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言 杨关秀 1
第2章 主要地层剖面 杨关秀 谢建华 高岩 陈瑶 3
2.1 禹州大风口剖面 3
2.2 临汝县坡池上二叠统云盖山组剖面 13
2.3 登封县磴槽上二叠统云盖山组剖面 15
第3章 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 杨关秀 朱鸿 17
3.1 豫西二叠纪地层研究概况 17
3.2 豫西二叠纪岩石地层单位 19
3.2.1 朱屯组 19
3.2.2 神垕组 19
3.2.3 小风口组 20
3.2.5 三峰山组 21
3.2.4 云盖山组 21
3.3 豫西二叠纪磁性地层 22
3.3.1 磁极性序列 23
3.3.2 古地磁极与古纬度 24
3.4 豫西二叠纪沉积环境概述 24
第4章 豫西禹州植物群的植物学性质 杨关秀 26
4.1 豫西二叠纪植物化石研究概况 26
4.1.1 20世纪60年代及以前的早期研究工作 26
4.1.2 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工作 26
4.1.3 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的研究工作 27
4.2 禹州植物群植物化石的分布 27
4.3 禹州植物群的植物学性质 39
4.3.2 节蕨植物门 40
4.3.1 石松植物门鳞木目 40
4.3.4 前裸子植物门瓢叶目 41
4.3.3 真蕨植物门 41
4.3.5 种子蕨植物门 42
4.3.6 苏铁植物门 42
4.3.7 银杏植物门 43
4.3.8 松柏植物门 43
4.3.9 分类不明的裸子植物 43
4.3.10 种子 44
4.3.11 分类不明的植物 44
4.3.12 前有花植物大羽羊齿目 44
4.4 禹州植物群的发展阶段 47
4.4.3 晚期禹州植物群:晚二叠世早期(吴家坪期) 49
4.4.1 早期禹州植物群:早二叠世紫松中期—中二叠世栖霞期 49
4.4.2 中期禹州植物群: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 49
第5章 豫西禹州植物群的植物化石组合带和时代讨论 杨关秀 曾学鲁 盛阿兴 50
5.1 第Ⅰ植物化石组合带——斯氏鳞木-斜方鳞木-卵脉羊齿组合带 51
5.2 第Ⅱ植物化石组合带——三角织羊齿—中国瓣轮叶-翅编羊齿-华夏羊齿组合带 52
5.2.1 第Ⅱ植物化石组合带的特征 52
5.2.2 第Ⅱ植物化石组合带的对比和时代讨论 53
5.3 第Ⅲ植物化石组合带——华夏单网羊齿-格脉单叶大羽羊齿-剑瓣轮叶-中国束羊齿植物化石组合带 56
5.3.1 第Ⅲ植物化石组合带的特征 56
5.3.2 第Ⅲ植物化石组合带的对比和时代讨论 59
5.4 第Ⅳ植物化石组合带——芋叶单叶单网羊齿-尖头羽叶单网羊齿-平安瓣轮叶植物化石组合带 62
组合带 63
5.5.1 第Ⅴ植物化石组合带的特征 63
5.5 第Ⅴ植物化石组合带——烟叶羽叶大羽羊齿-多裂掌叶-短柄异叶植物化石 63
5.5.2 第Ⅳ、Ⅴ植物化石组合带的对比及时代讨论 65
第6章 豫西禹州植物群的植物群落类型 杨关秀 吴跃辉 赵继明 70
6.1 禹州植物群的群落类型 70
6.1.1 滨海潮坪湿生先锋植物群落 70
6.1.2 滨海潮坪沼泽植物群落 72
6.1.3 三角洲边缘潮坪湿生植物群落 72
6.1.4 下三角洲平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 72
6.1.5 上三角洲平原中生—湿生植物群落或湿生—中生植物群落 73
6.1.6 下三角洲平原浅水湖泊、沼泽湿生植物群落 74
6.1.7 高地中生植物群落 74
6.2 禹州植物群的植物群落类型演替举例 76
鳞木目 77
第7章 系统描述 杨关秀 谢建华 陈瑶 王洪山 盛阿兴 吴跃辉 赵继明 77
石松植物门 77
节蕨植物门 81
楔叶目 81
木贼目 89
芦木科 89
木贼科 98
真蕨植物门 100
莲座蕨目 100
真蕨目 105
紫萁科? 105
里白科 106
分类不明的莲座蕨目和真蕨目 108
膜蕨科 108
前裸子植物门 121
瓢叶目 121
种子蕨植物门 126
盾籽目 126
盾籽科 126
分类不明的种子蕨植物 136
苏铁植物门 140
苏铁目 140
苏铁植物叶形态类型 146
银杏植物门 155
科达纲 158
叉叶目 158
叉叶纲 158
松柏植物门 158
松柏纲 162
分类不明的裸子植物 162
分类不明的植物 164
裸子植物种子 166
前有花植物 175
大羽羊齿目 175
结束语 杨关秀 203
参考文献 205
英文节译 杨关秀 王洪山 215
属种名称索引 333
图版说明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