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检查法简明图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立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7127783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与临床密切相关、实用性较强的参考书。全书共分7章,插图400余幅。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神经系统的临床基本检查方法,并结合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常见症状与定位诊断,使读者可以从临床检查方法入手,为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由于神经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有些内容也比较抽象,本书以插图为主,使许多需要用大量文字方能说明的内容以图的形式表达出来,简洁明了。适合初学神经病学的住院医生、实习医生及基层医生阅读参考。

第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1

第一节 神经系统病史采集方法 1

一、一般项目 1

二、主诉 1

三、现病史 1

(一)起病的时间及诱因 2

(二)症状性质、特点和程度 2

(三)症状的部位和范围 2

(四)症状与症状之间的时间关系 2

(五)病程经过 3

(六)治疗经过 3

(七)伴发症状 3

(八)症状加重及减轻的因素 3

(九)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 4

(十)饮食、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4

四、既往史 4

五、个人生活史 4

六、月经史 4

七、婚姻史 5

八、生育史 5

九、家族史 5

第二节 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病史 5

一、头痛 5

二、疼痛 5

三、感觉异常 7

四、痉挛发作 8

五、瘫痪 9

六、睡眠障碍 9

第二章 神经系统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10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 10

第二节 检查注意事项 12

第三节 检查的用具 12

第三章 精神状态 13

第一节 意识与定向 13

一、意识和意识障碍 13

(一)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13

(二)自我意识障碍 23

(三)出神状态 24

二、定向力及其障碍 24

第二节 言语思想 24

一、言语及其障碍 24

(一)失语症 24

(二)发音困难 26

二、失用症 27

三、失认症 27

第三节 情感与智能 28

一、情感及其障碍 28

(一)病理优势情感 28

(二)情感诱发障碍 29

(三)情感协调障碍 29

(四)情感退化 29

二、智能及其障碍 30

(一)精神发育迟滞 30

(二)痴呆 30

第四节 记忆与记忆障碍 30

一、记忆量的改变 30

(一)记忆增强 30

(二)记忆减退 31

(三)遗忘 31

二、记忆质的改变 32

(一)错构症和虚构症 32

(二)潜隐性记忆、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感及重演性记忆错误 32

三、科萨科夫综合征 32

【Wernicke脑病】 33

第四章 脑神经 34

第一节 嗅神经 38

一、临床解剖 38

二、检查方法 39

三、临床意义 40

(一)嗅觉减退或消失 40

(二)嗅觉过敏 40

(三)嗅幻觉 40

(四)嗅觉倒错 40

第二节 视神经 41

一、临床解剖 41

二、检查方法 42

(一)视力检查 42

(二)视野检查 44

(三)眼底检查 46

(四)视反射检查 47

三、临床意义 48

(一)视力和视野 48

(二)眼底改变 48

(三)视反射消失 52

第三节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52

一、临床解剖 52

(一)动眼神经 52

(二)滑车神经 52

(三)展神经 52

二、检查方法 54

(一)眼睑及眼裂 54

(二)眼外肌运动功能检查 54

(三)瞳孔的检查 57

三、临床意义 58

(一)眼睑功能障碍 58

(二)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59

第四节 三叉神经 67

一、临床解剖 67

(一)感觉通路 67

(二)运动通路 69

(三)三叉神经感觉、运动传导径路 69

二、检查方法 69

(一)感觉检查 69

(二)运动检查 70

(三)反射检查 71

三、临床意义 72

(一)周围性病变 72

(二)核性病变 72

(三)核上传导束性病变 74

第五节 面神经 75

一、临床解剖 75

(一)运动神经 75

(二)感觉纤维 77

(三)内脏运动纤维 78

二、检查方法 78

(一)颜面表情肌运动的检查 78

(二)味觉检查 79

(三)反射检查 79

三、临床意义 81

(一)核上损害 81

(二)底节病变 81

(三)核及核下损害 82

(四)面肌阵挛或抽搐 82

(五)面颊部肌肉麻痹 82

第六节 位听神经 82

一、临床解剖 82

(一)耳蜗神经 83

(二)前庭神经 83

二、检查方法 85

(一)耳蜗神经检查法 85

(二)前庭神经检查法 87

三、临床意义 89

(一)耳蜗神经损害 89

(二)前庭神经损害 91

第七节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95

一、临床解剖 95

(一)舌咽神经 95

(二)迷走神经 96

二、检查方法 97

(一)发音 97

(二)吞咽 97

(三)软腭运动 97

(四)咽反射 98

(五)舌后1/3味觉及声带检查 98

三、临床意义 98

(一)舌咽神经 98

(二)迷走神经 99

第八节 副神经 100

一、临床解剖 100

(一)核上联系 100

(二)核及其纤维 100

二、检查方法 101

三、临床意义 101

(一)核上性病变 101

(二)核及核下性病变 101

第九节 舌下神经 101

一、临床解剖 101

(一)核上联系 101

