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与国家 1
司马光论礼、分、名 1
魏武侯与吴起论江山之固 8
国人无非议,并非是吉兆 9
齐威王明察秋毫,功过分明 11
信誉可赢得民心 12
仁义与利益的一致性 14
荀子论立国之本 16
荀子评论为政者三 18
评汉高祖杀一儆百 19
礼的作用 21
评汉高祖赦免贯高 22
治理国家要读书 23
有过即改,不失圣贤 24
汉文帝取消政治诽谤罪 25
礼教与法治的关系 26
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 27
公孙弘答汉武帝策问 33
荀悦评末世三游 34
李德裕评论汉昭帝 37
刘更生出狱诉奸党 38
人君要是非分明 41
匡衡谈君王之戒 42
先王之道,务在核真 43
谷永谈亡世之弊 45
梅福上书劝纳谏 46
鲍宣言官风不正百姓亡死 48
光武之叹息 50
人君当戒知而不讨 51
尚书翟酺谏贵戚勿宠 52
人主当自省 54
杜乔进谏明赏罚 55
崔寔隐退著《政论》 56
刘陶上书陈利害 59
《申鉴》五篇之纲要 61
《昌言》治乱概论 64
教化的威力 67
诸葛亮《前出师表》 69
魏明帝采纳董昭言 73
蒋济上书谏左右揽政 75
贺邵上疏谏吴主 77
干宝论西晋祸乱之源 79
申钟谏赏罚 82
读书可以长情智 83
裴子野论宋文帝之失 84
高允谏魏太子拓跋晃 85
周朗、谢庄对皇上诏书的进言 87
宇文丞相改革六条 89
贺琛进谏梁武批,司马温公论是非 90
杜弼简答为政之要 95
北周武帝崇文视学 96
李谔上书驳浮华之文 98
司马光评玄武门之变 100
李世民论何以止盗 101
张玄素答政治之道 103
李世民谦诚待人 104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06
唐太宗严己勉臣 107
司马光评太宗轻视修乐 108
唐太宗评论隋文帝 110
魏徵上疏“人主十思” 112
唐太宗与魏徵论政事 114
创业守成之谈 116
唐太宗心明若镜 117
刘洎上疏谏太宗 118
唐太宗论其成功之由 120
刘知幾表陈四事 122
杨相如上疏言时政 125
唐玄宗奢华招大盗 127
司马光评唐肃宗之悔 128
陆贽与唐德宗议祸乱之故 130
陆贽与唐德宗论时务 133
德宗下制自责,四方百姓归心 142
杜黄裳论帝王之道 145
李绛答唐宪宗问 147
李翔上书六条为政之本 150
宴乐之兴,百职皆废 151
司马光论天理人情 152
司马光论朋党之害 154
李德裕论治理之要 157
唐末农民起义之由 159
国家有五不足惧六可畏 161
王朴献统一之策 162
后周世宗长虑远图 166
人才与用人 171
司马光论德、才 171
李克选人“五看” 173
用人不能求全责备 174
任人不能唯亲 175
司马光论孟尝君养士 177
诚心用贤,贤无不至 178
汉高祖知人善任 179
季布遭毁失升迁 181
汉宣帝下诏明赏罚 182
王褒论圣主得贤 183
光武善待周党 185
光武被拒之门外 186
第五伦上疏选举事 187
韦彪奏议进贤 189
司马光论隐士与致士 191
左雄进谏推举按年龄 193
司马光批评三互之法 194
汉灵帝公开卖官 195
何颙发现曹操 197
何颙能识荀彧 198
崔琰、毛玠并典选举 199
杜恕上书斥廉昭 200
魏明帝与卢毓谈用人 204
司马光论用人 205
傅嘏知人善察 208
杜预不拟黜陟之课 209
刘毅驳斥“中正法” 211
熊远上疏言三失 214
苻坚治秦之选法 216
申绍上疏谏时弊 217
苻坚善于用人 219
苻坚宽容失察 221
建功之君,喜欢能臣 222
裴子野论用人 224
评王僧达被赐死 226
北魏孝文帝以考迹黜陟百官 228
