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1747209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大学文学基础课教材,其体例、结构为:第一、二、三章基本是关于文学本体论的阐述,第四、五章讲文学的创作论,第六、七章作品论,第八章文学价值论,第九、十章鉴赏批评论,第十一、二章是关于文学的演变发展论。全书注意吸收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所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并融化渗透到各章节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绪论 1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形态 1

二、本教材的结构、体例与特点 2

三、对于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建议 4

第一章 文学本体 7

第一节 文学考源 7

一、文学词义 7

二、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 9

三、文学涵义的论争 11

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人文现象 14

一、人文的涵义 14

二、文学人文性的表现 16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 21

一、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 21

二、审美活动的独特性 23

三、审美活动的丰富性 25

第四节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27

一、文学的媒介特征 27

二、语言艺术的主要特性 28

第二章 文学形象 36

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分类及特征 36

一、文学形象的涵义和构成 36

二、文学形象的分类 38

三、文学形象的特征 39

一、典型的意义和典型理论的发展 42

第二节 文学典型 42

二、典型人物 43

三、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47

四、典型化 48

第三节 文学意境 49

一、意境理论的发展 49

二、意境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 50

三、意境的分类 53

第四节 文学类型 54

一、文学类型的涵义 54

二、文学类型的产生和复活 56

三、文学类型的意义 58

一、语言 话语 言语 62

第三章 文学言语 62

第一节 文学言语辨析 62

二、文学言语与非文学语言 64

第二节 文学言语的特征 69

一、文学言语的个体性 69

二、文学言语的情绪性 71

三、文学言语的形象性 72

四、文学言语的音乐性 73

五、文学言语的变异性 74

六、文学言语的暗示性 76

第三节 文学言语的基本类型 78

一、叙事性文学言语 78

二、抒情性文学言语 84

三、影剧文学言语 88

第四章 文学创作 94

第一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 94

一、作家的有机天性 95

二、作家的创作个性 96

三、文学创作的对象 97

四、作家的思维方式 99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100

一、艺术发现 100

二、创作冲动 102

三、艺术构思 103

四、艺术传达 107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系统 108

一、艺术知觉 109

二、艺术想象 109

三、艺术情感 110

四、艺术灵感 111

五、艺术理解 112

第四节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悖论 113

一、个人独特性与社会普遍性 113

二、自律和他律 114

三、再现与表现 115

四、个性化与概括化 116

五、直觉与理性 117

第一节 文学中的技巧 121

一、文学技巧的意义 121

第五章 文学技巧 121

二、文学技巧的内涵 122

第二节 文学中的表现技巧 125

一、叙述手法的运用 125

二、描写手法的运用 127

三、抒情手法的运用 129

四、象征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131

第三节 文学中的建构技巧 133

一、以点带面 134

二、线性发展 137

三、循环往复 140

四、多向交织 141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 146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意义 147

第一节 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 147

二、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149

三、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相对性 152

第二节 诗歌 155

一、诗歌文体概述 155

二、风谣 骚赋 156

三、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156

四、词 散曲 自由诗 十四行诗 158

第三节 小说 160

一、小说文体概述 160

二、笔记小说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162

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164

一、散文文体概述 167

二、杂文 小品文 167

第四节 散文 167

三、散文诗 报告文学 169

第五节 戏剧文学 170

一、戏剧文学文体概述 170

二、杂剧 171

三、诗剧 歌剧 话剧 172

四、影视文学 174

第七章 文学风格 178

第一节 风格的界定 178

一、风格的概念 178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181

三、风格的随体成势 183

四、文学风格的特性 185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 188

一、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态 189

二、西方文学风格的形态 191

第三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194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 195

二、时代文化与时代风格 196

三、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 198

四、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 199

第八章 文学价值 203

第一节 文学价值的内涵 203

一、对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理解 203

二、文学价值的实现 206

三、文学价值的“无功利的功利性” 208

一、功利型 210

第二节 文学价值的形态 210

二、娱乐型 211

三、代偿型 212

第三节 文学的功能 213

一、文学的认识功能 213

二、文学的教育功能 215

三、文学的美悦功能 216

第四节 文学的魅力 219

一、作品价值的认定 220

二、“永久的魅力” 222

三、价值、存在和诗意 225

一、文学鉴赏与文学消费、文学阅读 229

第九章 文学鉴赏 229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性质 229

二、文学鉴赏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 231

三、文学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234

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心理准备 237

一、期待视野 237

二、接受心境 239

第三节 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 242

一、形象感受 242

二、审美判断 243

三、体验玩味 245

第四节 文学鉴赏的特点 246

一、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 246

二、文学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249

三、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252

第十章 文学批评 257

第一节 什么是文学批评 257

一、文学批评的涵义 257

二、文学批评的意义 259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主体 263

一、文学批评主体的地位 263

二、文学批评主体的活动条件 264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268

一、什么是文学批评标准 268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多元化 270

一、社会—历史批评 273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273

二、印象式批评 274

三、形式主义批评 275

四、心理学批评 277

五、读者批评 279

六、生态批评 280

第十一章 文学演变 283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283

一、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若干观点 283

二、文学艺术起源的综合考察 288

第二节 文学演变的动力 292

一、外在动力说与内在动力说 292

二、文学演变的多重动力 297

一、表层形态 299

第三节 文学演变的形态 299

二、深层形态 301

三、综合形态 302

第四节 文学演变的方式 304

一、继承与创新 305

二、借鉴与传承 306

三、单线与多线 308

四、连续与断裂 309

第十二章 文学史 314

第一节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关系 314

一、文学史的基础意义 314

二、文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316

三、文学演变规律的意义 317

一、文论史中的审美尺度 319

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的审美尺度 319

二、审美尺度的基本内涵:情、貌、言 321

三、审美尺度的变迁 325

第三节 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意识 327

一、文学史识:文学特性 327

二、文学史识:传承与创造 329

三、文学史识:文学批评的历史意义 331

四、文学史识:文学史家的主导意识 333

第四节 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意识 335

一、当代意识的意义 335

二、当代意识的内涵 338

三、当代意识与历史意识 340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