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志平,赵春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3017576X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在本教材的设计上,我们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临床医学研究特点,结合西医院校中非中医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及将来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力求做到科学性、启发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相结合,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编排和取舍,使其精炼浓缩了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和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章节后增设现代研究内容、在中医诊断和针灸章节增设临床常见病例,在中药和方剂章节后增设临证运用和药理研究等内容,以便使学生融会贯通。

第一章 导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2

三、中医方药学的发展 3

四、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4

五、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5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8

第一节 阴阳学说 8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8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3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3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第三章 藏象学说 19

第一节 五脏 19

一、心 20

二、肺 21

三、脾 23

四、肝 25

五、肾 27

第二节 六腑 29

一、胆 30

二、胃 30

三、小肠 30

六、三焦 31

五、膀胱 31

四、大肠 31

第三节 奇恒之腑 32

一、脑 32

二、女子胞 33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3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3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35

一、气的概念 37

二、气的生成 37

三、气的运动 37

第一节 气 37

第四章 气、血、津液 37

四、气的功能 38

五、气的分类 39

第二节 血 40

一、血的概念 40

二、血的生成 40

三、血的运行 41

四、血的功能 41

第三节 津液 41

一、津液的概念 41

二、津液的代谢 42

三、津液的功能 42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43

一、气与血的关系 43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43

三、津液和血的关系 44

第五章 经络学说 4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45

一、经络的概念 4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4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7

一、命名 47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47

四、表里配合 48

五、流注次序 48

三、分布规律 48

第三节 奇经八脉 49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49

一、运行气血作用 49

二、沟通联系作用 50

三、抗御外邪作用 50

四、感应传导作用 50

五、调节平衡作用 51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51

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 51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52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52

第一节 病因 53

一、外感病因 53

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 53

二、内伤病因 58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61

四、其他病因 63

第二节 病机 63

一、发病原理 63

二、基本病机 65

第七章 诊法 71

第一节 望诊 71

一、全身望诊 71

二、局部望诊 75

三、望排出物 79

四、望小儿指纹 80

五、舌诊 81

第二节 闻诊 85

一、听声音 85

二、嗅气味 88

第三节 问诊 88

一、问诊意义与方法 89

二、问诊内容 89

三、问现在症状 90

第四节 切诊 97

一、脉诊 97

二、按诊 103

第八章 辨证 10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06

一、表里辨证 106

二、寒热辨证 108

三、虚实辨证 110

四、阴阳辨证 113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1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1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8

三、脾与胃病辨证 120

四、肝与胆病辨证 12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5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6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130

一、气病辨证 130

二、血病辨证 132

三、津液病辨证 133

四、气血同病辨证 134

第九章 防治原则 136

第一节 预防原则 136

一、未病先防 136

二、既病防变 136

第二节 治则 137

一、正治与反治 137

二、治标与治本 138

三、调整阴阳 139

四、扶正祛邪 139

五、三因制宜 140

一、中药的炮制 142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42

第十章 中药 142

二、中药的性能 143

三、中药的应用 146

第二节 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147

一、解表药 147

二、祛风湿药 153

三、祛湿药 156

四、清热药 161

五、消食药 172

六、泻下药 174

七、化痰止咳平喘药 179

八、温里药 186

九、理气药 188

十、理血药 192

十一、补益药 198

十二、固涩药 210

十三、平肝息风药 215

十四、安神药 217

十五、开窍药 220

十六、外用药 222

第十一章 方剂 224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224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224

二、方剂与治法 224

三、方剂的组成 226

四、方剂的剂型 227

五、方剂的用法 228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230

一、解表剂 230

二、治风剂 233

三、祛湿剂 236

四、清热剂 240

五、和解剂 245

六、消导剂 248

七、泻下剂 250

八、化痰剂 253

九、温里剂 256

十、理气剂 259

十一、理血剂 262

十二、补益剂 267

十三、固涩剂 272

十四、安神剂 274

十五、开窍剂 276

十六、驱虫剂 278

十七、外用剂 279

第十二章 针灸 280

第一节 腧穴总论 280

一、腧穴的概念 280

二、腧穴的分类 280

三、腧穴的治疗规律 281

四、特定穴 281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282

第二节 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常用经穴 285

一、手太阴肺经 285

二、手阳明大肠经 287

三、足阳明胃经 289

四、足太阴脾经 293

五、手少阴心经 296

六、手太阳小肠经 298

七、足太阳膀胱经 300

八、足少阴肾经 305

九、手厥阴心包经 308

十、手少阳三焦经 309

十一、足少阳胆经 312

十二、足厥阴肝经 316

十三、督脉 318

十四、任脉 320

第三节 经外奇穴 323

一、头颈部 323

二、胸背部 324

三、上肢部 325

四、下肢部 326

第四节 针灸方法 326

一、针法 326

二、灸法 333

主要参考书目 336

附1:推拿疗法 337

附2:拔罐疗法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