北魏孝文帝知人善任 231
北魏孝文帝求贤若渴 232
郭祚惜官 234
北魏选人,于此有失 235
李世民用贤不忌仇 237
唐太宗以功论赏 238
唐太宗降王为公 240
唐太宗苛察之失 241
唐太宗责备封德彝 243
唐太宗与魏徵谈用人 243
魏徵谏唐太宗用人之疑 244
唐代典选之法 246
陈子昂上疏谏择官 248
武则天之用人 250
李泌论以官赏功之害 251
司马光再论用人 253
沈既济上书议选举 255
陆贽谏德宗用人之失 259
裴垍拒故人求官 261
李夷简慧眼识忠良 262
唐玄宗为何先理而后乱 263
刘蕡策对摘要 265
李石用人不掩其恶 267
李德裕难以知人 268
唐宣宗面察刺史 269
后周世宗召臣言得失 272
后周世宗以魏仁浦为相 273
军队与用兵 275
荀子谈论兵事 275
荀悦论立策决胜之术 280
主父偃阻止讨伐匈奴 281
既服莫罪 282
兵分五种 283
赵充国谈何时进兵 284
兵家之胜,贵于未战 285
刘秀昆阳之战 287
光武帝下诏罢兵 289
荀彧、郭嘉论曹、袁之胜负 290
贾诩以势定攻守 293
官渡大战 294
隆中对策 298
苻坚败于淝水之战 301
司马光评论苻坚之败 303
士气不可辱 305
魏主审时度势之失 306
李苗上书议平叛 307
辛雄上疏蛮寇难讨之源 309
高颎献破陈之策 311
隋主讨陈诏文 312
李世民劝父起兵 313
玄武门之变 315
李世民不战而胜 320
李世民谈兵事之要 323
裴行俭用兵有方 324
张巡应变保睢阳 326
司马光论以礼治军 327
陆贽论兵事得失 331
后周世宗选练诸军 335
立法与执法 337
张释之以法为准绳 337
路温舒上书刑狱不平 338
郑昌上书修订律令 341
汉宣帝再诏刑狱之弊 342
匡衡论犯罪之源 343
陈宠上疏谏法治 345
吏不奉法,起于京师 346
左雄上书言时弊 348
傅燮上疏诛奸佞 351
诸葛亮治蜀之策 353
魏明帝删立新法十八篇 354
刘颂论立法与执法 356
魏主下诏纠贪官 358
魏献文帝罢门、房之诛 359
两刺史执法殊异 360
北魏孝文帝严惩贪污受贿 361
高祐答魏主止盗策问 363
王子犯法,宽而不赦 364
南齐武帝重法治 366
北魏孝文帝以言代法 368
韩显宗上书论刑罚 370
魏孝文帝纳谏撤制文 371
司马光评免死之诏 372
时机未到,莫急治贪 374
北周制刑律 375
北周武帝见罪不刑 376
隋文帝修定法律 377
隋文帝再次修改法律 380
戴胄执法如山,太宗从谏如流 381
唐太宗明示检察 382
崔仁师平恕治狱 384
唐太宗慎于杀人 385
唐太宗下诏定律令 387
狄仁杰犯颜直谏唐高宗 390
韦见素议论法治 392
唐德宗与陆贽对话 393
皇上便宜从事,法治从何谈起 396
马植上奏不可宽疏理系囚 398
崔安潜治理盗贼 399
韩偓进谏当诛首恶 401
崔沂以法论寇彦卿罪 403
刘仁赡斩子 405
贾谊言重农贵贮 408
重农与理财 408
汉文帝下诏促农 411
允许民间私铸货币之害 412
弃农的危害 414
晁错言贵粟 415
奢侈之风招祸乱 417
桑弘羊理财有方 418
贾让治河之策 420
曹操乱世置屯田 422
封裕上书谏燕主 423
何尚之议货币 425
韩麒麟上表劝农 427
顾宪之建议因情收税 429
杨尚希进言并郡县 431
唐太宗并省划地 432
唐太宗讲天下蓄积 433
徐惠规劝太宗去奢息民 434
来济论养民之道 435
大臣奏议禁铸币 436
杨国忠以聚敛成祸乱 438
杨炎顿首谏府藏 440
杨炎建议两税法 442
刘晏理财 444
李泌上奏没收各地匿资 450
唐德宗入民家问苦乐 451
张全义治理河南 454
李克用与李袭吉议政 456
徐知诰治吴 458
后周太祖罢去户部营田务 460
