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陈兴良 1
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 代自序 1
第一章 刑罚目的定位——报应还是功利? 1
序一 储槐植 1
第一节 报应刑论的刑罚哲学 4
第二节 功利刑论的刑罚哲学 10
第三节 综合刑论的刑罚哲学 17
第四节 我国刑罚目的定位——报应与功利二元论 22
第二章 刑罚政策选择——单极化抑或两极化? 31
第一节 单极化选择——重刑化与轻刑化之争及其评论 31
第二节 两极化选择——“轻轻重重”及其主要表现 39
第三节 我国刑罚政策选择——重重轻轻、整体趋轻 52
第一节 刑罚威慑效应——现实还是神话? 84
第三章 惩罚的艺术一刑罚威慑效应及其机理 84
第二节 刑罚威慑效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86
第三节 刑罚威慑效应形成的中介条件 93
第四节 刑罚威慑效应的制约机制 96
第四章 死刑制度的当代命运 100
第一节 人类死刑大观——死刑的历史与执行方式 100
第二节 死刑存废之争及其论点 110
第三节 限制、废止死刑的国际潮流 117
第五章 死刑的威慑效应——神话还是现实? 126
第一节 死刑的威慑效应——理论预设与实证分析 127
第二节 死刑的残忍化效应——死刑不能承受之重 133
第三节 死刑威慑效应的实证研究评说 137
第六章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 139
第一节 死刑的公众认同——集体意识对死刑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支撑 142
第二节 集体意识的“两张脸”——死刑的公众认同的两面性解构 153
第三节 死刑的政治抉择——什么是政治领袖应有的贡献 162
第七章 中国死刑控制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建构 172
第一节 确立死刑“最后适用的非常刑罚方法”的定位,推动刑罚结构趋轻 173
第二节 明确适用死刑的法定条件,确立适用死刑的刚性标准 175
第三节 缩减死刑适用对象,对耄耋之人与哺乳的母亲禁止适用死刑 177
第四节 扩大“死缓”制度的适用,作为限制和废除死刑的过渡性措施 180
第五节 规限、转处、废止死刑罪名,缩小死刑适用范围 182
第六节 制定死刑案件量刑指南,规范和统一个案死刑适用标准 186
第七节 纠正死刑核准权的下放,重新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 188
第八节 彻底禁止游街示众、变相公开处决的死刑执行方式,全面推行注射执行方式 194
第九节 设立死刑犯赦免制度,缓和静态、刚性的刑法规则与动态、柔性的生活逻辑的张力 199
第一节 自由刑的起源及其发达 202
第八章 刑罚改革运动中的自由刑走向 202
第二节 自由刑的政策功能及其悖论 213
第三节 短期自由刑的困境与出路 222
第四节 自由刑的未来与社区矫正 231
第九章 保安处分——世界与中国 248
第一节 世界性刑法改革与保安处分 248
第二节 保安处分的当代命运 261
第三节 保安处分的中国抉择 273
第四节 劳动教养制度何去何从 297
致谢 312
主要参考书目 315
人名索引 320
主题词索引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