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面板坝工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国澄等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5219683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

1 概论 1

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 1

1.1.1 国际 1

1.1.2 国内 5

1.2 现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特点 13

1.2.1 薄层碾压堆石 13

1.2.2 滑模浇筑面板混凝土 15

1.2.3 薄型趾板 16

1.2.4 级配垫层料 17

1.3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优点 18

1.3.1 安全性 18

1.3.2 经济性 20

1.3.3 适应性 21

2 坝址选择与枢纽布置 24

2.1 坝址选择 24

2.1.1 地形条件 24

2.1.2 地质条件 25

2.1.3 对地形地质条件的人工改造 26

2.1.4 当地建筑材料 28

2.2 坝轴线及趾板线选择 29

2.3 枢纽布置 31

2.3.1 枢纽建筑物土石方的挖填平衡 31

2.3.2 坝顶泄洪 32

2.3.3 关于放空洞 38

2.3.4 老坝加高问题 40

3 筑坝材料的工程性质 47

3.1 概述 47

3.2 筑坝材料的岩石性质 48

3.2.1 岩性 48

3.2.2 岩石的基本性质 49

3.2.3 岩石的抗压强度分类 49

3.2.4 岩石的风化程度 50

3.2.5 堆石按岩块及级配特性的分类 50

3.3 堆石料的工程性质 51

3.3.1 堆石料的级配特性 51

3.3.2 堆石料的密度性质 53

3.3.3 堆石料的压缩变形性质 55

3.3.4 堆石的强度与应力应变性质 62

3.3.5 堆石料的渗流性质 74

3.3.6 堆石料的压实性质 77

3.4 砂卵石料的工程性质 78

3.4.1 砂卵石料的级配性质 78

3.4.2 砂卵石料的密度性质 81

3.4.3 砂卵石料的压缩变形性质 83

3.4.4 砂卵石料的强度性质 85

3.4.5 砂卵石料的渗流性质 86

3.4.6 砂卵石料的压实性质 88

4 坝体设计 90

4.1 坝体轮廓规划 90

4.1.1 坝顶构造 90

4.1.2 坝坡 93

4.2 堆石坝体分区 94

4.2.1 坝体材料分区的目的与原则 94

4.2.2 坝体材料分区 95

4.3 垫层区设计 96

4.3.1 垫层设计思想的演变 96

4.3.2 垫层料的选择 99

4.3.3 垫层尺寸的设计 102

4.3.4 垫层小区的设计 104

4.3.5 垫层表面的保护措施 105

4.3.6 天生桥一级坝垫层设计实例 105

4.4 主堆石区设计 108

4.4.1 主堆石坝料选择 108

4.4.2 堆石区分区设计 111

4.4.3 砂砾石坝体设计 117

4.4.4 软岩堆石体设计 127

4.5 坝料填筑标准的设计 132

4.6 地震区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135

4.6.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受震实例 136

4.6.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动力分析与计算 141

4.6.3 堆石坝体的地震反应 142

4.6.4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地震稳定性粗估方法 145

4.6.5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永久变形的估算 149

4.6.6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抗震措施 153

4.7 设计计算 155

4.7.1 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分析 156

4.7.2 面板堆石坝变形估算 158

4.7.3 面板堆石坝应力应变分析 161

4.7.4 面板堆石坝渗透估算 164

5 防渗结构与地基处理 168

5.1 趾板与趾板地基渗流控制 168

5.1.1 趾板设计 168

5.1.2 趾板岩石地基处理 176

5.2 混凝土面板设计 179

5.2.1 面板的分块与分缝 180

5.2.2 面板厚度 184

5.2.3 面板的配筋 185

5.2.4 面板混凝土设计 186

5.2.5 关于面板的裂缝问题 192

5.3 面板接缝设计 196

5.3.1 面板接缝的结构及止水设计 196

5.3.2 几座已建面板坝的接缝变形和漏水情况 202

5.3.3 面板接缝止水材料基本性能 203

5.4 建造在覆盖层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207

5.4.1 建造在覆盖层上的面板坝实例 209

5.4.2 在覆盖层上建造面板坝的工程措施 215

5.5 堆石体地基处理 216

5.6 坝头岩体的处理 217

6 导流渡汛与施工方案 219

6.1 概述 219

6.2 导流渡汛标准 220

6.2.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的有关规定 220

6.2.2 面板堆石坝导流渡汛标准的实际情况 223

