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方志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子西,朱明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24711
  • 页数:5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对中国现代方志学理论进行阐述,是方志届的一本比较成熟的理论参考书。

导论 中国现代方志学是当代中国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 1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创建 3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历史继承 3

一、中国修志历史悠久 3

二、中国志书名品佳作众多 6

三、中国修志理论基础深厚 11

四、中国修志充分发挥社会作用 17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现实依据 18

一、新一轮修志实践呼唤方志学理论创新与丰富 18

二、方志队伍水平能力需有新的提高 22

三、国家对地方志工作发展的政策规定 25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方志的倡导 29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学科地位 38

第一节 方志概述 38

一、方志定义 38

二、方志演进 45

三、方志种类 51

四、方志属性 54

五、方志功能 59

六、方志特征 75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理论基础 79

一、指导思想 79

二、编纂原则 84

三、事业建设 90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基本特征 97

一、现代方志学研究对象 98

二、现代方志学的价值 102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方志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113

一、与地理学的关系 114

二、与历史学的关系 115

三、与文献学的关系 116

四、与社会学的关系 118

五、与经济学的关系 119

六、与文化学的关系 121

七、与政治学的关系 122

八、与城市学的关系 123

九、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25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结构体系 127

第一节 学科理论体系 127

一、方志政治理论 128

二、方志基础理论 132

三、方志应用理论 132

四、“方志三个理论”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 134

第二节 学科结构体系 137

一、方志政治理论即方志政治学 137

二、方志基础理论即方志基础学 138

三、方志应用理论即方志应用学 139

第三节 牢牢把握现代方志学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而不断发展丰富 142

第一篇 中国现代方志学基础理论研究 145

第一章 历代方志撰修与研究 147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 147

一、方志渊源 148

二、类同形式 151

第二节 秦汉隋唐时期 153

一、主要撰述形式 154

二、重要撰修成果 159

三、理论研究 161

第三节 宋元时期 163

一、方志体例 164

二、重要撰修成果 166

三、理论研究 171

第四节 明清时期 179

一、方志编纂概况 179

二、重要撰修成果 182

三、理论研究 185

四、方志学和方志目录学起源 190

第五节 民国时期 194

一、方志编修 194

二、理论研究 196

第二章 新中国方志纂修与方志事业发展 200

第一节 新中国方志事业的兴起 200

一、方志事业的新起步 201

二、主要撰修成果 203

三、理论研究 204

四、社会作用 205

第二节 方志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207

一、工作方针 208

二、事业发展 211

三、部分撰修成果 215

四、理论研究 217

五、社会作用 231

第三节 新一轮方志纂修启动 235

一、新一轮方志纂修要求 236

二、新一轮方志纂修研究 237

第三章 方志撰修体裁与编撰程序 243

第一节 撰修体裁 243

一、序言 244

二、凡例 246

三、概述 248

四、专志 251

五、图、表 254

六、人物传 257

七、大事记 259

八、附录 261

第二节 编撰特色要求 262

一、体现时代特色 262

二、体现地域特色 263

三、体现专业特色 264

第三节 成志程序 264

一、准备阶段 264

二、分编(章、节)编撰 265

三、全志通纂 265

四、评议审定 266

五、出版发行 266

六、入藏 267

第四章 各类志书撰修 269

第一节 政治军事类志书撰修 269

一、党派群团志的撰修 270

二、政权(政府)、政协志的撰修 271

三、司法志的撰修 273

四、军事志的撰修 273

第二节 经济类志书撰修 274

一、经济综合志的撰修 274

二、农业志的撰修 276

三、工业志的撰修 277

四、交通邮电志的撰修 278

五、商业服务志的撰修 278

六、财税金融志的撰修 279

七、城乡建设志的撰修 280

第三节 文化类志书撰修 281

一、文化艺术志的撰修 282

二、教育志的撰修 283

三、卫生志的撰修 284

四、体育志的撰修 284

第四节 社会类志书撰修 285

一、民俗志的撰修 285

二、方言志的撰修 286

三、民族志的撰修 286

四、宗教志的撰修 287

五、人物志的撰修 288

六、人口志的撰修 289

七、社会志及其他内容的撰修 290

第五节 科学类及其他志书撰修 291

一、科学技术志的撰修 292

二、社会科学志的撰修 293

三、建置志的撰修 294

四、自然环境志的撰修 295

第五章 方志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运用 297

第一节 志书资料的种类 298

一、资料来源 298

二、资料分类 299

第二节 志书资料收集方式 301

一、资料收集准备 301

二、资料收集基本途径 303

三、资料收集具体方法 306

第三节 志书资料加工整理 308

一、资料鉴别 308

二、资料整理与分类 311

三、资料整理步骤与方法 312

第四节 志书资料选用方法 315

一、资料选用标准 315

二、资料选用方法 318

第六章 方志篇目设计 321

第一节 方志篇目设计的重要作用 322

一、方志篇目的基本概念 322

二、篇目设计的重要作用 323

第二节 方志篇目设计的基本原理 324

一、篇目设计的一般原则 324

二、篇目设计的基本方法 330

第三节 篇目设计的基本形式 334

一、纲目体 334

二、章节体 338

第七章 方志比较研究的原理与作用 344

第一节 方志比较研究的基本原理 345

一、方志比较研究的概念 345

二、方志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 346

第二节 方志比较研究的方法与作用 348

一、方志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 348

二、方志比较研究的重要作用 349

第三节 古今、中外的方志(年鉴)比较研究 349

一、古今方志的比较研究 349

二、中外方志(年鉴)的比较研究 356

第四节 海峡两岸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364

一、新中国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364

二、中国台湾地区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367

第八章 志书质量标准 374

第一节 志书政治质量标准 375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375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76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377