(二)核及其纤维 102

二、检查方法 102

三、临床意义 103

(一)核上性损害 103

(二)核性及核下性损害 103

【多数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 103

一、延髓麻痹(球麻痹)与假性延髓麻痹综合征 103

(一)延髓麻痹综合征 103

(二)假性延髓麻痹综合征 104

(三)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 104

二、尾组脑神经联合损害综合征 104

(一)阿维利斯(Avellis)综合征 104

(二)史密特(Schmidt)综合征 104

(三)泰匹(Tapia)综合征 104

(四)杰克逊(Jackson)综合征 105

三、枕骨大孔区综合征 105

(一)尾组脑神经(Ⅸ、Ⅹ、Ⅺ、Ⅻ对脑神经)损害 106

(二)颈神经根受损及脑膜刺激症状 106

(三)延髓及颈髓损害症状 106

(四)小脑损害症状 107

四、颈静脉孔综合征 107

五、脑桥小脑角综合征 108

六、三叉神经半月节综合征 108

七、颞骨岩尖综合征 108

八、海绵窦综合征 109

九、眶上裂综合征 110

十、眶尖综合征 110

第五章 感觉系统 112

第一节 临床解剖 112

一、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 112

(一)浅部感觉传导路 112

(二)深部感觉传导路 114

(三)压觉传导路 115

(四)实体觉传导路 116

二、体表感觉的节段性分布 116

(一)脊神经后根与皮节的支配关系 116

(二)脊神经与周围神经的关系 116

(三)脊髓神经根的体表节段性分布 117

三、感觉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排列方式 119

(一)感觉纤维在脊髓内的排列 119

(二)感觉纤维在脑干内的排列 120

(三)感觉纤维在丘脑腹后核中的排列 120

(四)感觉纤维在中央后回的排列 120

第二节 检查方法 122

一、注意事项 122

二、浅感觉的检查 122

(一)痛觉 122

(二)温度觉 123

(三)触觉 123

三、深感觉的检查 124

(一)位置觉 124

(二)运动觉 124

(三)振动觉 124

四、复合感觉(皮层感觉)的检查 124

(一)实体觉 124

(二)两点辨别觉 125

(三)定位觉 125

(四)图形觉 125

(五)重量觉 126

(六)对点单感 126

第三节 临床意义 127

一、症状与体征的性质 127

(一)感觉异常 127

(二)感觉减退与感觉消失 127

(三)感觉过敏 127

(四)感觉分离 127

(五)感觉倒错 128

(六)感觉过度 128

(七)压痛 128

(八)疼痛 128

二、定位诊断 129

(一)末梢神经损害 129

(二)神经干损害 129

(三)神经丛损害 131

(四)脊神经节损害 131

(五)后根损害 131

(六)后角损害 133

(七)前联合损害 134

(八)脊髓后索损害 134

(九)脊髓侧索损害 134

(十)脊髓半侧损害 135

(十一)脊髓横贯性损害 135

(十二)脑干损害 135

(十三)丘脑损害 137

(十四)内囊损害 139

(十五)脑皮质损害 141

(十六)功能性感觉障碍 142

第六章 运动系统 143

第一节 临床解剖 143

一、锥体系统 143

(一)皮质脑干束的传导径路 143

(二)皮质脊髓束的传导径路 144

(三)锥体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排列 144

二、锥体外系统 147

(一)皮质-脑桥-小脑系 147

(二)纹状体-苍白球系统 147

(三)小脑前庭系统 149

第二节 检查方法 151

一、肌体积 151

(一)肌萎缩 151

(二)肌肉肥大 152

二、肌张力 152

三、肌力 155

(一)一般检查方法 155

(二)个别肌肉的检查方法 158

(三)轻瘫的检查方法 183

四、共济(协同)运动 189

(一)平衡性共济运动的检查 189

(二)非平衡性共济运动的检查 191

五、伴随运动 197

(一)生理性联合(带)运动 197

(二)病理性联合(带)运动 197

六、姿势及步态 203

(一)偏瘫步态 203

(二)剪刀样步态 203

(三)慌张步态 204

(四)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204

(五)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204

(六)跨阈步态 204

(七)肌病步态 204

(八)癔症步态 204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05

一、症状性质 205

(一)肌体积的改变 205

(二)肌张力的改变 205

(三)肌力的改变 205

(四)共济(协调)运动 206

(五)姿势及步态的改变 206

(六)伴随运动 206

(七)不自主运动 207

二、定位诊断 208

(一)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208

(二)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218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231

(四)基底节损害 231

(五)小脑系统损害 234

第七章 反射系统 237

第一节 临床解剖 237

第二节 检查方法 238

一、检查时注意事项 239

二、检查方法 240

(一)深反射 240

(二)阵挛 242

(三)逆转反射 243

(四)浅反射 245

(五)病理反射 245

(六)提高Babinski征阳性率的检查方法 250

(七)关节反射 251

(八)脑膜刺激征 251

(九)拉撒革(Laseque)征 252

(十)脊髓自动反射 253

第三节 临床意义 254

一、症状性质 254

(一)深反射的改变 254

(二)浅反射的改变 255

(三)病理反射 255

二、定位诊断 255

(一)脊髓反射径路损害 255

(二)皮质脊髓径路(锥体束)损害 255

第四节 反射的总结 256

【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病历格式 258

中文名词索引 265

外文名词索引 270

参考文献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