
二、非还原性二糖 459
(一)蔗糖 459
三、环糊精 460
第四节 多糖 461
(一)淀粉 462
一、均多糖 462
(三)纤维素 463
(二)糖原 463
(六)葡聚糖凝胶 465
(五)右旋糖酐 465
(四)香菇多糖与茯苓多糖 465
二、杂多糖 466
(八)菊糖 466
(七)甲壳素 466
(三)肝素 467
(二)硫酸软骨素 467
(一)透明质酸 467
习题 468
第一节 萜类化合物 470
第十三章 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470
(二)单环单萜类化合物 471
(一)链状单萜类化合物 471
一、单萜类化合物 471
1.基本碳架与命名 472
(三)双环单萜类化合物 472
3.樟脑 473
2.蒎烯 473
(一)倍半萜类 474
二、其它萜类化合物 474
4.龙脑与异龙脑 474
(三)三萜类 475
2.维生素A 475
(二)二萜类 475
1.植物醇 475
(四)四萜类 476
(三)碳架的构型 477
(二)分类 477
第二节 甾体化合物 477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 477
(一)基本骨架 477
(四)甾体化合物碳架的构象和构象分析 478
(二)胆酸 480
2.麦角甾醇 480
二、各类甾体化合物简介 480
(一)甾醇 480
1.胆甾醇 480
2.肾上腺皮质激素 481
1.性激素 481
(三)甾体激素 481
习题 482
(四)强心苷类 482
第一节 概述 484
第十四章 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 484
(一)分子振动的类型 486
一、基本原理 486
第二节 红外光谱 486
1.伸缩振动 487
(一)倍频区 488
二、重要官能团的吸收区 488
2.弯曲振动 488
(二)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488
(三)指纹区 489
3.Y=Z双键伸缩振动区 489
(二)官能团吸收区 489
1.Y-H伸缩振动区 489
2.Y?Z叁键和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489
(二)谱图解析 491
(一)红外吸收光谱图 491
三、红外吸收光谱图及其解析 491
(一)原子核的自旋 493
一、1H-NMR的基本原理 493
第三节 核磁共振谱 493
(二)核磁共振 494
(一)屏蔽效应 495
二、1H-NMR的化学位移 495
(三)核磁共振仪 495
(二)化学位移表示方法 496
2.相连重键的影响 497
1.相连元素的电负性影响 497
(三)结构对化学位移的影响 497
(一)磁等性质子和磁不等性质子 498
三、1H-NMR的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498
3.氢键的影响 498
(三)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499
(二)积分曲线与质子的数目 499
四、1H-NMR的谱图解析 501
(四)偶合常数 501
五、13C-NMR谱图简介 503
第四节 紫外光谱 505
二、基本原理 506
一、紫外光谱图 506
4.π-π*跃迁 507
3.n-π*跃迁 507
1.σ-σ*跃迁 507
2.n-σ*跃迁 507
三、谱图的解析 508
第五节 质谱 509
(一)未知物分子的确定 510
三、谱图的解析 510
一、基本原理 510
二、质谱仪和质谱图 510
(二)分子离子峰的确定 511
习题 512
(三)推测未知化合物的结构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