后周世宗收铜铸币 462
作为与得失 464
魏文侯仁而国兴 464
骄傲的危害 465
吴起同甘共苦,士卒乐于死战 466
商鞅为何身遭车裂 467
赵奢收租税 468
赵括失败之原因 469
韩非著书 471
太子丹一怒而亡国 472
秦始皇焚书坑儒 473
陈婴听母教 476
赵高指鹿为马 477
赵高谋杀秦二世 478
贾谊论秦朝之灭亡 479
汉刘邦兵败彭城 480
司马迁评论项羽 482
刘邦入关,张良隐退 483
王陵坚守前盟,相位难保 484
平勃交欢诛诸吕的前奏 486
司马光评论汉武帝 487
司马光评霍光灭族 488
龚遂治理勃海郡 490
张安世恭谨处世 492
疏广父子明世达理 493
絮舜轻薄惹祸 495
王莽谦恭未篡时 496
刘縯慷慨被暗算 499
刘秀能忍手足之冤 501
班固论王莽 503
邓禹驱马奔刘秀 504
韩歆刚直,光武不容 506
马援教子为人书 508
宋均为民除害遇升迁 509
班超告诫任尚边境用兵 511
杨震廉洁不苟 512
左雄知过即改 514
李固善治盗乱 515
郭嘉善择其主 516
袁涣不毁知遇 517
祢衡刚傲致杀身 518
刘备韬晦得曹遣 520
刘备不弃百姓,布大信于天下 521
曹操一时自傲,天下三分 523
孙权劝吕蒙读书 525
曹操一生概论 526
刘备临终托遗孤 527
张纮遗嘱授子 528
刘晔狡诈逢迎 530
诸葛亮之为政 532
王昶戒子书 535
诸葛恪恃功自负 537
司马师罪己而业兴 539
王沈开诚布公 540
晋武帝同罪异断 542
邓艾功成身亡 544
吴主无道,下臣有五 546
孙惠上书谏司马冏 547
陶侃在荆州 548
秦王苻健错误遗嘱 550
徐邈勉劝范宁 552
刘牢之多欲反复 553
桓玄自多苛细,人心思乱 556
李暠戒子书 557
北魏拓跋焘之为人 558
顾觊之无可奈何 560
王景文临死不改神 561
无神论者范缜 563
高允寡欲,终年百岁 565
李彪忘恩负义 566
元义弄权,祸国殃民 569
尔朱荣遥制朝政 570
王晞辞去升迁 572
斛律金贵显理明 573
杨素幸遇周武帝 574
张雕忠直,贵幸侧目 575
王琳得人心,死后哀者多 576
杨广矫情饰诈谋求太子位 577
王通献策不用,终生不仕 579
隋炀帝利令智昏 581
唐高祖宠妾怪子 583
唐太宗借机批杜淹 585
房玄令之为相 586
长孙后力保魏徵 588
长孙后忠贞贤惠 590
傅奕精通占卜而不信其术 593
魏徵遇明主,善终而享名 594
唐太宗指教太子 596
唐太宗生前诲太子 597
武则天起家之初 598
王义方难弹李义府 600
许敬宗何许人也 602
唐高宗与武皇后 604
狄仁杰忠直多坎坷 606
杜肃害人终害己 608
娄师德品德出众 609
张柬之政变立中宗 611
伴食宰相卢怀慎 613
唐玄宗纳谏自安 617
李林甫投机钻营 618
安禄山外愚内诈 619
颜真卿首伐安禄山 621
陈玄礼兵诛杨国忠 623
颜真卿弹劾宠臣被贬官 625
元载一纸空文,价值千金 627
唐代宗处治下官隐情 629
陆贽为何被贬官 630
柳宗元杂文论政道 631
柳公权笔谏唐穆宗 634
裴度再被召用,待人接物谦恭 635
柳公权面诤唐文宗 636
仇士良教其党羽固权之术 637
韦澳谈为相之道 638
唐宣宗斥责万寿公主 639
蔡京小人得志,不免无路可走 641
黄巢入长安,亦知抚百姓 644
杨行密为政宽简有智 646
杨玭告诫其子弟 647
张承业不以公物为私礼 649
李存审诫子 652
余廷英上贡而升官 653
郭威不专居其功 654
后周太祖遗嘱薄葬 656
司马光论人臣之节 657
孙晟以死报国 661
曹彬出使不受馈遗 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