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子结构 1
一、初期理论的实验基础 1
第1章 物质结构基础 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2
三、核外电子结构 7
第二节 原子核结构 8
一、原子核的组成 8
二、原子核的结合能 9
三、原子核的稳定性 9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类型 12
一、α衰变 12
第2章 核衰变 12
二、β衰变 13
三、γ衰变和内转换 14
第二节 核衰变规律 14
一、衰变定律 14
二、有效半衰期 15
三、放射性活度 16
第三节 放射性统计涨落及放射平衡 17
一、统计涨落 17
二、放射平衡 19
第3章 X射线的产生 22
第一节 X射线的本质与特性 22
一、X射线的发现 22
二、X射线的本质 23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原理 24
一、X射线的产生装置 24
三、X射线的基本特性 24
二、X射线的产生原理 25
第三节 X射线的量与质及产生效率 28
一、X射线的量与质 28
二、X射线的产生效率 30
第四节 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0
一、薄靶周围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0
二、厚靶周围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1
一、电离与激发 34
二、弹性散射 34
第一节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4
第4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4
三、轫致辐射 35
第二节 非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5
一、X(或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35
二、光电效应 36
三、康普顿效应 38
四、电子对效应 41
五、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1
第三节 X(或γ)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43
一、单能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 43
二、连续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 45
三、人体的构成元素和组织密度 50
四、X射线通过人体的衰减规律 51
第5章 常用辐射量及单位 54
第一节 辐射测量特征量及其单位 54
一、辐射量及单位的定义 54
二、常用辐射特征量分类 55
第二节 描述电离辐射的常用辐射量 55
一、粒子注量 55
二、照射量 57
三、比释动能 58
四、吸收剂量 59
五、吸收剂量、比释动能和照射量三者的关系 60
第三节 辐射防护用辐射量和单位 62
一、当量剂量 63
二、有效剂量 64
三、集体当量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 65
四、待积当量剂量和待积有效剂量 66
五、放射生物剂量估计 66
第6章 放射线的测量 69
第一节 照射量的测量 69
一、自由空气电离室 69
二、实用空气电离室 70
三、电离电荷测量电流 72
第二节 吸收剂量的测量 73
一、吸收剂量的基本测量方法 73
二、电离室测量法 74
三、吸收剂量D的其他测量方法 77
第三节 计数测量 79
一、GM计数管 79
二、闪烁计数器 80
第四节 射线质的测量 82
一、400kV以下X射线质的测定 82
二、高能X射线能量的测定 82
三、高能β射线能量的测定 83
第7章 放射生物效应 85
第一节 放射线产生的生物效应 85
一、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 85
二、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 87
三、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 88
四、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88
第二节 胎儿出生前的受照影响 89
一、胚胎死亡 90
二、畸形 90
三、智力低下 90
四、诱发癌症 90
第三节 皮肤效应 91
一、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91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92
三、放射性皮肤癌 92
一、辐射与自由基 93
第四节 生物靶的调节作用 93
二、稀释效应 94
三、氧效应 95
四、防护效应 95
五、温度效应 96
六、抗自由基的氧化酶系效应 96
第8章 放射线的医学应用 99
第一节 X(或γ)射线的医学应用 99
一、普通X射线摄影 99
二、X-CT 102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应用 105
一、核素显像 105
三、X射线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105
二、放射性核素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106
第三节 放射治疗剂量学基础 107
一、放射源及照射方式 107
二、射线中心轴上的剂量参数 107
三、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 110
第9章 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114
第一节 放射防护法规 114
一、放射防护目的 114
二、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114
三、医用放射防护标准的现实意义 118
第二节 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18
三、个人剂量限值 119
二、防护的最优化 119
一、实践的正当化 119
第三节 放射防护的基本标准 120
一、放射防护的基本限值 120
二、放射防护的推定限值 121
三、放射防护体系中的干预水平 123
四、教学和事故等照射的防护要求 124
第四节 医疗照射剂量的约束 125
一、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125
二、医疗照射对非患者受照的约束 129
第五节 放射性工作场所及国民安全文化素养 129
一、放射性工作场所及工作条件 129
二、开放源防护的基本措施 132
三、开放源的安全系数操作规程 133
四、放射危险标志 134
五、国民安全文化素养 134
第10章 放射线屏蔽防护 137
第一节 基本措施 137
一、内照射防护 137
二、外照射防护 138
第二节 屏蔽材料 138
一、屏蔽材料的选择 138
二、屏蔽材料厚度的确定 139
三、常用屏蔽防护材料 146
一、视屏装置的不良作用 147
第三节 视屏装置的辐射防护 147
二、个人防护措施 148
第11章 医用放射线的防护 150
第一节 医疗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50
一、我国医疗照射现状 150
二、医疗照射的合理应用 153
三、医疗照射的最优化 154
第二节 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 155
一、防护原则 155
二、防护性能要求 155
三、防护设施 155
五、妇女和儿童X射线检查及其防护措施 157
四、防护操作要求 157
第三节 医用治疗放射线的防护要求 160
一、医用加速器 160
二、医用γ照射远距离治疗 160
三、体外放射治疗患者的防护 161
第四节 放射防护监测 162
一、医疗照射场所监测 163
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163
第12章 介入放射学的安全与防护 167
第一节 介入放射环境的辐射剂量及其估算方法 167
一、介入放射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 167
二、介入诊治患者所受辐射剂量 169
三、介入诊断患者的剂量估算 171
四、介入操作者个人剂量估算 172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的防护 173
一、介入操作者的防护措施 174
二、防护用品 174
三、影响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 175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规范操作与管理 177
一、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77
二、操作室基本条件与布局 178
三、安全管理 178
二、许可登记制度 181
一、管理机构职责 181
第一节 管理机构职责及许可登记制度 181
第13章 放射防护管理 181
第二节 管理措施 182
一、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182
二、放射器材的使用与管理要求 183
三、健康管理 183
四、放射事故管理 185
五、质量保证 187
六、档案管理 188
附录A 2002年卫生部颁布放射卫生防护及放射病诊断标准题录 190
附录B 中国现行放射医学与卫生防护法规题录 192
参考文献 193
索引 195