6.3 导流方式及其选择 225

6.4 施工期渡汛及坝体填筑分期 227

6.4.1 坝体以临时断面挡水渡汛 227

6.4.2 坝体先期过流,后期挡水渡汛 231

6.4.3 河床留缺口过水或分期导流、坝体分段填筑、分期渡汛 238

6.4.4 围堰挡水、基坑全年施工 241

6.5 围堰设计 246

6.5.1 围堰设计的基本要求 246

6.5.2 围堰的类型与选择 246

6.5.3 土石围堰 248

6.5.4 坝体过流渡汛 248

6.5.5 围堰和坝体过水的防护设计 249

7 坝料开采 256

7.1 料场复查 256

7.1.1 料场复查的意义 256

7.1.2 料场复查的内容 257

7.2 料场规划 257

7.2.1 料场规划的原则 257

7.2.2 开采区规划 259

7.2.3 场地布置 260

7.2.4 坝料开采的进度 261

7.2.5 坝料开采方式 262

7.2.6 开采工艺与机械设备配套 262

7.3 坝料开采梯段爆破 263

7.3.1 爆破的设计思想和爆破与地质条件的关系 263

7.3.2 梯段爆破的参数设计 266

7.3.3 微差爆破技术 271

7.3.4 挤压爆破技术 272

7.3.5 起爆网络设计 273

7.4 坝料开采洞室爆破 275

7.4.1 洞室爆破适用条件和设计原则 275

7.4.2 影响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控制途径 276

7.4.3 药包布置 277

7.5 爆破试验 279

7.5.1 爆破试验的作用和要求 279

7.5.2 爆破试验实例 279

7.6 爆破施工与质量控制 281

7.6.1 钻孔作业及其质量控制 281

7.6.2 装药及其质量控制 282

7.6.3 料场的质量控制 283

7.7 垫层料的制备 284

7.7.1 破碎和掺配法制备 284

7.7.2 微差挤压爆破法制备 285

7.7.3 利用砂砾石料作垫层料 285

7.8 枢纽建筑物有效挖方的利用 286

7.8.1 概述 286

7.8.2 建筑物开挖料的特点 286

7.8.3 建筑物开挖料的采用 286

7.8.4 工程实例 287

8 坝料运输与坝体填筑 289

8.1 概述 289

8.2 坝体填筑规划 290

8.2.1 填筑规划的内容与原则 290

8.2.2 工程实例 291

8.2.3 施工强度的确定 291

8.3 坝料运输 294

8.3.1 运输设备 294

8.3.2 施工道路 294

8.4 坝面填筑工艺 296

8.4.1 坝面填筑的流水作业法 296

8.4.2 坝料铺填 296

8.4.3 坝体各区的填筑及接合部的处理 298

8.4.4 坝体与岸坡接合部的填筑 299

8.4.5 坝体分期分段填筑时接合部的施工 299

8.4.6 下游护坡 300

8.5 坝料压实与碾压试验 300

8.5.1 坝料压实的方法 300

8.5.2 振动碾 301

8.5.3 填筑参数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305

8.5.4 碾压试验 306

8.5.5 碾压参数的选定 309

8.6 垫层坡面碾压与防护 309

8.6.1 坡面修整 310

8.6.2 斜坡碾压 310

8.6.3 垫层坡面防护 312

8.6.4 施工排水及反渗水处理 314

8.7 填筑的质量检验与控制 315

8.7.1 质量检查与控制的目的和内容 315

8.7.2 坝体填筑质量的检查方法与控制标准 315

8.7.3 坝体填筑密实度的检测方法 317

8.8 国外面板坝碾压堆石经验综述 321

9 趾板与面板混凝土施工 325

9.1 概述 325

9.2 趾板施工 326

9.2.1 趾板施工程序 326

9.2.2 趾板地基开挖和处理 326

9.2.3 趾板混凝土浇筑 329

9.3 面板施工 330

9.3.1 混凝土配料与拌和 330

9.3.2 混凝土运输 331

9.3.3 面板钢筋的架设 332

9.3.4 面板滑模机具 332

9.3.5 面板滑模工艺 335

9.3.6 施工缝处理 337

9.3.7 面板混凝土养护 337

9.3.8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 338

9.4 面板混凝土的防裂措施 339

9.5 面板接缝止水施工 341

9.5.1 铜止水片的施工 342

9.5.2 橡胶或塑料止水带的施工 343

9.5.3 嵌缝填料的施工 344

10 原型观测 346

10.1 概述 346

10.1.1 观测目的 346

10.1.2 观测内容与重点 346

10.1.3 观测的数据、资料与成果 347

10.1.4 关于观测自动化 347

10.2 观测布置设计 347

10.2.1 观测布置设计的考虑因素 347

10.2.2 布置方法 348

10.2.3 监测布置仪器项目、数量的一般规模 348

10.3 观测项目及分项监测技术 349

10.3.1 坝的表面观测 350

10.3.2 混凝土面板与其接缝的观测 351

10.3.3 堆石坝体的观测 352

10.3.4 防渗墙的监测 355

10.3.5 渗流量的观测 355

10.4 面板坝的监测性态与规律 356

10.4.1 面板坝的一般监测性态 356

10.4.2 一些主要监测量的变化性质与规律 358

10.5 地震反应观测 366

10.5.1 观测意义与现状 366

10.5.2 观测项目与观测仪器 367

10.6 观测系统的转轨与调整 368

10.6.1 观测系统的历史阶段性与转轨运行 368

10.6.2 观测内容的调整与加强 368

10.6.3 观测系统运行机制的调整与完善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