第二节 志书体例质量标准 379

一、方志的结构标准 379

二、方志的体裁标准 381

三、方志的章法标准 385

第三节 志书资料质量标准 386

一、方志资料的全面性 387

二、方志资料的科学性 388

三、方志资料的价值性 389

第四节 志书著述质量标准 390

一、著述要全面 390

二、著述要深刻 391

三、著述要有特色 391

四、著述要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94

五、著述要有一定的创新性 394

六、著述的文字要朴实简洁 395

第五节 志书的出版质量标准 396

一、出版的“四道关口” 396

二、出版的“两项工作” 397

第六节 志书其他质量标准 398

一、入志照片的质量标准 398

二、志书设计与编排标准 398

三、志书的排版印刷标准 399

四、志书发行等其他工作标准 399

第七节 志稿评议 400

一、志稿评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401

二、志稿评议的基本方法与创作 401

第八节 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 403

一、ISO质量管理内容 404

二、志鉴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做法 405

第九章 方志事业的组织与管理 407

第一节 方志管理制度与管理职能 408

一、方志管理制度 408

二、方志管理特征 411

三、方志管理职能 412

第二节 方志管理组织与方法 414

一、方志管理组织 414

二、方志管理方法 416

第三节 方志管理内容 417

一、方志决策管理 417

二、方志组织管理 419

三、方志编纂管理 422

四、方志质量管理 424

五、方志效益管理 425

第四节 方志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427

一、方志工作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性 428

二、方志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428

第二篇 中国现代方志学应用理论研究 431

第一章 方志应用理论建设 434

第一节 提供科学决策与管理依据 435

一、制定科学决策目标与方案的依据 436

二、客观记录决策实施的全过程 437

三、加强经济管理与政务管理的借鉴 439

四、提高领导素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参照 440

第二节 记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441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小康社会政治建设 442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 445

三、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推进小康社会 446

整体风貌建设 446

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推进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448

第三节 促进生产力发展,建设物质文明 450

一、客观记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中有价值的资料 450

二、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深化改革 451

三、推动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合作 452

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53

第四节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454

一、为治国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历史依据和历史借鉴 455

二、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提供教材 456

三、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逐步推进提供借鉴 458

第五节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459

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59

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461

三、承载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促进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463

四、推动文化改革创新,促进各类文化事业的发展 464

第六节 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 466

一、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规划 466

二、记述反映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普遍规律的资料 468

三、促进城市管理基础的社区建设 470

四、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471

第七节 开展国外境外学术研讨与交流 473

一、志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交流 474

二、吸收国外对中国方志与国情文献研究成果 475

三、广泛开展方志学术国际交流 476

四、海峡两岸方志界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477

五、提高方志学术地位与应用价值 478

第八节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480

一、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 480

二、弘扬民族精神,陶冶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情操 481

三、读志用志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83

第九节 传承方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85

一、借鉴和吸收中国历史上的“和”文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486

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488

三、方志文化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 489

第二章 方志专业教育与培训 492

第一节 方志专业人员的主要培养途径 493

一、方志干部培养的途径与内容 494

二、各类方志人员的培训要求 495

第二节 高等院校开展地方志专业课程教育 498

一、开设地方志课程的高校 498

二、高校开展方志专业教育的做法 499

第三节 高校方志专业教学组织与教学计划 500

一、方志专业招生 500

二、方志专业教学计划安排 502

第四节 方志专业课程设置 509

一、方志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509

二、方志专业课程内容 513

第三章 方志信息化工程建设 520

第一节 方志馆建设 521

一、方志馆的性质及其规模与内容 521

二、方志馆的各项建设 524

三、方志馆的咨询服务和资料利用 527

四、信息化方志馆建设 530

第二节 方志信息中心建设 532

一、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533

二、国情地情资料库的功能与网络系统功能及应用 534

第三节 建立方志信息中心的实践 538

一、建立“地方志信息中心”由来 538

二、“地方志信息中心”的功能特征 540

三、“地方志信息中心”作用的发挥 542

第四章 方志与年鉴及方志文化产业 545

第一节 年鉴与方志的相互关系 546

一、年鉴和方志是有机结合的相互组成部分 547

二、年鉴应体现当前社会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551

三、方志与年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553

第二节 年鉴编辑 556

一、年鉴的性质、种类与特征和作用 557

二、年鉴编撰指导思想与总体设计、条目撰写 564

第三节 发展方志文化产业 571

一、方志是一种文化产业 571

二、方志发展已呈现产业化趋势 574

三、发展方志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577

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构建现代方志新学说(代后记)&陆奇 580

主要参考书目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